城南旧事:回到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如果说有什么书最能体现老北京的情怀,除了老舍的《骆驼祥子》,那就是林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我想你我都一样,美好的回忆都在那部深入人心的同名电影里。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主题曲《送别》——“亭外,古道旁,草是蓝的。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那边。天边,天涯,知心朋友半散;一壶浊酒会让你开心,所以今晚不要去梦寒。亭外,古道旁,草蓝。你什么时候来这里?来的时候不要犹豫。天边,天涯,知心朋友半散;人生难得一聚,只有很多分离。”

优美忧郁的旋律,加上李叔同长短不一的古典诗词,充满意境和画面感,让我们深受感动,世代传唱。

在城南读旧事的时候,不妨在心里低声唱这首《再会》,或者晚上打开音箱循环播放。穿越时光,走进老北京胡同的故事。

1

我对北京胡同的印象仅限于南锣鼓巷。很久以前的一次训练间歇,我走得很匆忙。在长长的幽静的巷子里,看着那扇沉重的门,仿佛在诉说这里发生过多少故事,有多少难忘的回忆留在这里。

胡同是沧桑和悲欢的见证。今天北京的胡同正在一个个消失,逐渐变成瓦砾和废墟。那些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已经搬进了高层公寓,过上了国际大都市的生活。

胡同是老北京的灵魂。没有胡同,没有四合院,没有见面用语“吃饭了吗?”没有京韵,你就失去了京味,你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北京。

如今,我们只能在仅存的几条翻修过的胡同中拍照、摄像。之后,我只会把我的感受留在照片里。真希望胡同里的故事能永远保留,老北京的胡同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城南旧事》是主角小英清澈的眼睛里看到的一个个琐碎温暖的事件。是老北京人轻松的日常生活,是人间的悲欢离合,是珍贵如金的童年。

2

林的老北京胡同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气腾腾的生活。

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进来,照在白纸墙上,照在三屉桌上,照在小床上。有许多细小的灰尘在阳光下飞舞。马松用鸡毛掸子掸掉窗台和桌子上的灰尘,小床的所有棱角都被掸掉了,掸子碰到床的栏杆发出咯咯的响声。

这种让灰尘起起落落的除尘方式,被小英妈妈说是北京的规矩。其实这不也是一种生活的平静吗?

天气不冷的日子,小英和玩伴们经常去闲着的西厢房玩。在一个破藤箱里,养了几只刚孵出的小鸡。那些软软的黄色小绒毛总是啄着米饭吃啊吃啊吃。

小时候也看过妈妈养的鸡。小时候也看过妈妈养的鸡。也是鹅黄色的毛毛球。冬天的时候,为了不让鸡冻着,我妈就在纸箱上面挂个灯泡。我和我姐以前都是米粒喂鸡,它们不停的啄,挠的手痒痒。

惠安阁院子里的槐树上挂着许多绿色的虫子。像蚕一样,嘴里叼着丝挂在树上。小英把它们一个个装进空瓶里,拿回去喂鸡。小时候我和朋友去池塘边的泥里挖蚯蚓,也是装在空瓶里带回去喂鸡。

秀珍把蚕宝宝放在纸包的茶杯上,让它们在纸上吐丝。没经历过。只记得学校老师曾经布置过养蚕的作业。我能记得的是蚕宝宝在大簸箕上吃桑叶的画面。

马松带着小英、朱珠、弟弟和闫妍,坐在小板凳上,在大树荫下讲故事。最小的闫妍靠着马松坐着,吃着东西,玩着手指。惬意而温暖的画面,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宿舍楼下广场乘凉的夏天。饭后,伙伴们叫上朋友,搬躺椅和凳子聚星,背乘法表,猜灯谜,听街坊老厂长讲故事。

惠安阁的青虫蚕宝宝,西厢房的小炒鸡,游廊下的缸头,树荫下的小板凳,老槐树,油盐店,驼队,八宝梅..........................................................................................................

让时间流逝,让我们跟随林回到老北京的胡同,在冬日暖阳里回忆北平南方的往事。然后,我们也回忆了我们自己在城南的往事。

林的胡同生活就像一幅老北京的怀旧画卷。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喜欢穆欣的《曾经的慢》。过去,太阳的颜色变化很慢,汽车、马匹和邮件都很慢。

林在他的《北平漫记》中描写了北平秋天的气息。糖炒栗子,葡萄的香甜,还有烤肉的香味。......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在秋天和黄昏,你首先闻到的是街上的味道。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华的行人中。”“倒在篮子里,筛出裹着糖汁的沙子。等包裹称重的时候,又一股清香飘了过来。”

街角的水果摊上有枣、葡萄、海棠、柿子、梨和石榴。葡萄,黄色透明,有“冰糖包”的外号。北京的白梨,又薄又嫩,一点残渣都没有。虎眼、葫芦枣、大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海棠半红,石榴笑露出一排粉牙。”

秋天的味道是靠窗的一张方桌,微明的暮色里透着点点灯光,围坐在一起剥着滚烫的糖炒栗子,咬着一个又脆又甜的梨。秋天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在孩子眼里,充满了欢乐和温暖。

韩冲、瑞裕兴、瑞福祥、六必居、友燕店等小店,是作者记忆中散发着温暖光芒的杂货店。

月亮中间的桂香粉在一个有玻璃盖的方盒子里,广生星姐姐的奶油在一个天蓝色的瓶子里,猪胰脏,用蚌壳做容器的欧滋油,十字绣线,天鹅绒鞋面,钩针...

作者说瑞宇星是一家难忘的店。为了让姑娘们配出某种颜色的丝线,男子耐心地从楼上搬来许多小竹帘卷丝线。虽然我只花两毛钱买一个,但是我会把客人送到门口。这样耐心细致的服务在今天还是很少见的。

小英的妈妈擅长用钩子编织,但她不会用两根竹子织毛线。我妈妈可以用两根竹子织毛衣。一件和我妹妹身高的毛衣,织的拆的。长大后,我们逐渐厌倦了手工编织毛衣的旧款式,我们都选择在商场购买更时尚的毛衣。那件曾经放在沙发上从夏天一直织到冬天的毛衣,那张爸爸抱着两只胳膊帮忙卷毛线球的镜头,不也是我温暖的童年记忆吗?

胡同是个小社会。在小英的心里,有很多关于人的疑问。如何区分楚天和大海,如何区分好人坏人,如何区分疯子和小偷,为什么有人把看人叫看人枪毙看人,为什么有人卖假当票骗人?

惠安亭的秀珍,一直等着爱人回来,为弃子自责,被骂为疯子。小英很喜欢她,因为她善良又执着。小英对这个整天被迫唱戏的女孩充满了同情和爱,因为她勇敢乐观。凭着直觉和敏锐,小英让秀珍和妞妞母女相认。可惜命运弄人,母女俩都在雨夜被火车撞死了。井边一闪而过的小红袄,在院中树下拿着扫把哭泣的秀珍,只出现在英子的梦里。

一个躲在干草堆里的流浪男子因入室盗窃被警方逮捕。但生活所迫,他需要为双目失明的母亲和哥哥提供教育,也有实现哥哥海外求学的理想。在英子眼里,他不是一个坏人。他们约定一起去看海。

兰姨三岁被卖,二十岁出嫁,被石师傅赶出家门,暂住在英子家。聪明敏感的英子察觉到了父亲与兰姨娘有染的危险信号,为兰姨娘创造了与德贤叔相处的机会,从而成功避免了家庭危机,成就了一桩婚姻。最后两个人一起离开北京,是兰阿姨摆脱旧枷锁的新开始。

马松为了躲避丈夫的殴打,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对英子和弟弟妹妹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家里外都照顾得井井有条。但当我得知儿子和女儿都死了,我毅然放下了烦恼和悲伤,和丈夫一起回到了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喜欢种花、慈善的爸爸,对小英一直很严格。小学一年级,只有一次晚起,父亲把小英从床上打到床上,让瑛子成为每天早上等着看门人开门的学生之一。爸爸鼓励英子“努力练习”。“不管什么难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行了。”但是我父亲去世了,没有看到女儿在小学毕业典礼上代表同学致感谢词。作为家中的长女,英子坚强地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驼队,在冬日的阳光下拉煤,带着缓慢悠扬的钟声而来,也在夏天消失了。

我们去北海打听冰面,带着溜冰鞋去溜冰场的朋友都没有再见面。

你身边的这些人,长大后都带着英子的童年离开了。世间的悲欢离合,现实生活的温暖、同情、不公、感动,充斥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也许正是因为胡同生活世界的丰富,作者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塑造了勇敢、坚强、不平的性格,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使她走上了幸福的写作道路。

朱自清曾在《匆匆》中轻声问:“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但又开了。但是,聪明的,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城南旧事》中,林也表达了对北平的深深眷恋:“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在她看来,每天的那些胡同生活的场景,都是鲜活的,和谐的,真实的生活。

早上一套油条,中餐一套芝麻酱油条配烤羊肉,一瓶玉泉山汽水。课间,男生挤饭,女生闹孩子,竹笔穿跳绳,踢钱。和家人一起去游乐园看《扔毛巾手柄》。和邻居“小姑娘”过家家,丝线包饺子。和同学一起玩“吃货”,蜗牛,蝌蚪。春天看牡丹,夏天买晚香玉花篮,秋天带牛肉上山吃松枝烧烤,冬夜吃萝卜热茶。.....

这些老小米和烂芝麻,是永远回不去的温暖幸福的回忆。

在林的《城南旧事》里,每一句都是无尽的离别,无尽的思乡和说不清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离别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故土情结。钱山走遍了全国,我却走不出家乡门前的小河,也走不出妈妈碗里的红烧肉。

所以,就是在30号春节的那个晚上,所有的中国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带着同样的紧迫感和同样热切的目光,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从四面八方回到了那个被称为“故乡”的地方。推开门的那一刻,我的整颗心彻底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