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有哪些突出的条件?
“四德”原本是对宫廷女性的四种必备素养——德(德)、言(言)、容(容)、术(功)的培养和修养,包含了“女学”的四项传统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之为“四教”,也叫“四行”。起源于宫廷对女性的教育,属于“阴礼”(女性遵守的礼仪)和“阴职”(女性承担的责任),很快扩展到上层家庭承担女性角色的培养。
女孩十岁时,在家受女师教育——教“温柔交付、顺从”(德、言、忍、柔顺、顺从)、抱麻(纺麻线,古代衣服多为麻、葛、丝),治蚕茧、织布、做衣服,婚前三个月学一系列工作(工、织、缝、备),宗亲请女师训女,“教女德、言、貌、功”;训练完成后,会举行祭祀仪式,让女方听话。
可见,“四德”是为“三从”的道德服务的。“四德”后来被概括为对所有女性的要求。按照郑玄的解释,“妇德即贞节,妇言即辞令,妇容即温柔交付,妇功即屌丝。”后人一直在做新的解释。
女德“女德”是女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条,郑玄的“贞节顺从”是女德的核心。“贞操”就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忠于丈夫。“顺”在《礼记》中是“顺从、服从”的意思,对公婆、丈夫甚至家人都是有礼貌的。
汉代女教育家班昭在《女诫》中特别指出:“妇德不必独尊”(意思是不必有特殊才能,这是明代流行语“妇无才则德”的原始依据),而且是指自己有妇德。班昭更注重女性道德品质的培养。到了清末,“妇德”的标准更加具体细致,对不同情况、不同角色的女性都有详细的规范:作为妻子,丈夫、叔伯(公婆)要顺从温柔,作为妻子要“除妒”,帮助丈夫纳妾;作为母亲,你要会“教儿子”,“善待后妈”;和家人相处时,要“和叔叔、姐姐(姐夫、嫂子)相处”,“和睦相处”。家里穷,就要“穷”,要富裕,要节俭。还包括“对身体的尊重”、“忠诚”、“贞操”和“复仇”...有一系列的美德。
起初,女性的言语和伦理规则是出于对“巧舌如簧的女人会颠覆国家”的恐惧。在《诗经》中,周幽王被骂被赞为“舌长女才骄”(一句闲话就是亡国的罪魁祸首)。但是,演讲(发言)也是一种必要的素养和技能。郑玄对“女人话”的解释是“修辞”,意思是善于应对,说话得体。班昭认为“女人的话”不需要油腔滑调,口若悬河,只要考虑到用词是否恰当,不要用难听的话伤人,不要抢话,不要多说,不要让人讨厌就行。大家族讨厌女人的话在家族成员中挑拨离间,多嘴多舌的女人会受到惩罚,这就构成了“七灭”之一。
兰定远的《女学》对“女言”作了具体而积极的指导,说“女言不贵,贵(宜)”。各种场合需要不同的合适的词语,比如鼓励丈夫、教导孩子、委婉劝诫、兢兢业业、显示智慧、避祸等等。所以“女人的话”需要智慧和知识的培养。
儒家对女性的外貌修饰有特殊的标准。孔子主张重德轻色,要求丈夫对妻子“贤惠变色”,即注重妻子的道德而非美貌;对女性外貌的要求是强调简约和装饰,而“冶容”则接近“教淫”(刻意打扮等于诱惑男性的气质欲望)。
郑玄对女性外貌的解释是“优雅的分娩”,意思是温柔的表情。班昭认为,女性的容貌并不意味着颜色漂亮,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女性的容貌来说,“洗去尘垢,穿得清爽干净,洗澡及时,不脏不辱”——即勤于扫地,衣着整洁,按时洗澡,注意卫生,才是符合女性的容貌标准。
兰定远对女子容貌的要求,侧重于不同场合的实用性,如“女子容貌要端庄恭敬,生儿育女要温婉恭敬”,“尊夫”等,怀孕时端庄,丧时哀怨克制,避乱时从容淡定,必要时死得狠。
女学四德中的“妇工”是指女性从事的劳动和工作。性别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女工”的标准千百年来变化不大——采桑养蚕,纺纱织布,经商过程中喂饭、备酒浆;我还要养活公婆和老公,生孩子,招待客人;还有准备祭祀用品,协助祭祀仪式的重要工作。
班昭认为“女人的工作不需要技巧”“专心纺线表演,不搞笑;为了招待客人而吃喝,这叫女人的工作。”然而,出于家庭需要,聪明的妻子一直被人称道,“懒”和“笨”的女人则是被谴责和嘲笑的对象。兰定远也分了序和旨,说“妇工,先蚕织,后饲;支持,牺牲——从彼此的努力中学习..."
事实上,妇女对妇女工作的贡献不仅是家庭延续的重要保证,也是历代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古有“夫不耕天下饥,妇不织天下寒”的成语。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指出,女子夜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