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问题
尤其是暑假过后,当时的精神疲惫还历历在目。我觉得父母和孩子刚放假的时候都很开心,可惜好景不长。没几天,为人父母的心情迅速跌入低谷。陪宝宝做作业这不是开玩笑吗?要么是太难了,连奥体英语大都市的家长都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相比培训班老师,他们永远在耐心和态度上失败。
我要的是母亲善良孝顺,而不是孩子发脾气,父母爆炸。看来家长只能选择给孩子报班了。但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一个暑假下来,几十万的课就要破产了。
给宝宝报班要花很多钱,自我辅导容易爆棚。那么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一次TED演讲的主讲人丹尼尔·平克写过一本畅销书《驱力》,很清楚地总结了这种永恒有效的力量——三个字,内驱力。
简单来说,内驱力就是人能够自发地、独立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驱动力。内驱力有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升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内驱力,又称内在动力,是一种出于内心需要而去做事情的动力。比如科学家可以没日没夜的在实验室做科研,数学家可以不眠不休的在稿纸上计算,都是因为对学术的热爱和自己的内驱力。
与内驱力相对的是外驱力,即一个人发自内心地不想做一件事,而是被外界强迫去做。比如为了高考,学习自己讨厌的科目,排队等红绿灯以免被处罚等等。外部驱动力只有在与特定的外部条件相比较时才会存在。与内部驱动力不同,外部驱动力并不持久。
用一个真实的成功案例,来具体说明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1978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尔伯特·西蒙在自传中写道,他童年的学习完全是自发的,他“完全靠自己掌握自己的教育,很少征求别人的意见。我去公共图书馆找书。我从叔叔和哥哥留下的书上自学了经济学、心理学、古代史、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
因此,希尔伯特·西蒙的成就,以及他后来获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源于他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在教育者看来,有内驱力的孩子,将来不会太差。
当孩子们开始考虑他们行为的成本和结果时,他们就有了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对于孩子来说,梦想和兴趣是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动力,也是他们做事的内在动力。
孩子心中有梦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对事情感兴趣,有认真去做的动力。也更容易让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克制,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当成“主人”,做任何事情都自发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一个孩子有很强的内驱力,他愿意做很多事情。与同龄的其他人相比,他们往往能做得更好,也更有可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内驱力强的孩子,往往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他们会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会规划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规划,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的做相关的事情。
一个人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需要天赋和内驱力,两者缺一不可。内驱力强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成功。为什么内驱力如此重要?因为做事情光靠天赋是不够的,还要靠不懈的努力。
很多有才华的人最后什么都没有成就,都是因为坚持的时间不够长。坚持这件事更重要的不是短期的强度,而是长期的耐力。大量事实证明,有内驱力的孩子能更专注、更有效、更坚持地做一件事。
一个人如果有内驱力,就能从内心长期坚持,直到最后的优秀。
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会在课堂上问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那时候我们会说去当老师,当警察,当演员,当作家等等。
后来,我们大多数人都忘记了自己说过的话,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因为我们当时没有掌握老师所说的真实含义,不知道理想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所以现在作为父母,要好好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明白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理想和目标是人生的方向盘,是人生不可或缺的。
通常,学习中内在驱动力的强弱与价值感、欲望和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
其中,目标的确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目标价值需要符合孩子自身情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第二,不要好高骛远。在设定目标时,不要定得太高太难,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这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帮助孩子建立理想状态并不容易,那就是在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两套中找到高成就感和高意义感的交集。所以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探索。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整合人的一切需求,内驱力的重心只能收敛于自我实现的高阶需求。
而且结合以前的例子发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是由兴趣和环境引起的,兴趣本身,尤其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需求的兴趣,与其童年经历高度相关。费曼,一个神一样存在的物理学家,从小就开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走上了物理学的学术研究之路。
换句话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就要从小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加以引导。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读古诗,和孩子一起学画画,参观科技馆,看各种展览,一起练习乐器,等等,多方面尝试,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就是激发孩子内在的主动性。。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忽视“环境诱导”这一必要的内在驱动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闲暇时,带孩子去摸摸草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寒暑假带着孩子走遍大半个中国,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各地的人文风情。父母在旅行的过程中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技能,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一生的奋斗中更加积极。
一个经常接触自然的孩子会比一个很少接触自然的孩子有更丰富的个性,更敏锐的感觉和更多的创造力。让孩子融入自然,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学会尊重生命,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