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铁路局铁路大事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德提出修建天津至浦口铁路干线,得到清廷批准。清廷与英德银行签订《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其中向英国借款500万英镑(随后又借了450万英镑)。蚌埠段由德国人设计建造。津浦线经过蚌埠,主要是淮河蚌埠段地势较高,河床底部扎有坚硬的岩根,便于建桥。在此之前,有人提出津浦线经过怀远的临淮关或景图二山。前者因为地势低被否定,后者因为河水湍急,造桥困难。蚌埠确定桥址后,又出现了固定桥还是活动桥的选择争议。淮河铁路大桥原设计采用桁架固定桥。65438+年2月,蚌埠36名盐商联名上书监销局,要求加高桥洞或修建旋转活动桥,理由是“固定桥洞低而窄,盐船航行不便”。之后,监察部部长派了两个人实地勘察,并召集多艘船只在怀远河口实地测试,证明修建固定桥并不妨碍船只航行,以此作为结论。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津浦铁路开工建设。宣彤元年11月,淮河铁路大桥开工建设。设计的桥梁有9孔,长586.23米,是继济南铁路桥之后的中国第二座桥梁。钢梁全部购自苏格兰。建桥用的材料是沿长江沿淮河运到蚌埠的。* *使用混凝土8806立方米,花岗岩352立方米,石材508立方米,水泥1.06万桶,钢材2500吨,总造价近1万银元,比原计划节省1万元。宣彤第三年4月17日,铁路桥终于建成,历时18个月。津浦铁路于宣彤第三年八月竣工。蚌埠段长65公里。线路路基宽6.14m。主轨由英国制造,每米重31kg。每根钢轨铺设14轨枕,道床厚度20cm,列车运行速度每小时40km。起初蚌埠的站台上只有一道围栏,与车站外部隔开。有3条电报线和1条电话线,还安装了简易信号机。它装备了9台机车,都是国外制造的,大部分都是陈旧的,然后又装备了日本制造的21型机车。淮河铁路桥下将修建一座淮河供水站,两条铁艺水管,每条直径为15cm,站内设置两台水吊,方便机车在站台上水。民国6年,在八亩园(私家花园)附近购买了40多亩土地,修建大型道路立交桥。桥面采用钢木结构,全长17.35米,宽6米。桥下净空5.15米,载重8吨。这座桥的两端与道路呈“S”形相连。民国6年,在老船塘修建了一个面积为699平方米的车辆仓库,俗称小平台,处理水路转运货物。民国27年更名为码头站,办理车辆货运业务,成为独立的货运站。后来改名为新埠站。民国23年改为电气联锁信号,建信号室,有联锁机,集中管理。民国24年扩建蚌埠铁路,到发线及调车线65438条+01,客运站台3个,增设行车调度电话线路1四线木横担。铁路电话有1交换室,20个磁铁开关和20个电话分机。民国27年,日军入侵蚌埠,中国军队为防止日军北侵,炸毁淮河铁路桥。日军占领蚌埠后,开始了修复工作。

民国33年4月至6月,日军拆除淮南铁路的钢轨和设备,改建为水甲湖-蚌埠水浜铁路。行驶速度每小时30公里。民国35年,35kW蒸汽发电机1台,柴油发电机10kW,电力线路1条,长度1km。民国38年初,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国防部参谋长顾下令从南京向蚌埠运送炸药,于6月65438+10月65438+6月6日炸毁淮河铁路桥。蚌埠于20日解放。此时解放军急需修桥,以便南下作战。当时铁道部、铁道兵和苏联专家认为淮河大桥受损严重,难以立即修复。他们决定在修建主桥之前,先在原桥的西面修建一座半永久性的临时桥梁。铁道兵2000余名官兵承担施工,同时抽调山东荣成、威海13潜水员协助工作。在大桥建设过程中,王继珍和其他六个人为此献出了生命。1949年9月,淮河旧桥修复准备工作开始,116年6月开工,由济南铁路局承担。历时237天,* * *使用20万工日,消耗钢材154吨,水泥286吨,轨枕38.2万根,毛石13000立方米,铺设轨道线路及连接正线1193米。复辟期间,不仅施工艰难,还不时受到国民党军飞机的骚扰,桥梁建设者王焕伦、宋恒泰、刘等为此牺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蚌埠就有了铁路专用线。解放前夕,宝兴、新丰里、上海栈三条专用线相继建成,供两家面粉厂和部分仓库使用。

专用线一览表:屠宰场线2256m,马场湖线4480m,材料线929m,工务段线241m,机务段线205m,生活段线135m,工程段线245m,建筑段线217m,第一工程段线36m,煤饼。第一粮食线391米,省水利厅线353米,水泥产品线1432米,农贸中心线272米,西区煤球线404米,沥青线207米,第二粮食线2709米,木材线635米,西货场线1014米,平石油线2314m,省物资局线325m,农资线233m,工程公司线1300m,机务段线1500m,车辆段线900m,钢厂线3100m,液化气线31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