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培训班
她用一双巧手,绣出了藏羌人民的生活和世间万物;她独自承担了藏羌织绣的使命,成为申报藏羌织绣传承的第一人。她就是杨华珍。
走进成都文殊坊主题街区的一家藏羌刺绣店,迎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藏羌文化气息。
具有藏族特色的唐卡、郯城,五彩缤纷,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羌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精湛,传统美观。最吸引人的是各种藏羌绣,包罗万象,生机勃勃。
这些精美的手绣产品都是由18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绣娘制作而成。
这些18绣娘都是来自四川阿坝州的织绣专家。一半是羌族,一半是藏族。而召唤这些18高手的人,就是我们今天的英雄——杨华珍。
杨华珍,1960,阿坝州小金县羌村人。她的母亲是贾蓉藏族人,父亲是阿强人。在巍峨、美丽、险峻的木尔多山下,贾蓉藏族和羌族世代友好,通婚。
藏族信佛,以编织、刺绣为主,多描绘佛教故事或菩萨,保守色彩浓厚。
羌族崇尚自然,以刺绣为主,以鲜艳的色彩描绘花草虫鸟。杨华珍的爷爷曾经是贵族,所以他的奶奶可以在家虔诚地绣唐卡,并潜心研究针灸多年,刺绣精美。
而这位刺绣工人是代代相传的。杨华珍是家里第四代藏羌绣。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她学会了纺纱、编织模具和在模具上刺绣。
羌寨姑娘出嫁,礼服鞋袜头巾腰带都要绣花。由于两个民族历史悠久,藏羌绣成为羌寨妇女的必修课。杨华珍的刺绣是最特别的。
生活在默多山脚下的杨华珍,对山下的风景有着特殊的眷恋。
春天,白山依蓝天白云。在山脚下,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这些相互碰撞的颜色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的和谐无缝。
还在读小学的杨华珍,特别专注于收集漂亮或好看的图案,并记录下来。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藏羌绣是独一无二的。
在老人的头帕上,藏羌绣是象征长寿过南山的桃花图案。在儿童腰带上,藏羌绣是象征茁壮成长的花朵图案。
在情人腰带上,藏羌刺绣象征着伴我飞的燕子图案。在云韵女鞋上,藏羌刺绣是美丽动人的祥云图案。
藏羌文化博大精深,图案分天地、男女、上下。每种模式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藏羌绣作为一封没有文字的情书,记录了藏羌人民的文化习俗、日常生活和美好期待。
杨华珍把这些图案收集起来后,用自己的想象力连接成一幅画,然后用妈妈教的织绣方法把画绣出来,记录下这些美好的东西。
有时绣在哥哥的鞋子上,有时绣在我的围裙上,有时绣在我的密友的配饰上。杨华珍对记录美颜的专注一直持续到长大。
随着她绣的绣品越来越多,羌寨的人都知道杨华珍的刺绣手艺好,一定是娶妻回家,于是来走亲访友的人更多了,但华阳珍谁也没选。
直到1979,杨华珍和同学冯庆龙结婚。因为冯青龙是唯一一个不关心杨华珍织绣技艺,只关心杨华珍织绣累不累的人。
成年后,杨华珍并没有坚持用刺绣记录生活,而是对新摄影产生了兴趣。她凭着执着的性格,在物资匮乏的小金县自学摄影书籍。
在丈夫的支持下,她买了照相机、胶卷和其他摄影用品。有审美天赋的杨华珍,在摄影方面也有所建树。
1985杨华珍在小金县开了阿坝州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照相馆,可以拍艺术照和婚纱照。
随着影楼生意的红火,杨华珍也成了当地的一户人家,但杨华珍并不满足于此。
她的摄影技术是公认的优秀,所以她第一次尝试就被录取了。从此,杨华珍来到阿坝日报社美术图片部工作。
在报社工作的24年间,杨华珍不仅报道新闻事件,还利用职业上的便利,搜罗了500多种藏族服饰刺绣图案,学会了20多种民族刺绣技艺。
如此丰富的摄影作品,让杨华珍把对刺绣技艺的热爱当成了一种爱好,而512年5月的汶川地震,让杨华珍重新拿起绣花针,把爱好变成了工作。
当她最终回到成都,这些被镜头定格的瞬间,成为成都新华社为公众提供的第一手资料。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抚慰汶川流离失所者。然而,原本住在羌寨碉楼里的老弱妇孺,很难在当时重建家园。
他们的生活围绕着瞭望塔,生活的地方瞬间崩塌。在那之后他们怎么生活?
住过瞭望塔的杨华珍特别理解这些失去家园的老姐妹。突然一个灵感闪过杨华珍的脑海。
羌寨的女人都会刺绣,为什么不把刺绣带到成都去卖一些刺绣呢?
老姐妹们一方面可以用刺绣安顿下来,另一方面可以组织这些专家开发藏绣、羌绣的新绣。
有了这个想法,杨华珍马上和家人商量,丈夫、儿子、婆婆都同意了。于是杨华珍办理了退休手续。
2008年8月8日,杨华珍作为羌绣的代表,受邀在民族宫进行现场示范。
只见她拿起手边的布料,既不打样也不做标记,只用五色丝线,以娴熟的技巧,不一会儿就绣出了一朵花,不仅双面,而且不用线。
文化部的专家发现杨华珍的羌绣还保留着一些藏绣和刺绣的技艺,于是问杨华珍有多少人像她一样懂得刺绣。杨华珍说,现在人越来越少了。
专家告诉杨华珍这项技艺不能失传,于是杨华珍赶紧申报传承人,于是杨华珍成为藏羌绣国家级传承人。
从一开始的爱美,到现在的有责任有义务传承藏羌绣。杨华珍更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
8月,带着这份豪情,杨华珍带领18位半藏半羌的老姐妹,走出大山,手拿绣花针游走江湖。
杨华珍用自己的积蓄在成都租了房子,买了一些材料,来到成都寻找机会和市场。但万事开头难。这些老姐妹的刺绣技术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她们的业务技术真的让人不敢恭维。连续半年,他们没有卖出一件刺绣品。
杨华珍觉得不能拖欠和他一起出来打工的同伴的工资,就把自己的积蓄给他们当工资。直到2009年,杨华珍成立藏羌绣园,正式入驻成都文殊坊主题街区,才有了固定的销售平台。
当时,一位法国旅馆老板在文淑医院看到了他的老姐妹们的刺绣,眼睛一亮,就让她们用翻译绣了一批桌布、桌旗、床罩等用品。
杨华珍很高兴终于可以给老姐妹们一个交代了,但是算钱的时候又很担心,绣娘们不知道一件绣品怎么定价。
按照布料的材料成本和织布绣花的人一天50块钱的工资算就行了。结果买家不高兴了。他说不行,这样会亏,就帮忙重新算了。他们的第一笔订单是38万元作为最终成交价。
随着藏羌绣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逐渐不愁。杨华珍担心的是如何把民族的东西和时尚结合起来,为年轻人打开市场。
经过思考,杨华珍认为要想把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就要做出实用性强的实用产品。
比如编织和刺绣都是在包上完成的,一般都是皮制的。如果要绣的话,要考虑材料和线,以及后续的保养问题。
再比如,自己做的绣片在设计上携带不便,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没有合适的包装,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后来杨华珍想到刺绣仿古屏风会比较适合在酒店等地方摆放,香囊、手机挂件、小手包等小物件可以直接刺绣。女生应该喜欢这些小东西。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2014年,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通过上海一家公益机构找到杨华珍,希望她为该品牌即将上市的两款产品做产品外观设计。
从未接触过产品设计的杨华珍被吓坏了。她专门询问了产品的成分,得知一种以绿茶为主,另一种有八种植物成分,创作的图案就在脑海中形成了。
羌族盛开的山茶花寓意生生不息,藏传佛教文化中的金刚杵寓意坚不可摧的永恒,用金刚杵串联八种植物寓意青春不朽。
她用华丽的色彩和特殊的含义打动了植村秀全球创意艺术总监的心。这个创作让她赚了20万的授权费和80万的提成费,杨华珍瞬间成了百万富翁。
欧莱雅、星巴克、梵高博物馆、爱马仕、博柏利等众多品牌都找到了杨华珍,让她为他们的产品量身定做一件少数民族服饰。
这几年,杨华珍已经赚了800多万。我们具有民族特色的藏羌绣也因此走出国门,展示在世人面前。
从此,藏羌绣成了杨华珍的事业。她经常去县级市或农村、寺庙举办流动培训班,学习藏羌刺绣技艺。
杨华珍还开办了残疾人热爱藏羌织绣培训班。她表示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这些残疾人脱贫致富。
自2008年以来,杨华珍已培训3000多人,使部分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实现了“在家就业,在家致富”。
为了同时保护和发展藏绣和羌绣技艺,杨华珍在各地举办讲座和培训班时,都会深入藏羌民族,收集传统藏羌绣技艺制作的作品。
并进一步整理、修复、整合和创新,抢救和保护藏羌刺绣技艺。
到目前为止,杨华珍的团队已经收集了600多种羌绣服装图案。920多件绣品刺绣,260多件藏毛织、麻织布、布织布样品。
他们还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藏绣、刺绣的基本技法和针法,编辑了一批藏绣、羌绣图文并茂的培训教材,在全国各地的培训班上广泛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散落在民间的宝藏。它需要像一串珍珠一样被拾起来,形成闪亮的光环,这就是民族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杨华珍以其独特的织绣技术和审美高度,赋予了非物质的藏羌织绣文化新的生命力。是更好传承民族文化的典型。
如今,杨华珍带领她的团队,不仅让藏羌刺绣艺术走出羌村,扎根巴蜀大地,更让民族艺术之花在国际舞台上绽放。
[1]抽练卡戳网2017-01-19
[2]时光中的匠人|藏羌织绣大师杨华珍:用时间、双手、心灵编织无与伦比的艺术Sohu.com 2020-10-16
[3]202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发布于中国新闻网2020-12-19。
【4】妈妈有话说:来自羌寨四川卫视的国宝绣娘2020-12-23。
[5]“穿梭者”杨华珍,用针尖谈时代环球人物网2021-04-20。
[6]杨华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0-05-04
【7】我的“情怀”人生,50岁开始用绣花针创业,杨华珍让大山里的传统工艺走向世界。
[8]五彩缤纷,我* * *喜欢光明。com 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