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关于火箭的都可以。
目前,火箭是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火箭的速度是通过火箭发动机的运转获得的。早在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推导出了单级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ω是发动机的喷射速度,Mo和Mk。分别是火箭初始质量和发动机熄火(推进剂用完)时的质量。Mo/Mk称为火箭的质量比。
根据这个公式,火箭速度与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并随着火箭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即使使用最好的液氢和液氧推进剂,发动机的喷射速度也只能达到4.3 ~ 4.4 km/s,因此单级火箭不可能将一个物体送入太空轨道,必须使用多级火箭通过中继将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
用于运载航天器的火箭称为航天运载火箭,军用炸弹称为火箭武器(非控)或导弹(控)。航天运载火箭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组成,有的还装有遥测、安全自毁等附加系统。
多级火箭的级间连接方式有几种,包括串联、并联和串并联。串联是指将几个单级火箭串联成一条直线;并联就是把一个大的单级火箭放在中间,叫核心级,周围捆绑几个小一点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也就是助推级;串并联多级火箭的核心级也是多级火箭。
多级火箭各级之间、火箭与有效载荷和整流罩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是通过连接一个分离机构(常简称分离机构)来实现的。分离机构由爆栓(或爆索)和弹射装置(或小火箭)组成。通常是用爆炸螺栓或爆炸电缆连接成一个整体;分离时,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解锁连接,然后通过弹射装置或小型火箭,或前一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后的强力喷气,将两部分分离。
火箭技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设计技术、火箭结构技术、控制与制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与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等。导弹方面,有弹头制导控制、突防、再入防热、核加固、小型化等弹头技术。
编辑这一段的历史渊源
据古籍记载,“火箭”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当时在敌我双方的战斗中,人们把头上有易燃物的箭叫做箭,点燃后射向敌人,叫做火箭。这是一种用于火力攻击的武器。本质上只是一个带“火”的箭,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箭相差甚远。唐朝发明火药后,到了宋朝,人们把一个装满火药的桶绑在箭杆上,或者把火药放在箭杆里,点燃导火索,然后把它发射出去。箭借助飞行中火药燃烧产生的向后火的反作用力飞得更远,人们把这种喷火箭称为火箭。这种向后喷火,靠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经有了现代火箭的雏形,可以称之为原始的固体火箭。
火箭是一种喷射推进装置,利用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射,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通常火箭这个词还包括导弹、宇宙飞船甚至烟火。
最普通的火箭燃烧固体或液体化学推进剂。推进剂燃烧产生热气,热气通过喷管向火箭尾部喷射气流。火箭自带燃料和氧化剂,其他喷气发动机只需携带燃料,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取自空气。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气层外使用,而其他喷气发动机不能。火箭发射时产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短时间内迅速升入天空。随着燃料的不断减少,火箭自身质量也逐渐减少。随着离地球距离的增大,质量和重力的影响减小,火箭速度越来越快。
土星五号火箭出发前往月球时,5个发动机每秒消耗近3吨煤油,它们产生的推力相当于32架波音747的起飞推力。不可能确定火箭发明的确切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人早在13世纪就研制出了实用的军用火箭。19世纪有几大技术进步:燃料容器的纸壳改为金属壳,延长了燃烧的持续时间;火药推进剂的配方标准化:创建一个发射台;发现了自旋定向原理等等。19年底,火箭开始用于非军事用途,比如用火箭向海上遇险船只运送救生索。19年末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戈达德和其他几位专家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火箭动力太空飞行器——航天飞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机身后部有三台主发动机的轨道飞行器;外挂燃料箱,装有液氢和液氧推进剂(5分钟后脱落),保证主机工作;它装有两个可分离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2分钟后分离),与轨道器的主发动机同时启动,在初始升空阶段提供推力。1981 0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
中国古代火箭技术传入欧洲后,火箭经过改进后一度被列为军事装备。早期的火箭射程短,弹着点分布广,后来被火炮取代。一战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火箭武器发展迅速,在二战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瑞典工程师拉瓦尔发明了拉瓦尔喷管,改进了火箭发动机的设计。19年底,20世纪初,液体火箭技术开始兴起。1903年,俄罗斯的к E tsiolkovsky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思想和设计原则。1926年3月16日,美国火箭专家、物理学家R.H .戈达德飞行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44年,德国在战争中首次使用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受控V-2导弹。1931 5月,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贝特领导的宇航联合会成功测试了欧洲第一枚液体火箭。到1932年,德国军方参观了该协会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射试验后,意识到火箭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潜力,开始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中力量秘密研制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二战中期,德国已经成功研制出V-1和V-2两种导弹,可以用于实战。其中V-1为飞翼式导弹,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V-2是一种弹道导弹,由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相继研制出各种火箭武器,包括洲际弹道导弹。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新型火箭。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长征”1三级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975 165438+10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以更大的推力发射了一颗返回式重型卫星。1980 5月18日,一枚新型火箭成功发射至南太平洋。1982年,10年,潜艇在水下成功发射火箭。1984年4月8日,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搭载三级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成功发射。1988年9月7日,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将一颗气象卫星成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2 8月14日,新研制的长征二号E型大推力运载火箭将澳大利亚奥塞特B1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都标志着作为火箭发源地的中国,在现代火箭技术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稳步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
在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中,中国的钱学森、美国的韦恩赫·冯·布劳恩和苏联的科罗廖夫·齐奥尔科夫斯基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火箭的故乡在中国。
虽然人们已经利用气球、飞艇和飞机在太空飞行,但气球和飞艇只能在低空随风飞行。
编辑此条例
根据国际法,运载火箭所有者的国籍决定了该国必须对造成的任何损害负责。因此,一些国家要求火箭制造商和发射器遵循特定的法律法规,以补偿和保护人员和财产免受可能的影响。
中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计划2007年的发射将推迟到2008年。与“神五”、“神六”不同,“神七”火箭的研制重点是航天服和阀门制动。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压、阀门刹车、宇航服等方面适应突然出现的真空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编辑此飞船简介。
中国将在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届时中国宇航员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目前,气闸等核心技术难点已经攻克,全船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预计在2007年12结束前完成全箭组装。据悉,神舟七号期间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宇航服内的压力低于正常值,可能会在人体组织内释放氮气,在血管内形成空气栓塞,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后,必须充分吸收气闸室内的氧气,协助工作的航天员返回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门,然后气闸室开始减压至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一致。这时,航天员就可以出舱了。完成出舱任务返回舱内时,需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压,然后给气闸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据专家介绍,神舟七号的太空行走需要航天员在地面做充分的实验和训练,而地面训练一般是在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中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一个大的测试室内。水池里放着飞船,利用水的浮力来模拟太空中的失重状态。然后航天员在水池中进行进出舱和出舱操作的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神舟七号飞船仍然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成功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已经开始采购和生产新运载火箭的部件。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表示,这一次他们将使用更高质量的部件。鉴于之前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此外,他们还在考虑给火箭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将陆续实现。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都由长二F火箭承担。
宇宙飞船发射报告
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全面、综合地了解这次发射,天妃热线网站将对神七飞行全程进行跟踪报道,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天妃,了解天妃的故乡酒泉。
编辑此段落的详细信息
宇航员像飞机一样驾驶“神舟七号”。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告诉记者,神舟六号两名航天员在6月5438+03日进行了4次“在轨干扰力”实验,包括开关舱门、穿上压力服、通过舱内、提取冷凝水等。结果表明,航天员的大范围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不大,飞船姿态保持良好。在太空飞行的宇航员费龙军得知这个结果后,第二天在飞船上连续做了四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的游戏,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这次太空飞行的结果表明,费龙军和聂海胜从刚刚起飞的那一刻到准备返回的那一刻,随时都能正确下达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开门关门等大动作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舟七号”将安排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开飞船”!
“神舟七号”宇航员准备进行太空行走。
齐发仁院士认为,人类上天不是旅游,而是对太空环境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试一试的第一步。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很多人和很多天。例如,要组装一个空间站或修理一颗卫星,人们必须走出机舱,而且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走出机舱。以后我会乘坐交通工具去空间站,对接空间站,开门后接里面的人。从国外来说,他们花了很多实验来做这个。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舟七号”希望人能出舱,普通人的话叫太空行走。“当然是出舱了,离舱有多远?也可以近一点或者远一点。”齐发仁院士告诉记者,下一步中国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至少要有三个人。所以我们的飞船要有这个能力:三个人在天上呆七天,上去能拿300公斤的东西,回来能拿100公斤。如果这次成功了,就不需要两个人多试几天了,那我们下次出舱。齐发仁院士认为,即将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六的基础上解决两个大问题。现在宇航员有一个密封舱,他们在里面穿宇航服。没有这个舱,就没有空气,所以宇航服本身必须能够供氧。第二个是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时候,宇航服可以保证它的正常温度,所以这个宇航服相当于一个小密封舱,相当复杂。再高级一点的宇航服,也可以装上发动机,留一点火,相当于一个小飞船。出舱需要这些条件。齐发仁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气闸舱。人们应该穿上宇航服进去,关上门,打开外面的门。如果打开门,空气会被排尽,所以有气闸舱。“我只是在说两件主要的事情。作为宇航员,我们有舱外航天服。作为一艘飞船,我们必须有一个气闸舱,以确保原始舱内有一个大气压。”
“神舟七号”至少可以搭载三名宇航员。
“神六”火箭系统专家顾问组组长黄春平说,到神七时,飞船的容量会相应增加,会上有三名航天员。根据任务的变化,航天器产品的重量越来越大,因此火箭产品所需的推力也相应增加。神舟六号发射飞船的有效载荷是8吨多,以后还要扩容。运载神舟七号的新的大型火箭方案已经制定出来,正在等待国家批准。目前已经有部分产品出来,有样机。但是仍然需要大量的地面测试。从1999开始,黄春平历任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火箭系统总指挥。
“神舟七号”飞船需要精装修。
中国工程院齐发仁院士告诉记者:“我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有毛坯房一样。如果我们买房买毛坯房,不管你是三代同居还是小两口,我们都会按照你的要求重新装修。毛坯房都一样,基本外观永远不变。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不会有变化,但从一开始,杨利伟就是一个人,没有厕所,也没有厨房。有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当有三个人的时候,比如我们要去交会对接的时候,未来会出舱。基本上配置不会变,室内装修会变,而且是精装修。”
谁将与“神舟七号”一起飞行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前庭生理学家于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航天员年龄太大或太小都不好。38岁是飞行的最佳生理年龄,43-45岁开始下降。那么,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第四位航天员呢?如果真如专家所说,“神舟七号”是无人飞船,这是否意味着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吴杰可能因为年龄原因不能飞了?14人航天旅的其他成员会杀出费这样的“黑马”吗?如果有人驾驶,三人驾驶,杨利伟、费、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吴杰是什么样的组合?中国首批航天员、空军某少将方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新一批航天员还没有进入集训阶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神舟七号”或“神舟八号”的航天员还是14名航天员呢?对此,现役航天员吴杰就在神六发射前表示,他的搭档翟志刚有很多优势。至少他通过了神舟五号的考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航天员,在他所在的航天员大队里非常优秀。第二,他的反应非常快,处理训练中的特殊情况,判断和决策非常准确。第三,他很勤奋。根据培训,别人的特情手册至少有这么厚。在处理紧急特殊情况时,他可以不看手册进行训练。他训练自己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就是他开朗的性格和超高的人气。他所到之处,都是欢声笑语。吴杰还说,即使这次神六没有成功,但神六又成了一个起点。只要是在这个团队,就一定会为圆太空飞行的梦想而奋斗。翟志刚还说:“不只是神六,神七如果还经过,还会继续努力,会一直努力。”
神舟七号上会有女航天员吗?
未来的“神舟七号”会有第一批女航天员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庞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网时表示,中国从明年开始选拔女航天员,选拔培养一名航天员需要3到5年时间。他预测神舟七号将在两年后发射,第一次太空行走测试可能会进行。这意味着“神舟七号”不可能有女航天员上天。
编辑这个太空实验
中科院公开了载人航天实验的内容。
中科院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大力推动和发展中国的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宝贵贡献,为未来参与式的空间科技实验奠定基础。
其中,“对地观测任务”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和探索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标,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式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和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应用研究和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工程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工程),以及空间天文工程、空间环境预测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了空间生物效应、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的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的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与监测”的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和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预测效果,保障航天员、载人飞船和空间设备的安全。
编辑本段的实施计划。
未来几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将实施“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向记者透露了未来几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发射,任务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更重要的使命起飞,在太空完成交会对接。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