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哪些差距?
不是很大,但也能赚近两万。偶尔能接点活,也不担心会饿死。
但是中国没有全民医保。我背后有一个大家庭,妈妈和继父都下岗了。我妈身体不好,很多亲戚都在农村。我特别怕他们生病。我爷爷上个月去世了,他住院的时候让我花钱。我从国外寄了65438美元+0,000,他们可以花8000人民币,所以他们可以生存,但是现在更困难了。
新京报:你跟王闯说过这种困境吗?
唐:他也懂了,说。让我们更好地交流。他只能说,我们现在就要一起改进,一起提高。希望完成一些项目,和企业有更好的合作和互动,让学校有更多的收入,从而提高老师的课时费。中央美院是教育部直属学校,他没有办法改底薪,因为底薪标准是国家规定的。
其实设计挺贵的。
在国外设计一辆模型车,实际上可能比买一辆模型车花费更多,因为他们是大企业赞助的,所以更好。但是,中国企业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税收支持政策。
教学改革是好事,但其他措施也要跟上。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国内大学的教学改革,比如聘任制?
唐:现在实行教学改革和聘任制是好事,可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但是你把房子注销了,用工制以后,房子没了,钱也没增加一点。房子呢?我一个月房租补贴才70块。你想让我在哪里租房子?所以只是中国的改革把大家都推向了竞争,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你也要跟上其他的措施,不管是住房还是医保。
新京报:身边有没有和你一样吃过苦的朋友?
唐:据我所知,许多留学生从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回来,因为在这些国家很难找到工作。但是好像真的从美国回来的人不多。
或者他们驻扎在中国,挣着美国人的工资,生活在中国,当然好。我还没见过完全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回来拿中国工资的,除了我们的王闯。我们艺术家仍然是理想主义的,但现实主义现在很流行。
中外差距在于重视人还是重视机器。
新京报:你好像没有同事那么忙?
唐:他们都很忙。说实话,如果他们在外面有工作,在美国应该是兼职老师,因为他们没有全职工作。在美国当老师对他们来说已经够忙的了。很少有老师还在外面有工作。按照这个标准,让人感觉只有领导是专职,全院都是兼职老师。
新京报:你觉得为什么那么多老师可以兼职?你觉得这是老师的浮躁还是社会的浮躁?
唐:我想如果我选择了一个老师,我应该更加关注它。我觉得很多老师和我一样。只要解决了生活和温饱问题,我就不会去想在外面干什么了。专心做点学术就好了。其实,教好一门课程并不容易,需要投入。
但是没有办法。他们不做兼职,哪里来的钱?现在房子不配套了,还是要买房。钱从哪里来,对吗?还有一个就是我回国的感觉。中国所有的人都很焦虑,很浮躁,为了赚钱会不择手段。
新京报:国内教学硬件和国外差距有多大?
唐:这一点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会比美国私立大学差,但甚至会比一些公立大学好。今年我们在机床上花了很多钱。
但我觉得区别在于人重要还是机器重要。在国外会把人看得最重要,在国内却没有这种感觉。他们会以为一台机床几百万可以用几年,却不知道一个人可以用几十年。
新京报:你认为国内人才不受重视吗?这方面你有亲身经历吗?
唐:美院也请了外教,外国面孔。他们的工资肯定比我们高,而且肯定是以美元计算的。其实雇一个外国人通常需要一个翻译,其实很贵,但是我觉得他们的付出不一定比我多。
有时候领导也发现,有些外国面孔的才能有限,但又需要他们来撑场面。
其实这些外国人,除了进驻中国的公司,要么是真的热爱中国文化,要么是留不下自己的国家,也不全是真材实料。重用外国人也不利于培养自己的人才。现在中国公司重视外国设计师,这让在中国学习设计的学生感到非常不安。他们看不到自己的。
中国大学必须积极进行体制改革,追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大量留学生单方面“输出”的“过剩”局面。
这是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最近举行的“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论坛上表达的。许智宏表示,国际化给中国大学带来了很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冲击,也导致了很多统一标准的建立,比如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录取标准。
许智宏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一些传统高校的文史哲专业因为不被市场接受而逐渐萎缩;与此同时,在商业利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国在留学生和跨国教育方面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每年光是留学生带来的经济收入就非常可观,而发展中国家却流失了大量优秀人才。
“近年来,我们本科‘出口’比例开始下降,出国率在23%左右。这个数字相当合理。”许智宏指出,应该有一定比例的中国学生接受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因为中外教育最大的差距就是研究生教育。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莉也认为,由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中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就业导向、服务导向、支撑导向”,最大程度选择非传统专业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整学科机构和研究方向相近或互补学科的结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学术资源,打造重点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在英国留学的中学老师,中外教育有什么不同?
-
摘自:新华网2002.04.16 07:14。
英国学校每年都有大考,每个学校学生的分数都是公开的。平均分多少,比去年高多少,一定要列个清单。
在英国,各年级的作业量都有明确规定。1年级,每天留半小时作业,逐年增加。高中作业量和我们差不多...
"英语老师从来不会对他们的学生说你错了。"
“英国的老师特别擅长问为什么或者怎么问,而中国的老师爱问什么。”
“英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它评价一所学校不是以最后的入学考试成绩,而主要是以学生在这所学校提高的程度来评价。”
近日,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奖学金项目首批32名外籍教师在诺丁汉大学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学习后返回北京。英国的教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他们回来时,每个人都为他们超重的行李付了罚款。
回来的路上,在机场,32名教师每人为超重行李支付了20英镑的罚款,这是从宽处罚的结果。如果这些规定真的实施了,一些老师可能会被罚款几百英镑。
他们的行李超重了,因为他们带了太多的书和各种材料。
“英国有太多有用和有趣的书籍和资料。打包的时候,我们都说就算把东西都扔了,也要把这些资料带给学生。”湖北省武汉市楚才实验中学教师苗感叹“国内可用的教材太少,书店里全是指导考试的资料”。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赵洁完整地抄了三本大书。她和苗一致认为:“在很多书店,习题集和辅导书占据了大部分书架,而关于学习方法和信息内容拓展的书籍却很少。如果老师没有完善的教材,只有复习资料,很难更新教学方法。”
贵阳一中的王林去了英国后,看了很多教育学方面的书,精神为之一振。但出版日期实际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她说:“中国指导中小学教育的现代理论书籍真的太少了。”
“以后在课堂上,我一定要包容学生,充分肯定他们。”
来自新疆克拉玛依一中的任昌明老师,此行最深的感受是:“以后在课堂上,一定要善待学生,包容学生,充分肯定学生。”
当老师的感觉来自于我在英国当学生的经历。“我们上课的时候,无论表达什么观点,教授的评价总是‘也许’或者‘可能’。这种模糊的评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但是,在我们国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句话。老师说A,学生就不能说b。”
王林老师也有同感:“在英国,无论是大学的教授还是中小学的老师,你从来不对学生说‘你错了’。有时候,教授即使不同意我们的观点,也会说OK,只是在用其他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需要补充和完善。老师总是鼓励学生。”
这32名教师中,有初中教师,也有高中教师。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中国学生在小学很活跃,在初中也很有说话的勇气。但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变得沉默,高中的课堂是最沉闷的。
王林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从童年到成年都处于不断被纠正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如果在课堂上经常被老师否定,他们会觉得很丢脸,因为害怕犯错而越来越害羞,沉默。
任长明还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太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
他谈到在英国参观一所中学时,看到一个叫设计室的地方,以为自己在上一门很高级的课程。他进去后,发现学生们只是在做简单的针线活。“课程不要太难,它能给学生成就感,使他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考试不一定只有负面作用,还要看考什么,怎么考。
一位老师说,本来以为国外考试很少,到了英国才发现,原来也是考试大国,每年都有几次大考,而且每个学校的学生成绩都是公开的,平均分和比去年的提高都要贴出来。1学校如果连续几年分数下降,很可能会被取消资格,所以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
不过何清友老师说,英国的考题很灵活。比如它的文学课每次都考莎士比亚,但是不让学生讲中心思想和主题意义,而是自己的理解。所以,何老师的结论是:“考试不一定有负面作用,重要的是考什么,怎么考。”
王林介绍,前段时间我们搞“减负”,不让老师给学生留作业。在英国,每个年级的作业量都有明确规定。1年级,每天留半小时作业,逐年增加。高中作业量和我们差不多。“其实,”她说,“关键是作业的内容。我们的很多作业都是死记硬背。比如有的老师留作业让学生抄课文,这样的作业毫无意义。”
英国的教育重视过程,我们的教育重视结果。
在英国的一所中学,王林听了一堂关于莎士比亚名作《麦克白》的文学课。这个话题已经谈了两周了。老师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学生,学生自己读原著,查背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最后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王林发现,英国的老师特别擅长问“为什么”或者“怎么样”,而中国的老师爱问“什么”。
何清友说,这是中英教育最大的不同。英国教育重过程,中国教育重结果。
过程和结果的区别在老师和学校的评价中非常突出。王林说,我们评价老师的时候,考试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标。在英国,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由多个指标组成,包括学生意见、家长意见、同事意见和校长自己的评价。
何清友说,英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它评价一个学校不是以最后的入学考试成绩,而主要是以这个学校学生的进步来评价。每个学生入学时,都会建立一个关于综合能力倾向评价的数据库,学校每年都会进行跟踪,观察这个学生的提高程度。不像国内,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最终的考试成绩自然相差甚远。
国外教育的十大差距
作者:新疆外交…文章来源:原创点击量:716更新时间:2006年2月20日
中国的普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十大差距。
我们国家的通识教育发展到今天,与文革前后和8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在走向正常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仍有10的差距:
1,教师教育观念的差距。
目前在中国实际起作用的教育观念有:(1)学生生来不懂事,需要大人监督,所以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被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2)千百年来,“师道尊严”、“君臣父子”的影响仍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尊重他们的程度远远超过学生尊重他们的程度;(3)很多老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尤其是智力发展慢或社会性发展差的学习落后的学生,采取放任、抛弃甚至歧视的态度;(4)由于社会和家长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而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5)许多学校对学生采取军营式的管理,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并以此作为这种做法带来高入学率的原因;(6)很多老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靠灌输,靠义务教育。许多父母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他们的孩子。在考虑培养孩子的方式和为孩子设计蓝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尤其是孩子的意愿。这些都使得中国学生处于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与西方国家的青年学生相比,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2.教师教育水平的差距。
中国教师与西方国家在学术水平上的差距非常显著。例如,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在美国,大约40%的幼儿园园长和小学校长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大约30%的中学教师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
3.教师专业技能的差距。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大多属于理论型教师,即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自觉地受到一种或多种理论的指导。比如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和全国性的网络,有几十万中小学教师参与这些研究网络的活动,这也是他们升职加薪的重要依据。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老师大多经验丰富,大多是根据自己过去的老师经验、同事经验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教学的。
4.学校和班级管理的差距。
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学校管理上有着不可弥补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本质方面:教师聘任方式和教师待遇的确定。竞争机制让外教不得不努力。在学校人事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
5.考试选拔制度的差距。
目前,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和各地的高中、初中统一考试已经成为指引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向的“指挥棒”,也成为限制我国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考试选拔制度与西方国家实行的考试制度相比,差距巨大,落后。
6.教师教育和心理素养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工作后都要参加各种培训,教育和心理素养普遍较高,往往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教育和科研信息。一方面,我国教师接受的培训不够严格;另一方面,我国大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非常落后;另一方面,我们学校的图书资料资源也远远落后于国外。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
西方国家的中小学一般都配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师。例如,在西欧和北欧,平均每3000名学生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他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之间所谓的“心理咨询”不规范的问题。
8.学生之间在掌握语言方面的差距。
国外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除了掌握自己的语言外,外语能力普遍比我国高。比如西欧、北欧的大学生,一般都能熟练运用2-3门外语。然而,中国学生在学校学习一门外语的时间约为65,438+00年,毕业时却不能熟练使用,这大大限制了他们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
9.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与社会化的差距。
因为发达国家的儿童青少年从小就处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父母、老师以及社会上的其他成年人都对他们采取平等、尊重的态度,这使得他们的个性发展更加自由、和谐。在社会化方面,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发展都比国内的孩子好很多。
10,学生能力尤其是社交能力的差距。
在我们国家,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中,他们的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死记硬背,努力学习,努力计算。虽然他们只是知识比外国学生多,计算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能力进入社会就没有任何用处了。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比中国学生强很多。
中外教育有什么区别?
来源:发布日期:2002年4月21
吴进: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想法是:当代教育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结果的改革,而是教学体系的改革。尽量不要做一些事情,比如:老师没用过电脑,但是有资格考电脑。农村本地话的老师拿着普通话二级的可笑东西。为了孩子的未来,希望能培养出一些实用的人才。而不是某些人只是拿个文凭,对国家和民族的概念都不清楚,我们对教育队伍要求严格。为了明天,我们不会在世界上被欺负。让我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Njchjb:教师的观念更新,可能会改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只是有可能。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除了主观因素外,客观上还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篮球王: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不考虑过程,只看结果就能达到下一层。本质上是应试教育的一次翻身和深化。很难理解21世纪的中学生都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目前,教育正走向一种不规范和混乱的局面。
W1:我们在外面学习。通常,当我们看到了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却没有意识到方面的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简单来说,我说老师解释不了。为什么我这么肯定?请学习擅长什么的重要性和持续性?思维能力的延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那么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吗?老师认为学生不称职?学生没有能力,我们为什么不培养?想法是相互的。学生不做可以互相吗?你能服务社会吗?我们的老师如何为学生服务?为什么不评论学生,为什么不说老师不行?我们希望孩子比我们优秀,我们只是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我们有吗?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没有做,所以我们去学习?是吗?多问为什么?有多体贴?
木易:管理教育的是门外汉。你想用教育做什么?这不是教育的悲哀,而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有没有发现,农村的教育已经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地步,而其他行业却可以赚取各种收入。教育成了世界上最欺负人的职业,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拯救教育,这是百年大计!
冷眼: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差了。教育部门领导以为多检查几次就能提高教育质量,实际情况却相反。怎样才能教育学生诚实,才能评价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让学生一起作弊?作为一线老师和学校本身,整天应付这个检查,那个评比,是苦不堪言的。老师没有时间研究课本,没有时间辅导学生,没有时间做生意,每天都要和各种领导打交道。以前是应试教育的学生分数高,能力低,现在是素质教育。学生恐怕分数不高,能力也不高。紧急呼吁:还教育一个晴朗的天空,还教育一个和平。
受害者:呼吁:国家可以为智障学生设立义务教育特殊学校。(现在的智障学校收费太高,困难家庭无法接受。)这些学生对自己和师范学校的老师都是一种破坏。老师把有限的精力大部分花在这些学生身上,没有时间照顾优秀的学生,对学生和国家都是人才的浪费。
林升:说“中国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元化的,老师说A,学生不会说b”,这是老生常谈。学生错了不能说“你错了”,却对我国教师的工作和贡献视而不见,想一棍子打死,这种做法对吗?
老师:我觉得这不是问题。英国一个教学班有多少人,中国一个教学班有多少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很多同学,我们只能这样了。我记得看过一部关于音乐老师的英语电影。学生们抱怨她太严格了。校长想和她谈谈。她改变了教学方法,但班上大多数学生都有意见。学生的话是这样的。温柔的老师太多了,所以我们需要不同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