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校潜规则风起云涌,艺馆变成了世俗火坑?
新闻回放
“毁约”活动费有什么潜规则?
日前,中央音乐学院一位70岁的博士生导师梁主动向学校纪检部门坦白,承认与一位名叫邹的女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贿赂。这一潜规则丑闻发生在中国音乐学院,立即成为轰动一时的热门话题。
教授利用关系帮助女孩考上博士,但失败了。他担心女孩会揭发此事,于是决定主动交代,把偷的钱还回来。教授是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在乐评界颇有名气。还在央视栏目《百家讲坛》讲课。8月14日,中央音乐学院发言人称教授“自愿告白”。据介绍,今年7月,该教授带着妻子来到该学院纪检部门,承认与一名叫邹的女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该学生贿赂654.38+万元。
据悉,为了保证考试成功,女孩先给了梁教授5万元作为学费,之后又给了他5万元作为上下学的费用。如果她考上博士,这5万块钱给梁教授当生活费。但是事情并不和谐。最终,女孩没有如愿考上博士。梁教授知道学校迟早会知道这件事,于是主动向学校坦白。事后,中央音乐学院处罚该教授“取消一切招生、教学、学术权利”。此后,学校也对该女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他教授给出的分数还是比较公正的。虽然梁教授暗中帮忙,但并不影响她的成绩。
8月17,一女子打电话给媒体,自称受邹姑娘委托。她表示,关于梁与邹的关系以及所收款项的数额,学校并没有找邹调查核实。目前,邹已将相关情况向教育部纪检部门举报。对于两人的关系以及具体金额,该女士表示会在适当的时候公开,并声称“这里面的内幕很复杂。”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没有参与作弊的考官可能没那么无辜。采访中,很多人表示,老教授落榜的关键很可能是5万元活动费被他侵吞,没有分给其他四位考官。
早报记者致电中央音乐学院,发言人表示,此事发生后,全校都感到震惊和悲痛。“学校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所以采取了严肃的措施。”但学校还没有被别人“潜规则”举报。
机构否认它
“潜规则”的说法耸人听闻。
艺术院校潜规则现象普遍到什么程度?今年年初,网上出现了一段关于潜规则的视频,北电、中戏、沪剧等多个经常陷入潜规则传闻的艺术院校都出面否认潜规则的存在。
今年2月,网上流传的一段“录取潜规则”的视频内容是:北京电影学院发布名单当天,一家三口落榜考生透露了所谓的“录取潜规则”。这位考生的母亲说,她来报考之前,孩子学校的老师已经告诉她,没有30万肯定考不上。落选的考生也表示不满,说自己能歌善舞。他们之前已经拍过电影了,她的条件无论如何也不会进不了复试。
北京电影学院对上述视频进行了回击,称考试有很多监督制度,不会有潜规则。据北电党委副书记、招生督导领导小组组长介绍,考试成绩实行集体评分,其中初试、复试三人评分,初试由9至11副教授及以上专家评审组负责,初试评分量化、细化。考生考完试后,招生主管会直接把乱七八糟的卷子装订起来,所有的考号和名字都会被关闭。序号打乱后,可以有效防止阅卷老师给“人分”。北京电影学院纪委副书记、招生监督办公室主任王红民告诉记者,在北影以往收到的举报信息中,这种落榜导致家长心态失衡,主观臆断“招生不公”的情况非常普遍。
该剧及中戏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只是耸人听闻的网络媒体。上戏一位负责人表示,上戏早已建立了相当严格的监考制度和环节。“考试题目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的,连考官都不知道考前拿到的是什么题目。而且,以前我们只是在初试的时候用现场录像来记录考试情况,但近几年从初试开始就实行了录像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候选人之间的公平竞争,杜绝一切可能的不公平现象。”
自我表露
艺术生家庭都有血泪。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潜规则不仅存在,而且已经充斥在艺术院校的考试中。
北方某艺术学院H教授接受早报记者采访,但他拒绝透露姓名。他说:“艺术考生大多数家庭都有血泪账。”据H教授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潜规则就已经渗透到艺术院校中。考官或者系里有影响力的教授,手里一般都有几个可以录取的名额,但是不敢收任何一个考生的钱,因为要交钱的人太多了,也有交钱的好考生。据介绍,现在要想考上北京的一些艺术类院校,至少要30万。也有不交钱的。比如一个系要收50个学生,前三名肯定不用交钱。都是高材生,天才,考官不敢拿下来。总得有人撑场面。
刚从一所艺术学校毕业,目前在北京做歌手的肖钢告诉记者,他考上了一所外校的艺术系。几次考试都是第一,但他还是考前补习,付出了一些关键数字1,000多块钱的努力,才稳稳的考上。"当然,像郎朗和狄云这样的天才是不需要付钱的."
还有一种安全的领取福利的方式,就是考前辅导。H教授说:“懂声乐的人都知道,考前辅导你几个月,可一点用都没有。”其实没什么用,但是要想考上,必须去找老师辅导,每节课收1000到2000元。西北某艺术学院院长,课时费1200元,上课时间只有20分钟。那不是摸石头吗?课外辅导赚钱多,导致老师不喜欢在系里教,糊弄学生,或者让自己的研究生接手班级,都去外面教,考上艺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高质量的辅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院长钱泰曾对媒体表示,每年艺考前都有各种昂贵的“艺考辅导班”。这些辅导班有的是学校在公开场合举办的,只是为了考前培训考生;也有高校在职或退休教师私教或开设辅导班。“老师教学生无可厚非,也会帮助学生正常办辅导班。但其中很多是利用学生和家长学习的欲望,收取高额费用,甚至以‘走捷径’为诱饵,直接或暗示考生家长送礼送钱。”
钱说,很多考生在报考艺术院校之前,总是想尽办法“找关系”、“托熟人”。于是出现了一些以“考试代理”为生的人。都会声称自己和某某领导或者老师关系非常密切,大的保底可以让考生入学,想要的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这些中介大多是骗子。他们有的是大学毕业生,有的是某些领导和老师的朋友,有的甚至只是圈内人。有的人当中介收好处费,有的人干脆骗钱走人。”钱老师说,“这种人最难消灭,每年都会出现,越是敢开价的人,可信度越低。”
师德变了。
拿钱办事是“品德高尚”
H教授给记者讲了他目睹的一件小事:北京某艺术学院的二胡讲师在家里给一个山东的穷考生做考前辅导,价格是400元40分钟,他却心血来潮讲了一个小时。当家长毕恭毕敬地从书包里拿出装有400元学费的信封,放在老师手里时,老师看了一眼,然后把信封砰的一声塞给了家长。家长急忙问原因,老师说:“你看了几分钟了?”。学生家长马上又从包里拿出400元,一般800元装在信封里交给老师。“我看到那个学生转身出门的时候肩膀在抽搐,他一定哭得很伤心。老师根本不考虑贫困生和家长来北京读书是否辛苦,回去的车费够不够,只知道钱。有些老师真的像蝎子。”H教授感慨。
“看看教授们的车和房子就知道他们有多有钱了。”h教授说。他说申请艺术院校的时候,老师收你钱,给你办事,还是道德上的好。比如他认识的一个歌手,是艺术院校的领导,从来不收不确定能不能考上的学生的钱。也有一些老师采取考前遗漏的策略。学生来参观,这些老师只是透过猫眼看了一眼,然后回答说不辅导,或者让家人劝考生离开。经营一家艺术院校考前辅导班的张老师也向早报记者透露,据他所知,一些有信誉的老师不确定收费,但肯定有退款机制,以防考生发挥不好,考砸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潜规则”都有如此“高尚”的品德。H教授说,有的艺术院校老师只有收了钱才能保证你通过专业课,但考生文化课不及格,所以收的钱不会退。而且明年再考的话,还得再给他交钱。
肖刚告诉记者:“被录取的考生有时候还得继续被潜规则。我们学校有的女生考上后还要继续给老师当女朋友,有的被老师拉到外面陪酒,或者被老师带到北京看演出,据说是大开眼界。这期间老师们无耻至极。”肖钢和H教授都指出,国外一些艺术院校的“潜规则”现象比北京更严重。
记者手记
当教授变成“野兽”
在作家邱华栋的新书《教授》中,一些高校传道解惑的教授在学生眼中被称为“野兽”。这个贬义的新词,真的是热衷潜规则并践行潜规则的人的身份注解。
那些在艺术院校门口苦苦挣扎的同学们,如果你最后能从事艺术工作,却不能发家致富,不能成名,那你在报考艺术院校的时候,就要受制于身体和金钱的“潜规则”了。你还想从事艺术工作吗?
我想,如果一个心理正常,真正热爱艺术的人看清了这个结果,那么他可能会拒绝潜规则,甚至报考艺术院校。之所以现在知道是“火坑”,但还是舍命往里面跳,是因为很多艺术考生幻想,如果自己不被“烧死”,就可能过上超级娱乐明星的生活,身边美女帅哥,身边粉丝。而那些在一些艺术院校掌握招生大权的人,正是看到了这些考生追逐名利的心,然后他们才会在潜规则中钻空子,获取利益。耿正/漫画
在网上搜索“潜规则”这个词,大部分结果都和娱乐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