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工作综述

最近,公司组织大家学习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有关材料,其中明确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国有企业,我们深知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企业要想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就需要一支能够满足自身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应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人才交流,加强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国有企业实际,引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积极探索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走建设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之路。

一是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公司建立了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为框架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领导班子人员配备采取“交叉挂职、双向进入”的做法。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企业兼并重组的契机,继续完善,为领导培养成长为复合型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领导班子的选拔任用上,要充分考虑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协调搭配,既要交叉任职,又要赋予他们相应的职权,让党的领导能接触到生产经营,企业领导也能做一些党的工作,让领导班子成员* * *抓党建,* * *抓生产经营,* * *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加强人才交流。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保持人才的活力,必须允许人才流动。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党务人员,长期处于一个岗位、一个工作环境,必然导致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一成不变,不利于各种能力素质的提高。

通过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了干部交流制度。根据国企实际,严格遵守岗位交流制度,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安排交流:1,需要通过交流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的;2.长期在一个单位或部门工作;3、因工作需要,完善领导结构,充分发挥人员优势。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与部门之间、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党务工作岗位与行政业务岗位之间要有计划地进行岗位交流。

第三,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后备人才管理制度,规定了选拔标准,对考察、考核、培训、任用等一系列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多年来,系统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成熟的后备人才队伍。但后备人才中双向培养和党务方向的人才还是太少,与业务方向的人才比例很不协调。针对这种情况,国有企业应在选拔任用后备人才的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鼓励下属企业注重在青年业务骨干中选拔具有党务工作潜力的人才,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党务工作,开展轮训和定向培养。下属企业在安排业务骨干轮岗锻炼时,要站在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高度,合理安排轮岗时间和岗位。不能因为某项业务工作需要某个骨干就停止轮岗,也不能因为党务工作岗位缺人就安排某个骨干长期在党务部门工作,从而失去继续从事业务工作锻炼的机会。总之,要使轮岗锻炼的骨干在业务和党务上得到充分锻炼,全面提高能力素质。

第四,积极探索人事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为建立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服务。具体来说,我们重视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方面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1,引入培训激励机制,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达到鼓励各方面人才积极参与培训的目的。建立培养-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体系,形成以目标激励为导向、以竞争激励为核心、以利益激励为后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立培训责任制,将完成培训任务与各级领导的“责”、“权”、“利”挂钩,使培训不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而是每个部门、各级领导、每个管理者的事。

2.树立“和谐产生业绩”的理念。从宏观上看,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改革总是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利益的调整必然产生大量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是各级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客观公正地评价党的工作,确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很强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领导科学艺术、公共关系学等知识,属于高层次的脑力劳动,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所以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党职,它不重要是因为表面上不直接产生效益。在确定薪酬标准时,应略高于同级别业务人员,以增加此类岗位的吸引力。此外,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快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国企再造辉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