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塔简介
乌塔位于福州乌石山东麓,远离玉山白塔,原名“崇庙宝胜健老塔”。其前身是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修建的“纯光塔”。唐乾福六年(公元879年)灭。福建永隆三年(公元941年),福建王的第七子王,准备在旧址上重修九层宝塔,塔身达到第七层。王被诸侯所杀,工程告一段落。塔呈八角形,高七层,高35米。塔的每一层都有46尊浮雕佛像。有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碑、建塔录、祈福碑文。50年代,对其进行了改造加固,准备登机。在20世纪90年代,它进行了翻修,呈现出新的面貌。乌塔与山东的“白塔”一起构成了福州著名的“三山双塔”中的“双塔”,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乌塔所在的乌山也是福州的著名景点。
历史
唐乾福六年(公元879年)灭。福建永隆三年(公元941年),福建王的第七子王,准备在旧址上重修九层宝塔,塔身达到第七层。王被诸侯所杀,工程告一段落。
塔呈八角形,高七层,高35米。塔的每一层都有46尊浮雕佛像。有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碑、建塔录、祈福碑文。
50年代,对其进行了改造加固,准备登机。在20世纪90年代,它进行了翻修,呈现出新的面貌。该塔位于鼓楼区乌石山东麓的下殿。原名“无鳞净光塔”,唐贞元十五年(799年)观测,使刘绵坚、于承玄为其志写《塔明乐碑》。干福六年(879),塔毁于兵,碑犹存。五代天府六年(941),王用花岗岩重修塔旧址,命名为“崇庙圣保建老塔”。
重建的石塔高35米,8角7层。采用叠檐跳檐的方法,以赤泥为粘结原料。立面简洁优雅,线条优美。塔基台是须弥山,脚下雕有动物和花卉,墙角有一尊和普通人一样大的佛像。首层塔楼周长27.2米,壁厚3.4米,自下而上递减。顶层周长为21.2m,墙厚为2.6m..一楼和七楼一侧有门,七面有龛,其他楼层两侧有门,六面有龛。龛内有46尊* * *浮雕石佛造像,制作精美,是五代时期福建的精品石雕。塔的第五层至第七层的墙壁上嵌有塔名碑、塔楼记、祈福碑。塔内有折叠式台阶,每层15级台阶。塔外有环形走廊,走廊沿线有石栏杆和护板,塔闸用铜葫芦装饰。
明朝嘉靖年间,宝塔旁的寺庙被士兵破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居民楼,只剩下宝塔。洪世英《灯塔寺》云:“寺废塔犹存,年不开。相邻梯子间借,石头只能挖。城里鸡犬冒烟,桑麻峪外村。残碑虽剥蚀,似为贞元。”清道光十八年(1838),大风,塔身微斜。民国时期无人管理,因石栅栏倒塌死伤十余人。1957,政府拨款重建,采用混凝土灌浆,钢筋加固,塔顶安装避雷器。“文革”期间,塔上精美的浮雕佛像被毁。重建于1978,塔四周设置石围栏,重建宝塔亭。亭中的“贞元净光塔无鳞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碑刻之一。
石塔建造年代久远,外观呈黑色,俗称五塔。与玉山白塔处于一隅,三山双塔成为福州的标志。
名字的由来
乌塔叫冲庙宝生建仓塔,在五山路和八一路交叉口就能看到。在巫山脚下,乌塔和玉山的白塔互为犄角。因塔身由花岗岩和青石砌成,呈黑色,故称五塔。它的前身是唐代的景光塔,建于唐代贞元七年(791年),比白塔早了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