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帮我得到这组问题的答案吗!?
二、传染病的特点:
1.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生物体有特定的反应;
1.抗性动物可以获得特异性免疫;
⒌它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6.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周期性、季节性)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
1.潜伏期;4.前兆期;3.明显(发病)阶段;4.过渡期(灰色恢复期)
4.一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5.一类疫情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瘙痒症、蓝舌病、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
二类疫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严格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指常见、多发的,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六、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2.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5.典型感染和非黄色感染;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一旦持续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传播途径;3.兽群的易感性。
2.传染源:指病原体生活、生长、繁殖并能排泄的活体动物体内。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体携带者。
4.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以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5.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6.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之间水平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7.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任何外界条件参与的情况下,病原体通过染病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8.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感染易感动物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9.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空气传播、被污染的饲料和饮用水、被污染的土壤和活体媒介传播。
X.垂直传播:即父母对后代的垂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卵子传播和产道传播。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区域称为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屋、牧场、活动场所,以及怀疑在此范围内被感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
十二、根据疫点的大小,可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由小病灶或单一传染源组成的病灶称为病灶。若干疫区连成片,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病灶:有自然病灶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病灶。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可以在没有人或牲畜的情况下代代更替的传染病。
十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散发、地方病、流行(暴发)和疫情。
15.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往往在某一季节发生,或在某一季节发病率明显上升。
十六。季节性发生的原因:1。季节对外部环境中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的影响;季节对生活媒体的影响;3.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17.流行过程的周期性:某些传染病在一定间隔后可以再次流行。这种现象被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18.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
第三节动物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患病动物群中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所占的百分比。
2.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的9只患病动物占该组动物总数的百分比。
3.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的患病动物数量在患病动物群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4.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1。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疫情的源头;3.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调查;2.当地条件。
第四节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一、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1。临床综合诊断;2.实验室诊断;
二、临床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诊断。
三、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病理诊断;②微生物学诊断;③免疫学诊断;④分子生物学诊断。
4.微生物诊断包括:收集患病材料;患病材料的涂片和显微镜检查;隔离、培养和识别;动物接种试验。
5.免疫学诊断包括:血清学试验;过敏。
六、血清学诊断包括:凝集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技术等。
七、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第五节动物传染病综合防疫措施
一、防疫工作的原则是:1。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确保兽医防疫措施的落实;1.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兽医法律法规;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防疫工作的基本内容:1。和平时期的预防措施;2.流行病情况下的灭火措施。
三、通常的预防措施包括: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增强牲畜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3.定期杀灭昆虫、啮齿动物和鸟类,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4.做好检疫工作;5.加强联防工作。
4.流行病情况下的灭火措施:1。及时发现、诊断和报告疫情,并通知周边单位做好预防工作;2.迅速隔离患病动物,对污染场所进行紧急消毒。如果发生危害性疫情,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措施;3.对患病动物实施紧急免疫和及时合理治疗;4.严格处理已淘汰的病死动物。
5.动物传染病综合防疫措施包括:1。流行病报告和诊断;1.检疫;3.孤立和封锁;4.消毒,杀昆虫,老鼠和鸟。
六、当发现重要法定传染病时,必须迅速向上级报告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和有关部门注意预防工作。
七、当动物突然死亡或疑似传染病时,应立即通知兽医。在兽医到达或作出诊断前,应采取以下措施:对疑似传染病的动物进行隔离,并指定专人管理;对患病动物停留过的场所和被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保持患病动物的尸体完好无损;不要草率地杀死它们,也不要吃生病动物的皮、肉和内脏。
检疫:指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疾病或病原体或抗体的检验。目的是查明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九、隔离:病畜、疑似染病畜、假定健康畜。
疑似染病牲畜:未发现症状,但与病畜及其污染环境有明显接触。假定健康家畜:疫区内除患病家畜和疑似染疫家畜以外的其他易感家畜。
十一、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当诊断为一种疫病或者当地新发现的家畜传染病时,应当予以封锁。实施封锁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
根据消毒的目的,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暂时性消毒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包括机械清洗、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热消毒。
十三、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氢氧化钠、石灰乳、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过氧乙酸、来苏儿、氯洁灵、新洁尔灭、洗必泰、消毒剂、度米芬、双链季铵盐、环氧乙烷、福尔马林、霉菌毒素等。
十四、常用的杀虫方法有:物理杀虫法、生物杀虫法、药物杀虫法。
十五、常用的农药有:
(1)有机磷农药:敌百虫、敌敌畏、倍硫磷、马拉硫磷、对硫磷、辛硫磷等。其特点是用量小,中毒快,在环境中易分解。但毒性大,有残留,对人畜有害。
(2)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等。具有广谱、高效、快速击倒、短效、低毒、用量少的特点,对抗药性害虫有效。
⑶昆虫生长调节剂:保幼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其特点是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
⑷驱壁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避蚊胺等。
十六、药物预防:为了控制一些疫情,在畜群的饲料和饮水中加入一些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预防。
十七、毒品预防的原则和方法:
(1)选对药。(一般常用常规药物作为一线药物,在疾病预防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特定药物。
⑵严格控制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⑶把握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规律、间歇、灵活。
(4)穿梭用药,定期换药。(一种药物连续使用一年左右可以考虑更换。
5]给药后注意药物的均匀混合,特别是小养殖场的人工堵料。采用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混合方式比较可靠。用水给药时,应注意使药物充分溶解。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相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结合。
十九、治疗性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合理使用,有针对性;掌握好剂量,既要用足药物,保证疗效,又要防止过量引起中毒;疗程要足够,避免一天换一次药,否则药物达不到血中有效浓度,难以取得应有疗效;抗菌药物应在一定期限内更换,不宜长期使用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菌株;既要注意联合用药,又要避免药物种类过多造成的浪费或药物中毒,或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
二十、传染病治疗方法包括:
病原体疗法:
(1)特殊疗法;(2)抗生素治疗;(3)化疗;(4)抗病毒药物治疗;
2.动物疗法:
(1)加强护理;(2)对症治疗;⑶团体治疗。
21.预防接种:在某些传染病经常发生的地区,或某些传染病有潜在危险的地区,或某些传染病经常受到邻近地区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接种疫苗称为预防接种。
22.免疫程序:根据某一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的传染病疫情、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的特点,针对特定动物群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种类、顺序、时间、次数、方法和间隔时间。
二十三、紧急免疫:是指在传染病发生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牲畜进行的紧急计划外免疫。
24.被动免疫:指将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痊愈动物的血清人工输给非免疫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二十五、免疫接种方法:皮下、皮内、肌肉注射或皮肤点刺、滴眼液、滴鼻液、喷雾、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
二十六、免疫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应仔细计划;
4.应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
3.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
4.合理的免疫程序。
二十七、制定免疫规划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性疾病的流行程度和严重程度;
母源抗体水平;
3.末次免疫引起的残留抗体水平;
家畜的免疫反应能力;
5.疫苗的类型和特性;
6.免疫接种的方法和途径;
各种疫苗的配合;
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
二十八、接种疫苗后的反应:
正常反应:指由产品本身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其性质和反应强度随产品而异。
4.严重反应:严重或有反应的动物数量超过正常比例。(原因是:生物制品质量差;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工艺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等。
[13]并发症: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主要包括:超敏反应——血清病、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扩散至全身感染;诱发潜伏感染。
二十九、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疫苗因素;疫苗的储存和运输;3.免疫程序;4.免疫接种法;5.动物因素。
第二,* * *有病
1,口蹄疫概述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下肢、乳房的皮肤上形成水疱和烂斑。成年动物多走良性路线,幼龄动物往往因心肌损伤死亡率较高。在我国,这种病俗称“口疮”、“蹄脓肿”。
致病性口蹄疫病毒属于MicroRNA病毒家族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A、O、C、SAT1、SAT2、SAT3(南非1、2、3)和Asia I(亚洲I)。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各血清型临床症状无差异。每个血清型包含若干个亚型,同一类型的亚型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免疫。口蹄疫病毒在流行过程和免疫动物中容易发生变异,即抗原漂移,因此经常出现新的口蹄疫病毒亚型。口蹄疫亚型已经达到80多种,中国主要是A型、O型和亚洲I型,欧洲是A型和O型,其中O型是最常见的类型。
乳鼠对这种病毒非常敏感,是最好的实验动物。一般3-5日龄(或7-10日龄)豚鼠皮下或腹腔接种,16-30h内死亡。
这种病毒对酸和碱特别敏感。2% ~ 4%氢氧化钠、3% ~ 5%福尔马林溶液、5%氨水、0.2% ~ 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都是很好的口蹄疫病毒消毒剂。
在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偶蹄目动物最易感,易感顺序为黄牛、奶牛、猪、羊、鹿、骆驼。幼年动物的易感性大于老年动物。
患病动物和有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口蹄疫(FMD)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是流行性的,尤其是在牧区。
口蹄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疾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比如牧区的疫情特点往往表现在深秋,冬季加剧,春季缓解,夏季基本消退。这种季节性表现在农业地区并不明显。
临床症状
牛的潜伏期一般为2 ~ 4天,最长为一周左右。病牛体温高达40 ~ 465438±0℃,流涎,口腔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形成红糜烂。水泡破了之后,体温降到正常。脚趾和蹄冠之间的柔软皮肤上出现水泡,很快破裂并发生糜烂。生病的动物站立不稳,一瘸一拐。有时乳头皮肤上会出现水泡,很快就会破裂形成烂斑。
该病一般为良性,死亡率一般小于3%;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0 ~ 50%,主要由病毒侵入心肌引起,尤以犊牛为甚。怀孕的奶牛会流产。
羊的潜伏期在一周左右,症状与牛几乎相同,但感染率较低。
猪的潜伏期为1 ~ 2天,临床症状非常典型。病猪的主要特征是蹄水泡,口腔黏膜形成小水泡或烂斑。如果哺乳母猪乳头出现水泡,整窝仔猪都会发病,多为急性肠胃炎和心肌炎而猝死,死亡率可达100%。
病变病畜的口、蹄、胸、喉、气管、支气管、胃粘膜可见水疱、烂斑、溃疡。出血性炎症可见于反刍动物的皱胃和大小肠粘膜。心肌上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