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培训
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战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这一战略的背景是,中国人均GDP超过65,438+0,000美元,农业GDP占GDP总量的比重从65,438+0,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65,438+0.5%,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从65,438+0,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上升到2004年的41.8%。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变为总产量基本平衡。农业生产的矛盾逐渐从保障供给向适应需求转变,农业的功能从保障粮食安全向提供粮食安全转变。中国经济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园艺、规模化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推进小康生活中,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推进村容整洁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要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将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
黑河市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尤其是南部三县,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8%,农业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6.9%。土壤和积温、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区域内有北安、九三两个农垦局,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较好。因此,我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北安至五大连池至嫩江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开局。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要重点把握五个方面。
第一,强调现代化。现代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首先是农田的灌溉。据统计,仅南方三县每年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1.5亿元左右。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固配套设施,减少灾害损失。节水灌溉工程宜大宜旱地块,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易涝地块要加强防洪排涝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灾避险能力。二是农业机械化。据调查,黑河地区国有农场大豆亩产比农民平均种植高出70公斤左右,主要是大型农机配套和农机作业水平高。因此,要结合成立农机合作社,推动大型机械更新换代,扩大农机耕作覆盖面。积极引导“有机户”和种养大户组成联合体,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提高作业水平。第三是先进技术的普及。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给农业带来新的动力。化肥、杀虫剂和拖拉机等先进的现代技术在20世纪使粮食产量增加了30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技术的推广。在种子方面,要深入实施良种工程,加快良种引进和培育,促进良种更新,从根本上提高作物质量。肥料方面,推广复合肥、浓缩肥、控释肥、专用肥、蛋白肥、生物调节剂等新型生物肥料。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在畜禽育种中,引进和推广胚胎移植、冷冻育种、动物性别控制等良种繁育技术。四是农业生产标准化。去年北安市按标准化程序种植的大豆,平均每公顷降低生产成本100元,增产400多公斤,效益可观。要按照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副产品、农业投入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确保产品质量。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逐步推行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总之,我们应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第二,突出工业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合理布局,延伸产业链,实现阶梯增值,加快农业产业化。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只有优化布局,才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北安、嫩江、五大连池三县(市)要争创百万亩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重点发展小麦、豆类优势产业,不断扩大麻、薯、菜、药等特色绿色产品生产规模。对于各地来说,可以围绕本地区的自然特点和产业优势,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具体划分产业格局,推进小规模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北安郊区乡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赵广镇重点发展北药种植;五大连池“双高”大豆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在新发、兴隆、双泉等平原镇,龙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龙镇、太平马铃薯生产基地,兴隆、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等。,非常有利于特色产业带的形成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按照“优化产业、提高质量、增加规模和效益”的发展目标,坚持差异化竞争、以特色取胜的战略,重点发展“双高”大豆、优质小麦、专用马铃薯等优、特、特、绿色产品生产,加快发展以“两只牛一羊”为主体的畜牧业和水产业,提高规模和水平。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3.7倍,而我国仅为60%。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在积极扶持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完善企业、基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三,突出融合。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带规划的县(市)要进一步强化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战略。一是深入实地开展县* * *。据调查,黑河地区国有农场大豆亩产比农民平均种植高出70公斤左右,主要是大型农机配套和农机作业水平高。同时,通过县内* * *建设,鼓励农场大型机械进行跨区作业240多万亩,为农民节约机械化耕作费用15万元以上。因此,要以农业生产、工业基地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为重点,在合作层次上从农业合作向产业合作延伸,在合作内容上从资产合作向资本合作延伸,在合作领域上从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合作延伸。本着共同规划、共同奋斗、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原则,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北药开发、林业经营等方面,精心筛选、包装和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引进国内外人才、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特别注意鼓励资金和管理。二是发展外向型农业。边境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努力提高外向度。黑河与俄罗斯隔河相望。俄罗斯60%以上的土地闲置,合同价格低。同时,俄罗斯60%以上的农副产品从中国进口。这些是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势。要扩大西红柿、白菜、小葱等蔬菜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增加出口创汇。加强与俄罗斯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扩大对俄劳务输出,促进海外农业发展。第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和代理、连锁、配送、批发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农业信息交流和服务机制,提升地方农业产业水平。大力支持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参加境外展会和促销活动,促进合作交流,加快建立快速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突出生态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现代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优质、特色、高效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效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进一步扩大大果沙棘、北药等基地规模,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显现。严格控制剧毒和残留农药、生物降解地膜的经营和使用,保护基本农田不受污染。二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最终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结合资源环境特点,推广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推广秸秆还田、快速腐熟肥料制气等应用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改善农村环境。三是发展观光旅游。发展休闲、旅游、生态、观光农业,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五大连池风景区,辐射周边景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以牧区、果园、菜园、农场为基础的观光农业;发展以庄园农业、庭院农业、市民“农家乐”为基础的休闲农业;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突出的村镇,发展民俗观光农业;依托生物主题公园、城郊农业、工厂化养殖和高科技农业,发展都市科技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过程变成旅游资源,促进相关产业同步发展。
第五,突出系统化。完善的支撑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一,加强农业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加快农村和村道路网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城乡结合部客运站、农村乡镇客运站等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道路运输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消除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市场封锁和行政壁垒,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和销售。建立规范的监管机制,确保农产品安全储存和流通。二是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把重点放在农业工作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上。认真落实“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今年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比上年增加约65438+亿元,将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抓住机遇,抓好项目,争取进步。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高信贷能力,为农民生产提供充足资金。三是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一条好的信息,可以成就富人的一面。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要进一步拓宽农业信息采编渠道,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农村经济、政策法规、自然资源、种子种苗、农药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分析等数据库,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四是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坚持“民有、民治、惠民”的原则,鼓励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市场化程度。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培育各类专业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资金、物资、产品销售等服务。五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服务实体,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帮助农民做好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防治工作。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特别是提高专业生产技能,提高农民组织生产、加速致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