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县职业教育事件

1998是青县职教中心的“滑铁卢”之年。国家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考上大专、中专的新生不再由国家分配,完全推向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当职教中心的毕业生和各大中专毕业生一起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职教中心的毕业生突然变成了不受叔叔们喜爱的丑小鸭。

职教中心门前突然变成了“她家门口车马越来越少”。不得已,学校拨款4万余元用于招生,印制招生宣传资料15万余份,派出13的50余人到县内外招生。

韩振东还记得他在送走13人时说的那句很无奈的话:“以前是别人追我们的屁股,现在轮到我们追别人的屁股了!"

但现实并没有给青县职教中心留下一点颜面,放下了“皇帝女儿”的架子。今年分配给青县职教中心的中专国家名额虽然还是300名,学校减免了学费,但是一共* * *招了155人。所有的费用加起来只有60万。

13路未归,学校顿时士气全无。有人建议韩振东去找县长,要求县政府给各乡镇下达招生任务。众所周知,韩振东之前已经找过县长,县长亲自给各乡镇下达了招生任务,但各乡镇上报的学生总数只有6人,县长的“权力”一夜之间失去了往日的作用。

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十余年,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老校长韩振东,被誉为“职业教育专家”。职业教育似乎不是他一蹴而就的。

四个思考问题

职业教育应该怎么做?出路在哪里?韩振东开始动员全校教职工寻找这样的答案。他向教职员工提出了四个思考问题:

国家堵上了“包分配”的大门后,职教中心毕业生就业的“门”在哪里,如何才能找到这扇门,敲开这扇门的“砖”在哪里?

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就业渠道。一直以“培养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为荣的职教中心,没有人愿意来。有什么问题?

在“政策”支持下茁壮成长的职教中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思维模式,即“上学——拿文凭——分配工作”。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改变,办学的指导思想需要改变,职业教育的理念需要改变,办学的定位需要改变,但这一切应该怎么改变?

“职业教育是为农村培养一个热爱家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能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基地。”按照这个理论,职业教育没有理由一夜之间连学生都招不到。但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招生压力下,一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职教中心,暗地里或打着“联办”“综合高中班”的牌子,招收高中班、初中班。为什么?

韩振东说,科举制度出现以来,士人走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职业教育在这条道路上蓬勃发展,也走向衰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从“学官”到“学人(就业)”,从面向政府办学到面向市场办学,从学历教育到终身和技能教育,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铺路。

从找县长到找市场

韩振东向县长要学生,只招了6个学生。在找县长碰壁后,青县职教中心把目光转向了找市场。

学校成立“招生就业部”研究就业市场,明确提出“以就业促招生”的口号。同时,派出几个调查小组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对他们的就业需求进行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学校调整了专业。

学校还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在校园内举办招聘会,让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面对面选择。短短两年后,学校与省内外6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固定的就业联系制度。比如华北石油第一机修厂动力分厂急需25名柴油机维修工,学校专门开设了柴油机维修班。近年来,青县职教中心1132毕业生先后赴天津、青岛、江苏、广东等地就业。沧州市司马庄蔬菜高科技园区每年录用青县职教中心所有农林专业毕业生。学校毕业生迅速供不应求。

就业刺激了招生。2002年计划招生600人,报名人数达到1000多人,实际录取820人。2003年招生800人,在校生65,438+0,500多人,实际在校生65,438+0,000人。报考人数和实际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县重点高中。今年,为满足招生需要,学校投资15万余元新建了一栋大楼。

从强调学历到强调能力

青县职教中心的毕业生迎来了很多用人单位的回头客,靠的就是学生的能力。

职教中心中专教育对用人单位失去吸引力后,青县职教中心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对教学质量的定位是: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就业和创业能力。

为实现上述“素质”导向,他们以“双证制”和“多证制”推进学生技能培养,改革专业课教学,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每个专业、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时必须有本专业的“技能证书”,有的还需要考取其他专业的技能证书。

据介绍,青县职教中心99%的毕业生都取得了两个以上的证书。学校先后三次参加河北省职业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一次获得团体第一名,两次获得团体第二名,在全省职业高中职业技能考核中排名第一。

从“为我服务”到“为你服务”

韩振东再次来找县长是在1998的下半年。推门进来,韩振东还没来得及说话,县长先开口了:“老韩,你不能让我这个县长亲自给你招生。我会支持你想要的任何政策……”

韩振东摆摆手说:“这次我不是找你要学生,也不是要政策。这次我来为你服务。”看到县长一脸惊讶,韩振东说:“工作中,干部素质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我来帮你解决。”

县长一听,立刻欢呼起来,列举干部们电脑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办公。外语水平低,不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法律层次低,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韩振东拍着大腿说:“找我吧,职教中心全包!”

两人一拍即合,从1998开始,职教中心举办了公务员计算机培训班、会计电算化培训班、外语培训班、驾驶员培训班等多种培训项目。几年来,仅短期培训就培训了数万人,总收入400万元。

韩振东说:“真正把目光从学历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后,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大市场。”

从“获得就业”到“获得高等教育”

韩振东说:“除了培养高技术水平的实用人才,追求高等教育,为更高层次的学校输送优质生源,是职业教育快速进步的另一条腿。”

很多人把职教中心看做“误入歧途,无所作为”。韩振东对此有另一种看法:“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有一份好工作,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学生学好技能就能找到工作,考上大学以后也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和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矛盾。学生能考上大学,人民满意,大学满意,适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要求。为什么不呢!”

韩振东认为,上述认识的思想根源在于,人们只是把职业教育局限于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事实上,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人才和工作岗位的容量是有限的。很多只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办了两三年,最多四年,就业市场就会饱和。市场饱和,专业就会萎缩,很多学校在这样的怪圈下都出现了下滑。

韩振东说:“很多学生报考职教中心,是因为青县职教中心的升学率高。”

以2002年为例,青县职教中心毕业生632人,其中214人升入大学。2003年,有772名毕业生,其中290人上了大学。

很多职教中心的农林牧老专业早就歇业了,但青县职教中心的农林牧专业一直很吃香。究其原因,除了就业好之外,对口招生率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单位”称号。

采访中,韩振东自豪地说:“农村的孩子只要上青县职教中心,就真的有了上学的路,就业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