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日志

教师培训杂志(8篇精选文章)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日志,所以是时候认真写一篇日志了。你知道什么样的期刊是好期刊吗?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老师培训日记。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师培训学刊1今天下午,长春市南关教师进修学校研究员李波给我们做了“小学数学教材有效使用策略”的讲座。当我在听她的讲座时,我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如果她在我们中山附近,邀请她和数学老师一起培训,老师们一定会收获很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会有所启发。尤其是她作品中其中一个要点“把握知识脉络,掌握教材结构”的一个小场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和反思。她说,她参加工作后不久,碰巧换了教材。她那个学期校长让她重点背课本,校长让她随时回答校长的考试,比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哪本书哪一章哪一页!前后的知识联系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可以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整个知识的脉络就清晰了!

在我们的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大三老师不太了解大四课本和知识的联系,大四的题目都不做。高三老师不知道大三对知识的教学要求,也不太了解相关知识的迁移。他们教的往往是同一个体系的知识,没有明确的教学概念,所以把教学要求放在大三大四是可以的。低、中、高三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没有清晰明确的脉络。只管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制约了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决定,在以后的校本培训中,一定要做好这份工作!

通过这次国培,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培养好人,要做各方面的老师。结合这次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这些情绪所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也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开朗活泼的老师朝夕相处,学生难免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相反,如果老师经常愁眉苦脸或者经常发脾气,学生难免会感到压抑和沉闷。积极的心态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如果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思想开放,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会平和。

第二,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

所谓包容,就是大度,包容,冷漠,宽容。教师教育在心理上从来都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旦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教师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旦有了情感交流,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这就为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宽容可以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的是人类的心灵。”只要我们多一些宽容,我想我们收获的可能会比想象的多。

总之,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的老师,才能激发高度的责任感做好这份工作,才能坚定不移地努力工作,才能在育人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为重庆市巴南区初中语文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学生,我按照学习过程和要求,自始至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了初中语文所有专题的学习;保质保量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定作业和自选作业,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点评。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开阔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视野,增长了教学知识,交流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技能和能力。为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扎实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的学习和感受总结如下:

首先,通过专家主导的课程学习

让我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福音。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与学,作为学习者,我觉得这样的训练方式和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突破,达到研究和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第二,经过这几天的平台训练,

让人没想到网上培训如此丰富,仿佛回到了以前的学校生活:上课做作业,导师精彩的点评让人佩服。在这个平台上,有一线老师的课堂记录弥补理论的空虚,有教授的理论指导我们,有各国同行的精辟评论,有专家的即时点评,有课后的反思研讨,有困惑的解答,有生动活泼的线上研讨。这些都是意料之外的。

第三,通过培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

看到其他老师大量引用,理论联系实际,讲侃侃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真的少得可怜;当我看到别的老师兴高采烈,或在做散文或诗歌时,我发现我的文笔很粗糙;当其他老师激情四射的时候,有时候我难免会偷偷偷懒,这让我很惭愧。是的,我真的需要装满我的水桶给学生们一杯水。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体验、探索、总结、想象、创作、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其创作欲望成倍增长,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轻松的学习空间(优美的画面、柔和的音乐),让全班沉浸在艺术氛围中。同时,要突出美术学科的特色,学生要运用多种形式,设计出题材丰富的精美作品。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活动为明线,以知识为隐线。所以教学要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活动有没有收获,也就是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设计活动应该呈现一个知识点。

在美术教学中,要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在艺术课堂上,要有艺术元素在里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自然体现出来。教孩子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思维。用更高的眼光和更低的技能对待学生,让他们的思路越来越宽广。世界上最复杂的物体都可以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图形。换个角度看同一件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的思路要一致。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让孩子关注一些身边关于艺术的事情,从生活中了解线条等艺术知识,比如头发、树(年轮)等小学教师培训日志。培养孩子收集资料的能力,高年级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学的能力。提问学生其实是引导学生的一个重要过程。示范的作用是处理好示范的关系,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楼梯,孩子要在老师的帮助下爬上去。

在欣赏课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评论。

让孩子多使用艺术语言。尤其是在欣赏课上,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强调评论。总之,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素材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在美术课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培训日志》第五篇本次提升巴南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项目培训收获颇丰。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的选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收集、传递、处理和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更新了教学观念

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能力。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我理解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赋予教育教学更多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第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这次培训之前,在网上设置了一个调查问卷。根据回答,网站建议大家选择自己学习的科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需学习,极大地调动了老师们的学习意识。对我来说,提高了自己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学会了整合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和教学资源传输管理的方法;提高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整合能力。这对我以后用现代教学方法教学大有裨益。

三。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际教学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断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知识的观念,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让学生享受、接受和学习到更系统、更有价值的知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课件的制作。它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积极吸收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将它们应用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同时也要看到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教师培训日志第六篇是今天中午杨晓溦做的题为《课堂与教学的文化反思》的报告。听着杨教授的报告,我在认真的消化和思考:一个学校应该如何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一、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要有文化?

英国的泰勒是这样解释文化的:“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我觉得一个没有独特文化的学校,就像一个没有健全人格,没有独特个性,没有持续活力的人。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第二,学校要有自己的“硬元素”文化。

学校的硬要素是指有自己的组织和体系。建立一个能激励全体师生进步、积极主动、锐意创新的组织体系。这个制度应该是公平、合理、民主和科学的。这个制度的建立者应该是全体师生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随便制定的。

第三,学校要有自己的“软元素”文化。

学校的“软元素”文化是指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独特的文化、品质和信仰。比如袁家校的武术文化,普洱中学的茶文化,上海七色花小学的美丽课堂和艺术教育,XX市王庄小学的读书文化和锻炼文化,坡头二小的军营文化。这些软文化可以使生活在这所学校的师生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形成他们的人格。

第四,学校文化需要“灌输”和“内涵”

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同化”是指年轻一代在同一文化群体中,通过一些有意识的和一些无意识的学习,接受老一辈的指示、引导或胁迫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比如学校里已经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我们一定要“同化”。

“文化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人。因为持久的接触,两者在已有的独特文化基础上相互适应、借鉴、重建。

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极端:

一是一味“灌输”,拒绝“涵化”,封闭僵化,容易变得简单甚至消亡。清朝从一个“帝国”转变成一个人人欺负的殖民地,只是太排斥“涵化”了。

二是抛弃“同化”,一味“涵化”,会死得更快。如果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形成独特的文化,学校需要在灌输和涵化之间做出选择,依靠它并形成积极的新文化。

“流水不腐,一家人不腐。”学校文化建设既要积极传承优质文化,又要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文化。我想,这样,我们学校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文化,才会长久,才会永远有生机和活力。

教师培训日志第七条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化学课程必须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了解自然与环境的关系,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化学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基础的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初中化学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且对学生今后学习、发展和研究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情感认知倾向,是基于对事物认识和探索的需要,是促进人们探索真理的重要动力,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协调师生情绪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对某一学科老师的感情和兴趣可以直接转移到该学科的学习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师生之间要有高度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情感障碍,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老师”。教师要深入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谈。学生也会爱你、尊重你,并愿意与老师交谈和交换意见。但通常因为“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以及老师的“威严”,很多学生都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只能教,所以没有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二,搞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第一节化学课,避开书本,讲一些生活中流行的与化学相关的现象,比如“鬼火”现象、假酒案件、绿色食品等。,并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它们。让学生觉得学化学很有用,化学的知识高深莫测,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多做几个化学实验,如“不可燃烧的手帕”、“生牛奶的空杯子”、“魔杖照明”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太“好玩”了,天天盼着上化学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生动的、不可预测的化学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有趣的观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及时引起学生对要观察的关键现象的注意,进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催化剂、氧气、二氧化碳的概念以及酸、碱、盐的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比如在讲氧和氮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气瓶中,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得出鉴别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会有愉快的心情。另外,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设计小实验或魔术。比如说在讲酸碱指标的时候,做一个“雨叶开花”的实验;说硝酸盐的时候,来个“用龙写字”的小魔术。这样,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四,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学生身边有很多化学现象。当他们能用所学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会感到自豪和满足。我很注意把教学内容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加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教授碳酸盐的时候,教学生用厨具去水垢,辨别真假(真假黄金,真假自来水等。)通过运用所学物质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水华、酸雨、温室效应、啤酒冒泡等。)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揭开生活中的奥秘,从而产生巨大的快乐,并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这次培训,我知道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推出给了教师教学创新的广阔空间。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意识到每一个音乐老师都要不断调整心态,更新观念,成为一名工作在研究状态的老师。

以下问题应该引起我的思考:

第一,教学视角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从多角度审视教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礼仪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等大量音乐现象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陪伴一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从自身的音乐体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音乐现象,积极探索和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生动、具体、艺术的生活体验。比如一节音乐课,给学生看Flash,需要学生对里面的音乐音效进行评估和修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以这节课非常生动有趣,也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第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课外收集音乐资源并用于音乐教学,也可以将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例如,在一年级第二单元“走进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相关信息,在自然中寻找音乐的内容,并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词汇表达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所以音乐教育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比如中小学的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关,这就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的衔接成为可能。课外音乐活动和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已经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比如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表达音乐;与艺术结合,让音乐更生动;用中文和诗词戏剧交流。

第三,教学重点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达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歌唱、表演能力和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与他人交流、融洽感情,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享受美好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一堂课,每一门音乐知识都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让学生在每一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和探索精神。

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因此,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之一。河师大张瑞庭教授在《音乐作品欣赏与教学》课上提出:如果只把音乐创作融入其他音乐教学内容,是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的。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独立的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中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比如,为了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我们应该给他们欣赏谭盾的《水》和《敲铜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却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在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音乐教育方法的创新。音乐教学更具创新和探索精神。

第四,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建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实现为评价出发点的综合评价机制。”这和我们之前的“绩效考核”有很大不同。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教师教学效果、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以及对本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综合评价。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和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的状态下努力学习,不断反思和进步,实现音乐教学尽可能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