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睿道培训骗局

找缺陷,写了很多上市公司“找缺陷,等缺口”的初心。初衷是在纷繁复杂的公开信息中,找出资本运作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核心关键点。

比如徐东集团的财务公司;英雄互娱“融资-对赌-关联方收购”;TF证券无实控人状态,关键点融资金额大;益阳信通上市公司保壳,集团破产。

成败只是商战的表象,背后的核心逻辑才是资本运作的本质。

曾经的校企东软集团成立于1991,到2020年发展为东软集团(SH.600718)和东软教育(HK.9616),并成功拆分东软医疗、东软西康、旺旺。实际控制人也在刘积仁的带领下从东北大学变成了“无实际控制人”。

东软资本运作的核心逻辑是分拆和MBO,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分拆推动创新业务发展,通过MBO控制东软集团。

刘积仁,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博士,33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软件园,建立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软件帝国。

1988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实验室成立,一个半实验室全部资产,三台286计算机,科研经费3万元。

从国家标准局回来并升任教授的刘积仁,就是在这样的研究环境下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1989和1991年,主要生产汽车音响和车载通讯系统的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两次访问东北大学,寻求汽车内部系统的研究合作。最终,刘积仁的团队动了高山,拿到了3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

东北理工大学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与Alpine共同成立沈阳东工Alpine软件研究院,后并入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东软集团的起点,也是其上市的主体。

东软的发展以2011年为界,从2011年前的“合”到2011年后的“分”。

从1993到1995,IPO还在遥远的额度制时代。因为沈阳东大阿尔卑斯学校背靠东北大学,属于冶金工业部下属院校。于1995获批获得上市额度,并于1996成功上市。400万股内部职工股,占发行前总股本的65,438+00%,分批上市流通。

上市之初,东软的控股股东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利益主要体现在400万内部职工股上,但团队的诉求显然并未就此止步。

1998东北大学由冶金部改为教育部。5月,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给东北软件集团。11年,宝钢集团向东北软件集团增资,公司更名为宝钢东软。1年后,宝钢集团和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将21%股份转让给宝钢东软工会,职工利益通过工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

2001,宝钢东软更名为东软集团。出于合规考虑,宝钢东软工会最终量化为沈阳徐辉科技,持股平台137人。直到2008年,沈阳徐辉科技持有东软集团23.42%的股份,成为仅次于东北大学的第二大股东。

2008年,证监会批准东软集团与东软合并,上市公司更名为东软集团。

一直并行发展的东软股份和东软集团合并了,各方都受益匪浅。截至2010年末,大股东东北大学工业集团持有市值34.70亿元,员工持股平台作为第二大股东持有市值338100万元,阿尔派持有市值27.47亿元,宝钢股份持有市值19.54亿元。

2011年,东软集团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员工持股平台清算结束,137名自然人股东都获得了不菲的财富。

2011年3月,持股平台转让至成都,更名为成都徐辉科技,持股平台持有的股份通过法院裁定的强制平仓分配给137股东。白手起家创业,带领东北大学、阿尔派、宝钢和137员工致富的刘积仁,持有上市公司股份7160000股,占上市公司股份的0.58%。

东软控股也在这种背景下挺身而出。

对于从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起家的东软控股来说,东软教育意义非凡。东软控股的第一战是拿下东软教育。

2011年11月,东软控股由大连康瑞路、东北大学和亿达投资共同出资成立。大连康瑞路背后是刘积仁等22名自然人股东。

东软集团教育业务起步于2001,2007年开始盈利,营收3.05亿元,利润654.38+0.68万元。

2008年,东软集团与东软控股合并后,大连东软软件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教育板块的主体部分,被纳入上市公司体系。

2011,1年2月,上市公司公告称,东软控股以4.24亿元对价收购东软集团教育资产,仅计入合并净资产基础上的10.43%房屋及土地增值。

2020年,东软教育申请在港交所上市,2017年至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115万元、132万元、139万元。上市前夕成为“暗盘之王”,涨幅超过25%,市值40亿元。

在剥离东软教育的同时,东软控股与亿达集团于2012成立天津东软睿道,为高校提供IT培训和人才服务,当年实现利润3497万元。

在东软教育的利润构成中,除了占比近80%的高等教育学费和住宿费外,还包括东软控股实现的“产教融合”业务收入。

2012至2014,东软集团分别支付天津东软睿道3250万元、65438+2100万元、133万元。2015后,东软集团披露合并关联交易金额,当年支付服务费65438+7800万元。2019年,东软集团向东软控股支付服务费3.9亿元。

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剥离教育板块,委托东软控股提供软件外包服务。外包毛利率13%,可谓一举两得。东软教育实现了稳定盈利,东软控股及其股东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当时教育板块从上市公司分拆出来,对价只是净资产加上区区65,438+00.43%的评估增值。一直发展壮大到独立上市的东软教育,没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效益。

一方面是原股东减持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是管理团队和引入的股东对东软控股进行增资。东软控股通过两次增持上市公司,逐步巩固了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2015以来,一直跟随东北大学、阿尔派、宝钢股份等东软集团大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份。

2065438+2005年3月,宝钢集团公告减持5.2%,减持后所持股份占东软集团总股本的4.72%。

2065438+2005年7月,阿尔派向东软控股转让东软集团5%股份,总对价1066万元。

2016 12,东北大学产业集团发布公告称,累计减持比例达到东软集团总股本的5%。

同时,管理团队和引入的股东对东软控股进行增资,东软控股两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最终成为第一大股东。

2065438+2005年9月,PICC中国向东软控股增资105438+0200万元。

2015 12,阿尔卑斯向东软控股增资5.77亿元。

增资后,东软控股估值达到55.74亿元。但根据东软控股2014年报,净资产为3.7亿,净利润仅为3278.34万元。

20116年10月,大连康瑞道控股子公司大连东软思维按照2015年55.74亿元的估值增资至1082%,耗资超过6.76亿元,而大连东软思维2065438+。

东软控股能够按照40-50亿元的估值分三次融资超过22亿元,与2011收购东软教育,实现外包服务收入密切相关,并由此获得进一步控制东软集团的筹码。

2016 12,东软控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至10%,交易对价165438+9300万元。

2017年6月,东软控股再次增持至11.37%,交易对价3.25亿元。

至此,随着原大股东东北大学和二股东阿尔派的相继减持,让出了控股地位;东软控股以约25.84亿的总对价成为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国PICC、阿尔卑斯和大连康瑞路。2065438+2007年3月,东软控股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全部质押。

2014年至2017年,东软集团通过增资和股权转让,先后失去了对东软医疗、东软西康、东软望海的控制权。

东软大健康板块旗下的东软医疗,源自东北大学影像中心的CT设备;东软西康是云医院板块的主要运营商;东软望海的主营业务是医疗信息化。

2014 12,东软集团发布公告,东软医疗拟引入投资者。弘毅投资、高盛、同和、东软控股对东软医疗投资27.33亿元(含16亿元),投前估值25亿元。其中,东软控股出资9亿元,增资后持有东软医疗22.2%的股权。

2065438+2006年7月,东软集团经过两轮交割协议,失去了对东软医疗的控制权。

2065438+2007年9月,大连康瑞路对东软医疗继续估值42.54亿元,增资4.22亿元。

东软控股和大连康瑞路收购东软医疗约24.4%的股份,总对价约为65,438+0,322万。

2020年7月,东软医疗申请在科技创新板上市。2019年末,东软医疗营业收入19亿元,而万东医疗营业收入9.8亿元,市值73.8亿元。

就像东软医疗一样,东软西康从弘毅、高盛、东软控股等投资人引入654.38+0.7亿美元融资,再从中国PICC、阿尔卑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引入6400万美元融资,直到2065.438+06年7月,东软集团失去了对东软西康的控制权。

东软控股通过两次对东软西康增资4300万美元和9400万元人民币,共获得23.4%的股份。目前,东软西康也在积极准备在科技创新板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东软医疗和东软西康的分拆时间恰好跨越了中国PICC和阿尔卑斯对东软控股的增资:

2014 12,东软集团公布东软医疗和东软西康的分拆计划。

2015年9月和12年2月,中国PICC和阿尔卑斯按照投前估值40亿向东软控股增资。

2065438+2006年4月,东软控股完成对东软医疗和东软西康的增资。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是否会被纳入PICC和ALP在中国对东软控股增资的估值中。否则,对于一家净资产3.7亿,净利润3278万的公司,很难解释给出40亿估值的合理性。

东软望海的上市计划也在酝酿中。

2015,12,平安建腾和东软控股通过增资和转让股份的方式收购东软望海股份,其中东软控股出资2.06亿元,共获得14.07%股份。

20117年6月,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泰康、东软控股增资1504亿元,东软集团对东软望海持股降至29.3%,不再持有东软望海股份。东软控股两轮共投资2.23亿元,持股8.23%。

纵观东软的发展史,用刘积仁的话来说就是“以退为进,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

2011年前,以“合并”为主线,上市公司收购东北大学影像中心,进军医疗板块,东软集团并购东软,教育板块并入上市公司。

在“合并”的过程中,东软集团员工持股平台赚到了第一桶金。

2011年后,出售东软教育,拆分东软医疗、东软西康、东软望海。

在“分拆”过程中,东软控股获得了东软教育的控股权,其软件外包业务得到支持,最终通过东软教育独立上市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东软教育的股权增值和东软医疗、东软西康的分拆方案,为东软控股在2015引入高估值战略投资者提供了支持。此次“分拆”再次成就了东软控股和员工持股平台。

东软控股“蛋”引“鸡”的资本运作模式可谓精妙绝伦,十年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孵化器”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受益:

教育资产收购后,上市公司和东软控股每年都有较大规模的关联交易,支撑了东软控股的估值和东软教育的部分利润来源。

东软医疗和东软西康拆分过程中,上市公司均承诺回购其股份。如果成功上市,包括东软控股在内的股东将获得巨额利润。如果不能上市,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可能面临或有负债的风险。

在拆分大健康板块的过程中,通过无实际控制人的认定,成功规避了证监会拆分上市的要求。

然而,从2017到10的三年间,东软集团的市值已经下降了50亿元。连续分拆模式真的是对上市公司最有利的选择吗?

刘积仁喜欢用“一只猫有九条命”这句话来说东软五年一换命。对于刘积仁来说,股权投资大时代的春风,将在东软所有企业上市后,实现广阔的资本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