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一起产生的积分在哪里?

一、案件背景:

随着新《纲要》学习和实施的深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区域活动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令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比如在活动中,老师只关心自己的教育目标,不管孩子的体验。存在教师预设活动与儿童生成活动对立等问题。在今后的转角活动中,要进行不断的深入实践、反思和提高,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选择、自由搭档、自由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行为。

二、案例描述:

周一下午,地区活动即将开始。老师让孩子们坐成半圆形,并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当老师在讲“我们今天的活动包括娃娃屋、美工区、建筑区、运营区……”,宁宁突然激动起来,大声喊道:“我要喂娃娃!我要喂娃娃!”给洋娃娃喂食是班上的一项新活动。他以前从未被分配到游戏中。这一次,当她听到老师在说作业区的时候,宁宁立刻叫了出来。老师的话被宁宁的喊声打断,她脸上平静的表情变成了微微的愤怒。老师看了宁宁一眼,发现宁宁的眼睛不在老师这边,而是盯着角落里的操作区。老师提高音量对宁宁说:“宁宁,老师觉得你今天不想喂娃娃了!””宁宁被老师的话吓了一跳。她赶紧转过头,瞪大眼睛,大声问:“为什么?“老师听了宁宁的反问,明显很惊讶,然后表情中的愤怒增加了,语气也加强了一点。”你说为什么?!你也会问老师为什么!”宁宁的嘴微微张开,盯着老师看了一会儿,突然低下了头,好像意识到了什么。然后老师布置活动。宁宁露出紧张焦虑的神色,抬头偷偷看了一眼老师,不说话了。

三、案例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

这是我们刚开学设置区域活动的时候,老师给孩子们分配区角活动时发生的一个事件。从这种师生互动中,我们发现老师是主动的,孩子是被动的。教师是管理者和约束者,而不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例如,“老师给他们布置了区域活动...老师的话被宁宁打断了...暂停...脸上的表情变得微微有些生气……”老师总是以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身份出现,轮流给全班分配活动。她对孩子行为的期望是,孩子要安静认真的坐着,听老师的安排,否则就是不守纪律,不能允许。宁宁大叫“嘿娃娃!嗨娃娃!”他的行为明显与老师对他行为的期望相冲突,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行为让宁宁从主动参与变成了被动状态。原因是老师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纪律。无情的管教控制了孩子对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也没有真正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心中只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不顾孩子的体验,不把孩子送来的球发出去,而是把球扔到一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球,用自己的行动无情地扼杀孩子玩喂娃娃游戏的兴趣,这也可能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孩子个性的形成。

(二)消极的师生互动

这是一场以“纪律约束”为主题的师生互动。老师把带有负面情绪特征的第一幕送给了宁宁。“宁宁,老师以为你不想玩娃娃了!”。在此之前,宁宁迷上了玩喂娃娃的游戏。他没有意识到,这一刻,他喊了一声“喂娃娃”,表示想玩娃娃。相反,他当时对老师最热切的期望是他们会指派他去玩喂娃娃的游戏,而他根本忘记了老师通常的要求:“把手拿开,双脚并拢,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的话”。所以,对老师的“老师,你不要和娃娃玩了!””这句话,宁宁很惊讶,老师的行为和他的预期太不一样了。因此,他下意识地发出了带有攻击性情绪特征的反馈行为“为什么!?”,表明他对老师的惊讶和疑惑。老师对宁宁的这种反馈行为也有些惊讶。老师希望宁宁马上安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他没想到的是“一个违反纪律的孩子,非但不认错,反而会问为什么!"结果,老师发出了具有更强负面情绪特征的第二代理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你也会问老师为什么?!“重申纪律的主题。这一次,宁宁终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布置活动的时候。大声说话是不对的。老师生气了,批评宁宁。“结果,之前兴奋的表情变成了沮丧,他低下了头,不再说话,用这种恐惧的、非语言的反馈行为,表现出他对老师管教的接受。教师也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动的分配上,师幼互动的行为事件就结束了。我认为,当宁宁的行为与老师的期望发生冲突时,老师应该引导宁宁改正这个错误,而不是发起这样一个负面的师幼互动事件。

第四,反思活动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明白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都有其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幼儿的信息,真正投入到与幼儿的每一次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要仔细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当宁宁提出“我要喂娃娃”时,老师要以接纳和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耐心地问:“你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宁宁的想法和感受,支持和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和表达。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解读他们的言行,及时接住孩子扔过来的球,抓住机会引导他们,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

(2)构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为教育者,教师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孩子也是一个活跃的身体。只有尊重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以孩子为中心进行教学,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却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来“俯视”孩子,而孩子则以受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仰视教师。这种师幼不对等的关系,使得教师只关注如何让自己的行为主题迅速得到对方的响应,而不考虑对方的意图。所以要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放弃因身处权威而滋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行为”,经常反思自己在互动中对孩子指指点点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师幼互动关系和谐发展。

(3)让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教师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渗透到游戏中。比如玩偶之家,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逐渐建立和理解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区域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学习的舞台。在不同的地区,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区域活动是孩子的自由活动和自由游戏,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答案的能力是老师在其他教学中看不到的。孩子的潜力才真正被发挥出来。区域活动是孩子自己的活动,探究的问题才是孩子真正想知道的。所以宁宁求婚的时候“我要喂娃娃”。这完全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要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孩子的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素材,符合孩子的探索活动,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的预设活动与幼儿教育的自发生成活动不是对立和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衬托的。教师在角落活动中预设的活动,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宁宁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敢于大胆提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孩子向我们发出信号时,我们要及时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及时生成新的游戏内容,这样孩子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才能显著提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的活动,把幼儿关心的、自发产生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期望的活动轨迹,从而支持幼儿的学习和研究走向深入。在这样一个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孩子不断努力寻找体验成功和快乐的最佳方式,自信心增强。

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和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体验,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评论:

老师对小班区域活动的记录和分析,反映出她已经能够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高的认识。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强调教师的组织学习和控制学习的现象仍然严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教室里很少设置学习区,有的甚至有学习区,大多是作为放东西的地方,而不是作为孩子学习的地方。如果幼儿园的教室不能把学习区当作重要的学习场所,如果不能把幼儿在学习区的活动当作重要的学习活动,那么幼儿园的课程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幼儿园老师能够参与到学习区的讲座中来,也希望有更多的幼儿园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材料丰富、时间有保障的学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