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的发展

针研所5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上海针灸研究所阶段(1958-1971)

1958上海市卫生局决定成立上海市针灸研究所,由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唐志炯筹建,于116年10月正式成立。在卫生局和中医学院的双重领导下,主任是唐志炯(兼)。

针灸研究所包括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包括两个门诊部。第一门诊部在国华大厦,杨永轩主任,党伯平副主任。工作人员主要来自第十一人民医院针灸科。第二门诊部,即“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针灸科,由Xi邕江负责。机制研究工作分散到学校各相关教研组和合作单位,未来将在研究所建立生理、生物化学、组织胚胎三个实验室和资料室。

1963年底,市领导决定,针灸研究所为市级研究机构,人员编制暂定为71。任命陆瘦燕为主任,林海为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孙麦岭、黄贤明、杨永轩、周晓达为副主任。由于针灸和麻醉研究的进展,该研究所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这也促进了其他研究工作的发展。

1971年秋,并入上海市中医研究所。

二、上海经络研究所(1964-1971)

1963年冬,人民日报发表了朝鲜关于经络系统中韩风小体和韩风小管的论文,市委指示成立了一些研究。卫生局决定成立研究小组,由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王乐担任名誉倡导人,周培华担任倡导人,林亚谷、乔益民为副组长,设在第一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1964三月搬到斜土路2094号。分为体表组、血管外组和血管内组,设有显微镜室和切片室。同年8月,上海经络研究所正式成立。

1971年6月,市革委会决定将经络针灸研究所迁至宛平南路650号,与龙华医院合并,成立上海中医学院,隶属于上海中医学院。

三。上海中医研究所(1971-1980)

四、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1980-2002)

为贯彻落实中央1978(56)号文件精神,根据卫生部领导的意见,学校党委于3月1980决定恢复设立针灸经络研究所,由市卫生局和学校双重领导。任命黄先明为主任,周昌智(兼)、乔益民为副主任。

5.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合并阶段(2002-)

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十五”发展规划,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处理好基础研究、公益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经反复酝酿协商,决定两所从2001 12.30合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优势整合的综合效应,合并后学院原有建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