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进步的经验(5篇文章合集)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认为不对的,别人可能感受不到。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对接触事物的认识,叫做“体验”。相信大家都写过很多中小学时期的经历。写经历是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记录这些感受。那么我们如何写出我们需要的东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科技创新进步心得(5篇合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参考。

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体验(5篇文章合集)(第一篇)这学期的科技课让我记忆深刻,从课上我明白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美丽的21世纪,历史的车轮飞速向前滚动,先进的科学技术日益增多,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新世界。在这个信息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也是全方位创新的时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民族和学生个人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孕育了宝贵的机遇。中国已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直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贸易规则的挑战以及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一代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公元前1829年的蒸汽机车到公元前1909年的燃油车,从公元前100年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到公元前1450年的活字金属印刷机,科技创新大踏步前进。技术在不断发展,思想在不断更新,成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无论是学术成绩还是企业管理,都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目中无人。学者要更新观念,尤其是办企业的企业家。为什么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宣布破产倒闭?其中有不凡的大企业,也有百年老店。然而,与此同时,仍有许多企业在这种竞争趋势中脱颖而出或成功转型。做一个后来者。主要是决策层有没有创新的思路,敢不敢采用创新的思路。成败在于一念之间。怎么操作完全取决于人的想法。当然,学者也是如此。如果每次研究课题都一样,谁还会有兴趣继续研究?捧佛念佛是和尚的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源泉,是科技发展的必要保证。谁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是科技,让我们的世界辉煌;它让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地球,成为宇宙中一颗闪亮耀眼的亮星。作为一名研究生,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只有长大了,你才能用你的智慧创造更先进的科技,让中国站在世界之巅。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学习需要创新,科研更需要创新。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的源泉在哪里?首先,对自己学什么或研究什么保持好奇。牛顿少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其次,对所学或研究的东西持怀疑态度,不要认为已经验证的就是真理;第三,在所学或研究的内容上,要追求创新的欲望;第四,要有学什么或学什么求异的思想;第五,对所学或研究的内容要有冒险精神;第六,永远不要对自己学习或研究的内容沾沾自喜。

所以我认为21世纪是一个强调科技创新的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渴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虽然通过个人努力培养人才很重要,但毫无疑问,环境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学校,各种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乃至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环境。我很幸运,因为我处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但在很多地方,很多同龄人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想,如果有一天,全国都能积极倡导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全社会都能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活动,那么中华民族的崛起就指日可待了。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培养科技创新精神,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

科技创新与进步经验(5集)(2)纵向上,促进农业人才双向流动,突破人才困境。相对而言,受政策、资金、科研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基层人才总量较少,人才质量略弱。然而,种源问题,无论是在R&D育种、田间种子生产还是种子加工阶段,都是农业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因此,要推动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农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外出培训、跟踪学习、在职培训、调整交流、挂职锻炼、提拔使用、建立专家工作站、农业人才下沉、驻村工作队队员选拔等方式,解决农业人才的后顾之忧,确保基层种源人才源源不断。

横向推进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学校的合作,突破技术难点。出处之所以“卡脖子”,在于国内研发重复多,突破少,但成本高,收益不确定。所以,单纯依靠政府部门“闭门造车”,农业人才单打独斗,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

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专业高校、内外优质企业合作,通过聘请专家顾问、入股村集体经济、引进农村优秀人才、联合研发种源项目等方式,打破行业和行政壁垒,在引进先进科研技术和高效种植方式的同时,将市场需求与育种研发有机结合,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攻克技术难题。

在时间和空间上,宣传引导持续发力,突破思想难关。粮食和出处问题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克服的。所以要继续宣传种源安全、保护耕地、爱惜粮食的内容,长期做贡献,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大众的观念和习惯。

在空间上,要通过微信、广播、小视频、网站、LED屏、宣传单等方式全方位、全领域的宣传引导。对于党员干部,可以利用“万名党员干部进党校”、干部下基层、R&D基地现场观摩、种子生产育种现场体验、“重走长征路,吃苦饭”主题党日等载体,不断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对于青少年,学校党组织要精心组织策划,通过“小手拉大手”组织“破小米”、“破玉米”等劳动体验,带动家庭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只有“一盘棋”,人人爱惜粮食,人人爱惜粮食,人人尊重农业劳动者,人人都愿意为种源事业出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源问题。

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体验(5集)(3)我从小就对科学非常感兴趣。上学后,我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科学知识,对生物科学最感兴趣。因此,我有长大后学习生物科学的梦想。在我爷爷去世之前,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我们家能有个医生治病救人。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医生奔赴一线,为灾区患者解除病痛,为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们带来希望。他们日夜治疗病人,他们不顾生死帮助伤员。当时我多希望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是那群白衣天使中的一员。于是,我坚定了学医的理想。记得八年临床医学面试的时候有三个教授问我为什么要学医。我说我最大的梦想是代表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三个教授被我的《狂人语录》震惊了,其中一个说我们国家缺少这样的人才。虽然我有这样一个不可想象的理想,也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才能实现这个理想,但我知道我最缺乏的还是中国大学生的通病——创新。中国学生总能在各种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毫无疑问,我们中国的学生在知识竞赛中总是名列前茅,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但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往往默默无闻。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创新根本不是问题,脑子里往往充满了各种新奇的想法。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新的想法绞尽脑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最终却得不到一个完美的结果。其实在我们小时候,创新对我们来说并不难。我们还不了解这个世界。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所有的原因。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好奇地探索这个世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被送进了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学会了接受。那些有天赋的创新思维早就消失了,我们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我们已经机械地听老师的教导,渐渐迷失了自己。

我们抱怨当代教育的“危害”,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屈服”。我们可以选择不接受,我们可以选择和老师竞争,我们可以

选择把一个问题纠结到底,就可以选择探索自己。反而渐渐忘记了思考,无形中放弃了思考。我记得在听丁肇中教授的讲座时,一个学生问他什么是磁力。丁教授讲了一个他在学物理时的故事。他在高中学习素质的时候,想不通什么是素质,于是花了两个星期思考什么是“素质”,最后什么结果也没有得到。后来他才知道,没有人能完整正确地解释什么是“素质”。这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他们一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实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思考过程。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们需要想出一个完美且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虽然有时候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所提高。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有很多机会选择保留自己的创新能力,却一次次放弃。抱怨没有意义。对我们来说,我们仍有机会重获活力。在大学,我们没有高三沉重的负担和压力。放下包袱之后,我们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完成学业后,我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读喜欢的书,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

其实科技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依然可以像孩子一样好奇地探索世界。创新不仅限于科学研究。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写论文的时候,不抄网上的文章;回答问题时,自己思考,而不是附和别人;学习的时候,批判地考虑问题,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能长期坚持,创新思维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来自于不断的思考。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神奇的五环、29个大脚和美丽的焰火表演。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太空,努力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霍金多年来一直坐在轮椅上,但身体的限制并没有限制他的思维。他的大脑还在无忧无虑地探索着宇宙的奥秘。有无数的科学家在思考和探索,神秘的外太空,奇怪的麦田怪圈,神奇的达芬奇密码。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思考,去解答。

作为一名理科学生,我还是要从自然科学的学习来谈谈科学创新和探索。自然科学是一个神奇的宝库,我们人类只解决了为数不多的领域之一。对我来说,

对于科学家来说,大多数领域都是未知的。以我们的一门叫做“分子细胞生物学”的课程为例。一个小小的细胞,蕴藏着无尽的生物奥秘。人体的每一步生理活动都是由细胞中的一个分子完成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就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工厂,无数的化学分子和工人一样,在这个工厂里工作,满足人类生理生活的需要。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实验室里,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正试图找出执行某种生理功能的工人。一个小小的发现往往能震惊全世界。很多未知的东西依然存在,很多理论也不是绝对的。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应该以批判的精神仔细审视书中理论的真实性,而不是盲目相信书中的权威性。敢于挑战和怀疑是创新的起点。

我们自己决定未来的路线,我们有自己的选择。山东大学于2006年设立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旨在培养科研人才。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决走下去。都说搞科研的人要承受长期的孤独和寂寞。在我看来,我们需要的不是耐得住寂寞的精神,而是敢于挑战和创新的品质。科学家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探索未知世界的毅力,挑战权威的勇气。我们从大学里得到的不应该是阿谀奉承,巴结关系,抄袭欺骗,而是精神——去创新,去探索我想要的东西。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在这条路上,和我一起登上世界顶级舞台!

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体验(5集)(4集)从我高一加入北京四中科技俱乐部,开始我的科研活动,已经两年多了。两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有很多感触。

在科学实践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的沟通能力。其中,不仅仅是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有和老师教授的交流。

和同学交流是乐趣,也是学习。比如我第一次研究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时候,和我的高年级同学田浩树有很多交流。田浩书曾经研究过“足球”的结构,所以对几何有很深的研究。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从“足球”入手,一步步拓展思路。最后我们基本上是自己摸索阿基米德多面体的定义(也就是我的论文初稿《复杂正多面体的研究》)。其间有幸借了田浩书的数学书。在很多我们平时认为绝对正确的叙述中,田浩书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质疑,有的是自己的延伸和拓展。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很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现象,只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就能获得很多新鲜的感悟;我们身边不缺要研究的东西,只缺找东西研究的眼光。所以之后我也努力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对我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我对很多课本上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大提高了我的提问能力。当然,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另一个例子是郭一鸣,他是另一个在阿基米德多面体的研究中对我帮助很大的学生。看了我的初稿,他也和我有很多交流。他经常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值得商榷,促使我的研究向更严谨的方向改进。其他的都是启发性的,我的研究思路得到了很大的拓展。除了数学,郭一鸣还擅长化学,所以他对晶体结构有很多研究。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包括水晶空间结构和水晶空间镶嵌的知识,可以说受益匪浅。后来,郭一鸣和我一起查阅英文原版资料后,在学校给其他同学讲解欧拉多面体公式,这无疑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一次很好的锻炼。

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学习的元素会更多,而且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是学习一种做人和学习的态度。记得《明日小科学家》终评第一天,王昌平教授给我上了一课。从图形的对称性到两个图形的对偶性,图形之间也有不同的变换关系。这些内容是普通课堂学习学不到的,真的让我有一种兴奋感。再比如第二天的综合素质测评,或者前一天的几位评委,但是交流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我的研究项目。从生活到社会,从数学科学到哲学文学,真的是包罗万象。我讲,教授讲,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探讨。如果说第一天的项目陈述是向评委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那么第二天的“面试”就是向评委学习与人打交道的过程。

而平时与刘教授交流的。刘教授是科技俱乐部的指导教授之一,他一直在帮助我。从我第一次接触应用数学,到在学校图书馆研究图书摆放,他对我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给了我很多细致的指导。后来我研究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时候,刘教授多方寻找相关资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刘教授强调严谨而不保守的研究态度,潜移默化地传达了人性,这无疑是我的精神财富。

另外,我对科技创新活动有一些个人感受。

余先生在《雨夜诗话》一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许多关节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偶然。各种选择都源于一颗脆弱的心,不能不被突发情况安排。必然性潜伏在无数偶然中,换句话说,宏大的必然性充满了偶然。人生的长途延伸到一个偶然的情况,预定的方向往往是反的。”我看了之后一直感动着我的心。我常常想,我是多么幸运啊:要不是科协的李静妍老师(对不起,我不是宝马),我是从众多沉默的会员中被挑出来的,让我在众多名师的指导下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如果不是在学生会宣传部当了一年干事,和学长田浩树共事。如果像郭一鸣这样的学生不经常在任何时候互相交流和学习。如果不是这一切,我可能还在科技创新大厅外徘徊。有句老话:“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者黑。”其实正是因为身边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帮助和关心,我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这么远这么快。

所以我认为21世纪是一个强调科技创新的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渴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虽然通过个人努力培养人才很重要,但毫无疑问,环境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学校,科技俱乐部,各种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乃至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环境。我很幸运,因为我处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但在很多地方,很多同龄人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正如我的室友朱子雄在参加《明日小科学家》终评时所说,“有些地方,学校不鼓励(创新活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全国都能积极倡导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全社会都能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活动,那么中华民族的崛起就指日可待了。

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体验(5集)(5集)在清城区教育局领导的安排和带领下,我和各校科技辅导员来到清城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参加清城区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训活动。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参加这次科技创新大赛的培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科技培训活动,所以抱着好奇和学习的心态来到现场。

老师展示了之前的作品,眼前一亮,发现原来科技创新大赛的范围这么广,贴近生活,科技绘画作品特色鲜明,尤其是科幻画科幻画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工程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物理学、综合实践、数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医药卫生、计算机、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与设计、具体节能环保方案、日用品改造……我惊呆了!

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体验到了科技创新的神圣。手动和自动结合,体现智能化;娱乐性学习提高孩子的创新水平;盲人容易打开的锁,通过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了年轻人的关爱;防近视台灯和像眼睛光度计都关系到自己的健康,可见孩子对健康成长的重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我大开眼界。

经过观察研究,我了解到科技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部门的热门话题。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培训活动,我不仅开阔了眼界,也了解了我们与其他区的差距,总结了经验,为下一次挑战做好了准备。

5月7日上午,我聆听了省科技厅副厅长姜所作的题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专题报告。姜主任围绕创新驱动这一主题,对科技创新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向、新举措进行了讲解,特别是结合XX实际,为我们把脉问诊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我县工业水平和提高工业质量,重视和推动科技创新。

首先是转变发展观念。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招商引资,我县已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余家,其中不乏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但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加工基地,盈利能力相当脆弱。一旦经济不景气,这些企业的生存相当困难。因此,转变企业领导者的发展理念,引导其重视科技创新势在必行。最后,要让企业领导明白,只有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才能在同行中立足,赢得主动。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从生产要素来看,经济发展主要有四个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技术变革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策导向主要放在前三位,这当然是基于我们的国情。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显示出不可持续性,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技术变革和创新。在认真调查分析我县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建立技术改造项目、R&D投资、人才引进等系统考核激励机制,大力提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和R&D投资占GDP的比重,实现大幅度提高和突破。

三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使用的主体。我认为,激发企业活力,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能由企业和市场决定的事情,都应该由企业和市场来决定和分配,政府不应该干预。政府的职责和职能主要是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证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繁荣,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要真正激发企业活力,必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出台的政策必须全面及时兑现,否则还不如不出台政策,以免透支政府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