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的体会[三篇]

小学语文不仅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充满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科。“细节”的发现,往往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往往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关注孩子在课堂上行为的每一个细节,在教学中推敲老师指导的每一个细节,在细节中欣赏、玩味,才能让课堂充满魅力。

教学细节可以“造”。一些细节表面上是靠手工和即兴获得,实质上却是别出心裁,刻意安排。背后是一种理念,是思想的体现。虽然我们无法预测班级会产生什么,但至少可以预设一些细节,一些精彩的东西。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细节是由于对教材、学生、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不是表面的“秀”;不是为了刻意追求“亮点”而设计的“应景之作”;把它神秘化,不是不可能,也不是没有必要。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老师也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课前,老师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同时对不认识的单词、句子、事物做笔记,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当然,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它,我们的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管理机制,解放孩子头脑中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课。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积累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每一年的重点应该是: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学习单词;通过大声朗读,借助图片,理解关键词的意思;积累单词。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会用各种方法理解单词、句子、段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会略读,有个大概;体验词语表达效果,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学生能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理解词语和表达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基本的表达方式;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学会根据需要浏览、收集和处理信息。我们老师要带学生阅读,先从泛读开始,了解文章的主旨,再到精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问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语言的美,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句子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理解学生的创新,不能用一个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新思想,把有创新才能的人扼杀在摇篮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要从我们的课堂教育入手。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祖国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不要急于向教职员工求教,缺乏独立思考,读文本,读进去,进入情境,忘我,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与作者一起抒发情感,体验,欣赏,陶醉,喜怒哀乐共享,得意忘形。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新的认识,避免讲座内容雷同的现象,也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示范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自己标准的汉语发音,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是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卡通和儿童节目,让他们在电视节目中学习标准的汉语发音。另外,可以多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孩子在活动中爱上语文。老师的板书也要用楷书,要工整,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练字的领头羊。老师也应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很多老师面对学生在教学中的热情,不能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再发言。

最后,要充分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是老师和学生,是长辈和晚辈,是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从教学任务来说,是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从人际关系来说,是平等的关系。小学语文不仅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充满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科。“细节”的发现,往往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往往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关注孩子在课堂上行为的每一个细节,在教学中推敲老师指导的每一个细节,在细节中欣赏、玩味,才能让课堂充满魅力。

教学细节可以“造”。表面上有些细节是靠手工和即兴获得的,实质上却是匠心独运。

偏激

一、帮助学生积累日常词汇,养成组织语言和记日记的习惯。

充足的词汇量可以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盖房子一样,词汇量就是一块砖。这些单词只能靠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来积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积累词汇。

阅读和背诵一些课文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另外,每天写一两句话,可以消除孩子心中的抵触情绪。久而久之,词汇量就慢慢上来了,学生写作就有信心了。

到了高三,可以增加课外词汇积累,比如定期背诵、临摹成语、古诗词,也可以组织学生每天课前分享自己最近摘抄的好词好句,鼓励他们提前制作PPT幻灯片展示。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另外,成语接龙的游戏也很适合高年级学生。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成语接龙可以让他们在快乐竞争的氛围中更快的增加词汇量积累。写日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练习写作,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学生每天选择一两件事写下来,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梳理,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沉淀。

二,应用模仿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在小学一、二年级,很多学生因为识字能力的限制,倾向于看字数少的书,比如漫画。看到整篇课文,很多小学生都忍不住胆怯,更别说让他们写了。为了消除这种恐惧,老师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写作就像说话一样,他们可以更多地使用模仿。

早期学生可以模仿造句。比如很多单词有多个意思,可以单独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小小的成就感中逐渐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拉近与语文的情感距离。下一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写一些排比句或小段落,这样会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写作的能力。

为正文写一个“后续”也是值得尝试的。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又因为他们对世界都有自己的主观认识,老师常常会惊叹于“跟风”。所以老师不要吝啬对他们的表扬,给他们肯定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回报。

第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一定的情感色彩和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其心理功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只有对社会、生活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加工,才能影响学生。如生动的语言描述、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等等,都在具体的形象情境中包含了教学内容,而且要有潜移默化的暗示。

小学的写作教学往往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故事。如何记录它们?首先,你需要选择一个故事的内容。老师可以先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给他们一些启发,比如以“还记得我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先给学生讲讲我们的很多第一次。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用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肢体动作,把学生引到我们创设的故事情境中,然后让学生回忆和感受自己的第一次,然后写出来。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美无处不在。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美,传递美,做学生的榜样。没有对生活的发现和理解,很难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也很难对写作有多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用心去感染我们的学生,是一条捷径。

第四,鼓励和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无论是造句还是模仿段落,甚至是日记、随笔,及时给学生适当的反馈,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比如一个学生定期上交日记,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好像我们在面对面的听他(她)说话。发自内心的交流会激发我们的爱,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我们要用心去读他们的故事,用心去给他们反馈。

众所周知,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更需要鼓励。所以要把看到的优点和感受写下来给他(她)看,也要委婉地指出不足,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焕发出更大的写作热情。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积累词汇,提高作文兴趣。我们应该用更多的陪伴和奉献来帮助学生爱上写作,享受写作。

提索

第一,写作来源于生活,需要给学生自由生活的空间。

1,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人生如泉,文章如溪。泉水丰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不停流。”经过多年的教学,我也深深体会到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可以丰富到什么程度,会造出什么样的文字?写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文章。

2.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写作。对此,叶老有过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是为了说话,为了生活的需要而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勉强说些没有文字的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据为己有,都是违背写作初衷的。“从写作的目的来说,写作就是因为有话要说而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说话的需求,都有需要倾诉的时刻。“写作就是说话。”建立这样的认识,学生就可以把写作当成一件平常的事情,心理上就不必害怕了。这对于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叶老指出“意义、情感、表达都来源于一个人的一生”。“只有整个生活才能产生细腻的感情和恰当的表达”,才有希望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古人所说的‘明事理,万物皆学’的深刻内涵。

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件事,一个人一件事,一种情绪,一点感悟,都可以写进文章里。真实的情感是我们写作的灵魂。

所以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给了我们的孩子多少广阔的生存空间?整天待在“象牙塔”里,埋头“课本”,孩子能产生多少“微妙的感受和恰当的表达”?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我们真的很难认真去做。

叶老说,在写字之前,要让孩子“识人、管事”,这个“人”和这个“事”都要自己去见证和观察。叶老曾感叹:“教授语文不局限于课堂!语文教授不局限于书内教学!”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让小学生“形成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自觉丰富知识。”

观察事物,丰富知识,只有生活才能赋予学生这样的技能。所以要给学生创造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节假日,孩子们可以去郊外踏青,去乡下玩耍,亲近生活,亲近自然;周末,孩子可以去逛街,去参观;别忘了让孩子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里也有“小”的社会和“大”的人际关系。

第二,写作是以阅读为基础的,需要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

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诉,倾诉能否契合法度,显然与吸收密切相关。”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局限在作文训练的狭小圈子里,做一些“治头疼医脚疼医脚”的事情,写作水平也不会提高。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目前作文教学效率和水平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读”不好。叶老说:“读和写是一致的。阅读做得恰当,阅读水平提高了,但写作水平没有提高。”写作技巧和技巧应该来自于阅读。但是如何教我们的学生阅读,我认为要讲究方法:

首先是教学生自己的感受。一段阅读的意义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读者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发现文章所包含的各种意义。也就是说,阅读的意义不等于作者写作的初衷,阅读的意义应该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

我觉得这种阅读是开放式阅读,这样获得的文章意义是积极的。有人歌颂向日葵的“目标专一”,有人鄙视它的“没有主见”;有人佩服桑蚕的“全心奉献”,有人嘲笑它的“涵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证明了“阅读以诠释意义”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赋予的意义,而是一个主动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

学生学习不是真的吗?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把作者和他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面前所读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作者笔下的场景,反映作者的生活感受的过程。至于他们能体验到多少,体验到多深,老师也不必强求到位,即使主观上有这个愿望,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

小学生读柳宗元的《江雪》和中学生、大学生一样吗?要理解一篇文章,就要允许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也要允许人们创新求异。关键是实现你能理解的“情”和“理”。

比如在趵突泉,有同学读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大自然的“伟大”,泉水的“坚忍”,泉水顽强的生命力,我是充分肯定和积极的。

二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受,认真观察感受”之后,教师还要要求背诵、琢磨,通过有声有情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本的趣味,表达自己的感受,解读文章的主旨。

如果学生能达到这种境界,就说明阅读达到了另一种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传达作者读书时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热情的时候给他温暖的感觉,委婉的时候给他委婉的说法...读得好,不仅能理解作者说的话,还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是趣味性还是使用性(叶圣陶语)都会收获颇丰。

当你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时,你就要传达出来,这就是“通过阅读了解自己的感受”的第三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形体再现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使情感在中间运动,在声音中形成。

比如我在学习古诗词《新城徐工店》的时候,通过音乐、语言、图片,把学生带入了晚春的美丽乡村。“你看到金色的花椰菜地了吗?你闻到花椰菜的香味了吗?你听到孩子们在笑吗?”三个问题。

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的各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唤起他们在记忆中的感知。当学生脑海中出现“菜黄了,蝴蝶在飞,孩子们在玩蝴蝶”的情景形象时,我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似乎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即“在阅读中表达感受”。

三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知识。课堂阅读后,课文会活起来:生动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感受直接而充分,丰富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直观而自由地接触。那么,在老师的及时引导和指导下,掌握一些语言和语法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也就顺理成章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应该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表达和语言使用习惯,也包括篇章结构和写作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该以非常理性的“面目”告诉学生,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自我满足来丰富感性知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第三,写作最重要的是真实,需要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

学生为什么要写作?叶老说:“要把生活中知道的东西记录下来,把感受表达出来。时不时的练习,时不时的记录自己所知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成为一种习惯,可以终身受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是由内而外的需求,是内需,是真情实感。

叶老指出:“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的。你得有趣才能开始写,你得在需要的时候开始写。”叶老曾经讨论过作文的严肃性和非严肃性:“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要严肃。.....另一方面,如果你没什么可写的,那你就是不认真。”如何让学生达到叶老认可的“认真作文”的境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自由。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老师要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去写每个人的生活。不要用“评委”的眼光去看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作为写作的题材。

一个学生写一天的“流水账”,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命存在,就有“倾诉”的权利。试想,一个刚满七八岁的孩子,被告知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用,这就湮灭了他“表达情意,记录知识”的需求。长此以往,他还会认为“写作是生活必需品”吗?

第二,应该给学生选择表达情感的自由。基于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而写作,比仅仅基于描写生活的需要而写作,更深刻,对写作的意义理解更透彻。所以老师给学生命题作文是不合适的,更不要说给学生中心作文了。

一个学生需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情,只能以个人需求为准。就算要写论文,也要按叶老说的做。思考的范围也是。需要以学生所有的东西为范围,或者学生还没有全部,尽量搜索也是合适的。"

第三,应该给学生选择写作时间的自由。每周两节常规作文课的安排,从作文的本义来说,是不够科学的。叶老说:“我们在学习写字的时候,也要养成喜欢说话的习惯。每当你需要写作的时候,就开始写吧。错过写作的机会,就是克制自己。

一次失手,两次失手,禁令终于成功;于是,你觉得一支笔有千斤之重,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就写不出来了。“多么透彻的心理分析写作啊!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想写就写”的好习惯,这将使学生感到真实,并使他们受益匪浅。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写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准备。不要总是“今天布置作文,明天交。”

第四,应该给学生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

既然写作是抒发感情、倾吐知识的需要,可以随便写,可以随时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生命的自然再现,情感的自然表达,应该像泉水一样“无尽清澈”。

所以写作(非文学创作)看似杂乱无章,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小学生作文更是如此。叶老一再强调,“写作是一门技能...不能白讲知识。认为多讲知识会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成长,这是不现实的。”

围绕写作技巧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陷入新的八股模式,迫使学生跟风,写出“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作文。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首先是“一直写”。"无论何时你需要写作,就开始写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每次收获后立即写记录的好习惯。如果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你立即写,也要养成立即记录的好习惯。老师可以建议学生留一个笔记本,一些新鲜的、内心有点触动的东西,随时做一个简要的记录。

二是“每日日记”。叶老建议:“日记可以天天写,有利于修身养性和写作。”许多成功的人,在谈到成功的经历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养成的“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写下当天的重要事件,记录下白天写不出来的有价值的事情。

不要小看这本小小的日记,它不仅培养了感情,锻炼了文笔,积累了素材,还培养了“思考、审视、坚持”等人生必备的优秀品质。

三是“常做”。为了形成写作的习惯,你必须多做;同时,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我们必须做得更多。写作是一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要不断磨练,才会越来越精。”在叶老的语文教育理论中,“实践”思想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范畴,对作文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

一学期练八篇作文是不可能培养出“有自我能力的作文”学生的。“多读多写”是很多人总结的成功经验。大脑和四肢一样,用多了就好用,不用了就没用了。写作也不例外。有了“一直写”和“每天写日记”的过程,相信“经常做”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