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杨凌的地的情况(地形,地貌)?
杨凌的邮政编码是712100,区号和Xi安的一样,都是029。[编辑此段]杨凌概况杨凌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国家19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陕西省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级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方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杨凌示范区自1997成立以来,通过10年的努力,已成为陕西经济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被国家批准为对APEC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全国六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杨凌区有四个研究所,分别是西北A&F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医学院和陕西国防科技学院。现有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等7个学科,农业科研人员5000余人,农业技术力量十分雄厚。
4000多年前,中国农业的一代宗师后稷,抛弃了杨凌这片热土,教人们耕种庄稼,栽培庄稼,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变,创造了中国农耕文明和杨凌农业在古代的辉煌。
400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杨凌区建区以来,654.38+0.8万杨凌人充分发挥区域农业科技优势,抢抓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苗木花卉、名、新、特、良种等五大产业,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正在杨凌这片热土上崛起,一年一度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
在一代又一代杨凌人的努力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的带动下,杨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杨凌,正以崭新的姿态,在这片后稷曾经耕耘过的热土上,创造着现代农业的辉煌。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和农业科技文明史。据《史记》记载,在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官员后稷就教导百姓耕种庄稼,培育庄稼。可以说,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就起源于此。
1934年,辛亥革命老战士于右任先生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创办了中国西北第一所农学院——国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即西北A&F大学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先后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建立时,已有10个农业教育单位,包括两所大学、五所研究所和三所中专。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来自农林水70个学科的近5000名科教人才。世界上还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就是荷兰的瓦赫尼根。所以,当时人们称杨凌为“农城”。蓝青同志在1996视察杨凌时说:“它只能算是一个农业乡”。因为当时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条件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城镇。
正是因为条件差,体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人才流失严重。示范区建立前的几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干人才。为稳定人才,发挥农业科教优势,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在蓝青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国务院于1997年6月5438+7月65438+3月03日批准设立杨凌区,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管理体制,由陕西省和国家14部委(现已调整为65438)增加。陕西省也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省级领导小组。
国家赋予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迅速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促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贡献,《农业改革和发展思路》中“培养、吸引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厅建设、农业产业链延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19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6年多的努力,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建成了设施比较齐全、功能齐全、初步具备现代化水平的园区硬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48.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22.4亿元。包括30多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国际会展中心、设施一流的标准高中、小学、幼儿园、亚洲领先的水上运动中心、引进设备的示范区医院、3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全省唯一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热电厂等等。
杨凌城市建设突出生态特色,打造一流人居环境,不让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进入该区域。示范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正在紧张建设中。去年,示范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国内外双认证。杨凌这个落后的农村小镇,正在向城市功能完善、科教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业城”转型,人才流失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科教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十所科教机构合并为西北A&F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学。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首次实质性合并。经过三年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新体制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类干细胞研究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从32%提高到45%。大批科教人员离开学校创办或领导科技企业,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我们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军委只有六局两办,58名公务员。在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所有工作人员的招聘都是公开的;干部任用以绩效考核为主;会计代理制度在全国实施较早,部门资金使用完全透明,实现了有效监管;所有工程项目都纳入有形市场,公开招标,在阳光下运行;大宗公共产品采购应当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中层干部单独用车,全体人员通讯费用货币化,基本体现了公平分配原则,减少了行政开支,有效克服了公务用车可能带来的腐败;服务、办事,实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努力树立廉政形象,等等。示范区还逐步完善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要素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设立了企业孵化、人才交流、证券交易、专利信息、信用担保、投资咨询、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吸引人才、促进投资、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示范稳步推进,农民增收和示范辐射效益不断扩大。围绕区内外科技示范,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逐步探索出一些可以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如金坤、科苑公司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农民”的产业发展模式,与科教人员、农民形成利益同体,成为促农增收的龙头企业。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村建设和科技示范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模式:技术引导模式、股份合作模式、经济同构模式、公司带动模式。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和规范各类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的发展,走“科技+专业协会+农户”的道路,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3元,年均增长12.5%。
示范区管委会、两所高校和入区企业先后在关中、陕北、陕南和16省(市)建设了116不同生态类型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基地,入区企业* * *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了1258示范点和原料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覆盖, 示范区管委会和两所高校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 * *引进国内外优良物种1500多种,推广实用农业技术600多个乡镇,面积80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多平方公里,培训农民300多万人,示范出国年辐射效益超过6543.8+00亿元。
农业高协已经成为吸收和转化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省部共建的农业高技术协会已在十个领域成功举办,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已成为全国四大科协之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家国内外农业企业、农业科教和中介机构、720多万客商和人士参加并参观了十大农业高新技术协会。在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及其产品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积极成果。项目投资、技术、产品总交易金额为7065438+2600万元。近日,107省部级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商界人士在四界举办的农业高新技术论坛上做了精彩演讲。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咨询活动,培训咨询人数超过30万人次。邀请中国农村典型致富,设立农民致富论坛,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农业高新技术协会已经成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农业综合要素大市场。大量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方面的信息得到扩散和辐射,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热色旅游悄然兴起。示范区成立以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竞争力和内需,促进了示范区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台湾省和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大学建立了密切联系。
以农业观光和科技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正成为示范区发展的新亮点。杨凌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候选城市。两年来,* * *接待中外游客29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近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7万元。农林科技昆虫馆、杨凌水运中心被陕西省旅游局评为2A级景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形势发生了可喜变化。与1997相比,新增就业近万人,灵活就业人数超过1万人。
六年多的开发建设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雏形;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规范,形成了有吸引力的集中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第六,人们的思想、思维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七是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下一步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凌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东距Xi 82km,西距宝鸡89km,面积134km2,总人口186000。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线、Xi安保高速公路和中线公路穿境而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
杨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人耕田,种庄稼”,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杨凌区在杨凌正式成立。
杨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东临Xi-咸阳旅游圈,西临法门寺,南临太白山和楼观台,北靠甘岭。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杨洋”及其家族就诞生在这里。克隆技术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神奇奥秘;农博园拥有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万件,是人们了解复杂多变的昆虫世界的最佳场所。水上运动中心的娱乐项目丰富多彩,快艇、越野卡丁车、赛马、射箭、沙滩、浴场、情侣自行车吸引着热爱大自然的人们。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基地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大棚,生动定义了现代高科技农业,展示了现代农业文明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示范区管委会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按照打造杨凌农业科技旅游优势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形成了农业科技(综合)、会展商务、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四大系列旅游产品。目前,杨凌已成为天蓝、地绿、水蓝、红利、植被茂盛、空气清新、田园风光的新型旅游城市。区内有旅游景区9个,星级旅游饭店6家,旅游公司1家,国内旅行社2家,直接旅游从业人员1 . 8万余人。2004年,* * *接待中外游客654.38+0.5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