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

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

1,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为什么要注意培养习惯?

童年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当几十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聚在一起的时候,一个记者问一个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你从哪里学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你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学会把自己的一半东西给朋友;不要拿不是自己的东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洗手;为做错的事道歉;午饭后休息一下;仔细观察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在童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逐渐形成了很多习惯,新习惯要生根发芽就困难多了。现在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学习成绩,尽力培养孩子在外语、美术、音乐等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习惯的培养。这大概是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解。

(2)孩子应该培养什么习惯?

1,文明的语言习惯——从礼貌用语开始。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服”。作为现代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习英语的阶段就开始教育孩子学习礼貌语言。比如正确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虽然不说脏话,但是态度不好,语气不耐烦甚至刺耳。这也是一个坏习惯。试想,一个人语言文明,但举止粗鲁,或者举止得体,但说话难听,这是不和谐的。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蔼,举止优雅,活泼大方,养成真诚大方的好习惯。

2、集体意识——与人相处的行为习惯。人是社会性的。孩子一岁后,对伴侣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如何与伴侣相处,仍然是他们迫切需要学习的科目。家长可以在早教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伴侣交往。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多接触外面的世界,给孩子一种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者为集体做事。虽然有时候,孩子的“帮忙”在大人眼里可能很可笑,但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3、工作习惯——让孩子从自己的衣服做起。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往往过度保护孩子的教养,或者在孩子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这样做。这样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进而失去自己动手做事的意识。工作习惯也是应该培养的行为习惯。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穿鞋,帮忙叠衣服,收玩具。但由于年龄小,工作能力有限,一些家长认为无异于帮倒忙。有些父母喜欢代替他们的位置,保持一切干净整洁。俗话说,父母有能力,孩子单纯幼稚。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应该由家长来做。渐渐变得依赖。现在有些小学生甚至中学生不做任何自助式劳动,以为“我的任务就是学习”然后不珍惜劳动成果;还有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极差。没有父母,他们吃不好穿不好,这是早期没有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家长、爷爷、奶奶在学前班给孩子送盒饭,很不好。你连给孩子吃饭的习惯都没有培养出来。你会给孩子培养什么习惯?

4、卫生习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家庭在两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一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二是良好的作息习惯。要注意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吃饭,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念,让孩子从小养成吃好、营养均衡的好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作息时间的紊乱是现代人生活的误区,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孩子的影响。现在的孩子从婴儿期就开始接触电视和电脑,幼儿期沉迷于电视和电脑的机会更多。有的孩子从3岁就开始接触电脑;有些孩子精力充沛,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也跟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会让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我们学校设立了门房,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很多家长无法遵守门房的管理,下课前不强行进入校园,站在教室的走廊里。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吗?当你自己都不能遵守学校的时间表时,你怎么能教育你的孩子遵守它呢?明年我们不会让一个非学校工作人员进入校园。

5、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还要激发孩子学习和阅读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有益的。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学前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很可能学习能力低下,以后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

当然也有很多习惯。家长可以阅读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根据孩子的情况确定训练内容。

(3)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的培养从个人行为训练开始。具体要求分三步走:首先让他知道怎么做,然后让他坚持做,最后,坚持做。

比如想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可以先让他看地板,然后告诉他怎么扫,再让他学着扫。学会后,尽量安排他每天扫一次(即使地面不脏),每次都鼓励他扫。当他不想扫的时候,会有人监督他扫。一两个星期后,他会习惯的。他会认为扫地是他应该做的,只要允许他做。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首先要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对他们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见给予支持和鼓励,给孩子提供表达自己好奇心的机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例如,孩子们经常问一些愚蠢的问题,让人发笑或凝视。月亮为什么晚上不睡觉?公鸡为什么不下蛋?为什么男生和女生不去同一个厕所?.....面对这些问题,如果父母不置可否,甚至取笑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不应该问这些问题,否则会显得很傻。慢慢的,孩子会把这些“蠢问题”埋在心里,以免自己蠢,即使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憋着问,从而抹杀好奇心。

其次,家长要用榜样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从自己做起,首先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不要在孩子面前装得无所不知,主动和孩子一起探索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孩子就会在家长的影响下对身边的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还可以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再次,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提问、质疑等)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和孩子可以互相提问,可以迫使孩子不断看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并从中获得巨大的乐趣。

3.学会和孩子沟通。

(1)理解并尊重孩子。被尊重和关心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时,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轻松的,没有怀疑和孤独。所以,“理解和尊重孩子”可以有效拉近你和孩子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2)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感受。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准确传达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教育”中所包含的关心和善意,可以减少孩子因父母的“不当言辞”而产生的抵触情绪。(3)学会拥抱和耳语。《父母必读》第五期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你有没有拥抱过或者耳语过?,文章说:在拥抱中,人能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虑可以减轻或平静下来。人在冷静、心理稳定的时候是最理性的。窃窃私语比正常音量下的表达更有说服力,更动人。就耳语手势而言,它已经表明了两个人之间特别亲密的关系(4)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但是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父母的也要注意一点:少说多听。

4.加强家校联系

家长是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桥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的科学指导。

(1)家长与老师的沟通要及时、主动。

许多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整天都在学校。如果学校和老师对家长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孩子回来说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一个老师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和每个家长都做好沟通。学生自身的沟通功能不到位。因此,家长必须充分有效地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并经常及时主动地与老师联系,与孩子交谈,这样一方面可以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以及对老师教育教学的意见,同时也可以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2)真诚、虚心地倾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公正、诚实地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老师说话,要尊重老师,真诚谦逊。具体来说,首先要虚心倾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既要听老师对孩子的表扬,也要听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你不能逃避医疗,保护孩子的缺点。同时,如果有必要,你要诚实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既不掩盖孩子的缺点,也不隐藏孩子的优点,让老师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你的孩子。

(3)既要充分听取老师的意见,又要恰当地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每次家长找老师谈话,都要提前确定好沟通的主要话题和需要了解的主要方面,考虑好自己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案,这样在沟通中才能有明确的目标,节省时间,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在与老师沟通时,家长不仅要充分听取老师的意见,还要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不能把“配合老师”简单理解为“老师说什么,家长做什么”。如果家长发现老师的知识有偏差或者解决方法行不通,也可以和老师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4)多方面与老师沟通。

家长和老师沟通。考虑到老师工作忙,不一定非要去学校面试。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建立一个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之间密切沟通的平台。有些话当面很难说出口。在这些平台的帮助下,我们或许可以更加冷静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总之,为了所有的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