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学习内容适合用研究方法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加强科研管理入手,首先优化了科研人员的配备。从最初的语文学科到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让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实施,落实具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落实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和步骤。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我们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探索了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的新途径,为建设创新型数字化校园赋予了新的内涵。
1)分层模式:即课程的开发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层次的民俗展示,主要包括目标分层、主题分层、递进内容分层三种类型。
1,目标分层:即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来设计课程的开发,一般主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
在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中,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按不同年级分为三个阶段:
高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综合意识和整体认知能力;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把握问题的本质,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
高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方案),构建知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为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创新意识打下一定基础;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打下初步基础。
围绕这些目标,学习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知识论》为载体,通过思辨学习初步形成发展方向。
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整个课程过程是延伸的,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性、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初一第一学期):以“选题”为载体,学习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演讲、答辩等几种常用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亲身体验科研的一般过程,重点培养以下实践能力:查阅文献的技能、网络技能、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数据分类统计的能力。
(2)第二阶段(高一第二学期):以“研究项目的制定”为载体,继续运用和巩固在实践中所学的几种常用研究方法,同时尝试观察、实验等新的研究方法,重点培养民主集中制和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资料收集和资料整理的科研意识、分析资料和提炼意见的能力、制定计划和独立构思的能力。
(3)第三阶段(初二第一学期):以“实施研究”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掌握各种技能,同时重点培养:预见和预防困难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挫折的韧劲和意志力、综合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意见的能力。
(4)第四阶段(高二第二学期):以“撰写研究报告和陈述报告”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整理和运用数据支持观点的能力,熟练操作和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口头清晰、书面明确、自由表达的能力,综合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2.学科分层:即把课程按照学科顺序分成不同的阶段,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比如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开放式主题活动课程”:
高一第一学期的主题是“文学与生活”,重点是人文教育。同时要求学生接受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训练,学会观察和理解社会。
高中下学期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强调科学教育。要求学生经历一个研究项目的全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尝试解决和证明一个问题。
高二第二学期的主题是“我与祖国”,偏重德育。要求学生进行相对规范的调查研究训练,强调从形式、方法、分析到结论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让学生从自己的调查或研究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了解自己的祖国、社会、人民、社会和人生。
高二第二学期的主题是“我的未来”,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培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设计研究课题、进行调查、实验、制作和发明等方面体现个性发展,课题成果要有创造性。
高二高三暑假期间,主题是“社会实践”。全体学生到本辖区街道、居委会挂职锻炼,深入体验社会现实,锻炼社会工作能力,结合挂职提出合理化建议,直接参与社区服务。
再比如萧山临浦镇中学的“农村初中研究性主题活动课程开发”。五大活动主题——社会实践系列、科学探索系列、报刊评论系列、语言表演系列——按年级分类(主要是一、二年级):以科学探索系列为例——
初一年级:学科背景下的问题研究。比如实验的改进和设计,以及学科知识的整合、融合和外迁移。专题有“关于简易开普勒发生器”、“化学实验室废气回收设想”、“初中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系列研究”、“恒等式变形”等。
初二年级:综合理科背景下的问题研究。比如生活中的科技,电脑软件的应用,高科技趋势等。主题包括:生活和生产中的压力知识,鸟类繁殖-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的未来,信息技术和我们,关于纳米技术等。
3.内容递进分层:即根据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组织课程。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瑞安中学设计的研究型课程方案。
基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基本理念,学生首先要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因此,在高一上半学年首次实施了“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专题调查研究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专题调查,使学生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怀疑和探究思维的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时,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学习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关注和理解。
为了让学生获得创造发明的亲身体验。在完成了“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专题调查研究课程后,高一下半学年实施了“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的体验式研究课程。通过追求一个创造发明,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全过程,重复创造发明的所有环节,进而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并利用榜样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获得创造发明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高二开设“探索未知领域”小课题研究课程,包括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相关活动。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某些问题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形成一些创造性的成果。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前两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关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提问意识;鼓励学生理解发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层次模型的一些简单划分。其实很多时候,目标、主题、内容等各个方面往往是同时结合、同时分层的。比如江苏太仓高级中学的三年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内容和目标上是按照“区分层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进行规划和构建的。
通过教师的参与,高一侧重人文与社会,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年级:在教师的帮助下,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会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进行多种方式的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具备独立工作和合作工作的能力,多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二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为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研究性学习与未来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尝试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拓展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
(2)单一模式:课程的设计基于单一主题或单一研究方法。
1.单主题模式:指以单一主题为中心的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设计研究型课程,比如“人与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发展研究”,让学生围绕这个大主题设计自己的研究主题。这样做可以使课题更加集中,学生的研究和老师的指导更加容易,对资源的要求相对其他课程也比较低。适合一些基础条件和师资条件中等的学校。
2.单一方法模式:课程以单一的研究方法实施,主要指一些研究型的课程实验。在一些学校,研究型课程首先在试点班级或年级甚至少数学生中进行。这类实验一般采用这种单一的方法模型。比如有的学校选择在德育中开设社会调查研究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调查,从而增加德育的主体体验,在这种社会调查成功实施后再将课程推向更高的层次。
第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和拓展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它可以贯穿于所有学科和各种学习活动中。狭义上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前一部分讨论的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取后者的含义。从广义上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目前在学校教学中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上海二期课改的目标之一是将研究型课程的活动模式辐射到必修基础课,使各必修科目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不仅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在这方面,当地学校已经开发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以下是对某专门中学“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研究性学习的分析:
案例:高二《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研究性学习。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激素的调节作用,人体内的主要激素及其调节作用;了解激素的概念;扩大关于激素和激素调节的知识;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主要采用学生研究活动、实验演示和课堂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阶段:(1)老师介绍“运动与兴奋剂”的相关知识,介绍下一阶段的学习。(二)学生研究活动1:作“兴奋剂的初步研究”报告。(3)老师介绍了“激素及激素调节”的概念。(4)学生研究活动2:肾上腺素对小鼠生理作用的实验。(5)学生研究活动3:糖尿病调查研究。(6)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激素调节菜单”。
专用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应试教育的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利于解决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教材载体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项目的质量,克服基础课和研究课学生学习方法相悖的问题;有利于全面推进高中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改革尝试。具体操作如下:
1,设计话题激发兴趣。根据研究型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命题:汉字的演变、书籍的变化、谈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写作对象熟悉的程序选择一个题目,自己收集材料,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科研论文,为期半个月,课后完成。
2.给予指导,打消顾虑。为了让学生掌握论文的一般写作方法,老师做了如下说明:(1)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小组;(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3)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4)指导学生写论文提纲。
3、师生* * *评价,分享成功。作文评改在原合作小组内进行,小组成员互相传阅自己的作文和老师的评语,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学生还可以就文章的某一内容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在肯定这篇作文的成功后,老师总结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如文章的立意、提纲的编写、标注的位置、材料的收集、语言的准确性等,鼓励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这篇作文全过程的想法、经历、感想和看法,以巩固教学效果。
各地类似的课程教学改革的例子很多。总的来说,在各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将接受式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将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的指导相结合;三是将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渗透一点实证研究;第四,把逻辑论证和历史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过程历史和解题方法。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有小学正在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互联网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互动拓展”;上海月浦新村小学“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生综合主题单元探索活动”;上海市刘一小学“网络环境下的儿童哲学学习”上海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的“网络伙伴学习”;北京时嘉胡同小学“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综合主题活动”北京丁香胡同小学“主题式网络教学”;杭州胜利小学的“网络综合主题探索”;上海宝山区某中心“基于网络资源的社会科探究”上海宝山区第三中心“基于网络应用的创造、发明和探究活动”...
1,从学习目标来看:
(1)能够整合网络信息素养、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科领域的相关目标进行思考。
比如虎林路小学“网络环境下拓展语文阅读”的培养目标中,要从网络信息素养、专题研究、拓展阅读三个维度来思考。
(2)不同年龄段对探究学习的目标有不同的看法。
这是上海宝山三中研究性学习的分级目标:
低年级(年级1-2):让学生体验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激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了解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中年级(3-4年级):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学会提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养成开放、多维的思维习惯;根据给出的问题收集信息;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练习。
高年级(5-6年级):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有效价值;能够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能够根据研究课题独立收集、分析、判断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认为,成绩的差异不是基于探究的完成程度,而是基于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即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目标的不同主要在于问题的范围、理论思考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难易程度。
例如,在“雨伞的技术改进”课题研究中,三年级学生提出雨伞受潮后携带不便的问题,想研究面料改进或其他补救措施;五年级的学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第一组中,海绵附着在伞面上。测试结果不仅没有解决伞面潮湿的问题,反而增加了伞的重量,测试失败。第二组学生利用中国专利发明网了解防水面料,并尝试联系生产厂家。最后,在面料改进出现实际困难后,他们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在每个伞尖安装滴管,另一种是在伞柄处加一个可以翻转的伞面,并做了一个模型。
所以发现问题,主动寻求信息,形成独立见解,解决问题,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是否找到问题的关键,从哪里去找资料,找到多少资料,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都是有区别的。虎林路小学的语文拓展阅读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研究范围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但在阅读信息的联系和比较、观点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从课程学习形式来看:
(1)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
(2)有基础学科的延伸或课题的跨学科研究,但课程相对独立,如虎林路小学,主要以阅读基础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或课题为主,但不同于基础教材中的阅读学习。月浦新村小学结合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等学科开展主题范围的探究活动。
(3)有结合基础学科的综合探究学习,如上海宝山区某中心小学。结合社会课“港澳”,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研究。
(4)由原有的学生兴趣活动发展而来,如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杭州市胜利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等。
3、从学习的内容看:
内容来源:
(1)基础学科知识的延伸,比如虎林路小学的延伸阅读。
(2)某一学科的问题,比如宝山一中的社会科。
(3)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如宝山区第三中心的创建和发明,刘一小学的儿童哲学。
(4)与社会生活相关,涉及跨学科内容,如月浦新村小学综合主题学习。
内容组织:
一般来说,基于探究的大主题单元在学习网站上建立一个学习内容素材的教学资源区,实际上是一个数字化的教学档案,一定范围的主题是组织网络信息的基本依据。
4.从问题探究的开放性来看:
根据各校的实践,问题探究一般采用半开放式策略,即老师给出一个相似的范围或主题,学生再在主题类别下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由老师协调,学生根据自己相似的研究兴趣,在全班讨论后形成。根据实践,老师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大主题集中,便于学生讨论交流;二是导师一般都是老师在管,所以指导的力量很有限,大主题的集中有利于老师整体指导;第三,由于小学生在网上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需要教师充当信息代理人,而重大课题的集中有利于教师充当学生必要的信息代理人。
5、从问题探究的方法看:
上述学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方法多为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也涉及少量的实验法和模拟法。
6、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看:
以班级为重点的教学单位主要是原班(40人左右)或重组班(一般20~30人左右)。
学生做研究,主要采取协作小组的形式。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每个小组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相互配合完成一个研究课题。下一轮研究将根据研究主题兴趣进行分组。
为了避免集中上课一人一台电脑造成的小组合作不充分,缺少人直接面对的讨论机会和氛围,也为了缓解电脑数量有限的情况,集中学习一般采用一组一台电脑,大家按照一定分工合作分工收集浏览信息并做好记录。以群的名义讨论、发帖,参与集体讨论。
7、从一般操作过程中学习:
由于各个学校参与探究学习的学科不同,主要的学习过程也不同,线上线下的教学组织也不同。下面,三所学校逐一举例说明。
(1)虎林路小学——《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拓展》:(V是虚拟,R是现实)
泛读(V向)-深度阅读(V-R结合)-合作作业(R向)-展示反思(V-R结合)。
(2)月浦新村小学-
问题发现、课题确立(V-R组合)-实践研究(V-R组合)-成果* * *分享(V-R组合)
(3)六一小学——“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儿童哲学学习”
主题展示、创设问题情境(V)-在线讨论(V)-课堂分析(R)-主题研究(V-R结合)-交流反思(V-R结合)-复习报告(。
8、一个研究项目的基本周期:
从各个学校的实践来看,一个专题或课题的单位时间基本在一至两个月左右。一般认为课题的研究周期过短,不利于研究的实施,特别是实用阶段。但周期太长,可能会让小学生难以坚持,给教学管理造成一定困难。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9、从教学安排来看:
坚持长期实践的学校一般每周安排2课时左右。此外,还包括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实践研究。但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校内,校外实践主要靠学生自主活动、集体活动或家长协助。教师一般不安排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上网的时间也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家基本不上网。
此外,学校除了与基础课整合学习外,一般会在原有的活动板块安排教学时间,同时也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
10,从学生参与的情况来看:
目前参与“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的学生,由于学校机房有限,能从事此项教学的教师有限,基本处于教学实验阶段。参加实验的学校最多的是5个班,其次是3个班,大部分是一个实验班(原教学班或重组教学班)。从参与的年级来看,根据实践,认为高三以上的学生可能是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适宜年龄。
11.从教师的基本条件、编制和辅导情况来看:
在师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是教学观念。
一位参与实验的老师说:“我简直是在和学生赛跑。我事先不知道他们参与了什么研究项目。起初,我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出丑。有一次我们在研究‘我最喜欢的景点’这个话题,有小组对研究瀑布很感兴趣。当时我对世界各地的瀑布一无所知,所以我很快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许多著名的瀑布和许多珍贵的图片。我通过超链接把它们放在导航页上,但是当孩子们深入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的远比我发现的多,来自孩子们的。后来我想通了,在不知不觉中和他们一起学习。网络让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一起学习。它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常常让我和我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下子加快了我的生活节奏,在教学上不敢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步伐,总觉得自己在往前跑,在奔跑。"
通过实践发现,能够像上述老师那样放下包袱,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人,在知识领域和研究方法的能力上并没有很大的困难,而是树立了正确的终身学习的理念。
另外,各个学校学生的研究课题基本都是由上层探究班的老师直接督导的。也有一些学校让学生邀请其他老师做自己的导师。或者在互联网或电子邮件上发帖,寻求一些网络专家的帮助。
12,来自学习的评价:
主要是线上线下评价。
从评价标准来看,主要是先有一个核心的、简单的初始目标,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制定阶梯式的目标,根据不同的主要研究课题制定伴随性目标,根据每个小组或学生的研究课题制定发散性目标。最初的目标是预设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目标都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在备课时,教师主要考虑如何确定合适的、可测量的生成性目标。
从评价的主体来看,更加开放。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自评互评的比例有所增加。他们可以通过BBS或者留言板互相评价。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小组合作自评和导师评价。
从评价方式来看,现在几个学校主要采用“项目档案袋法”、“课堂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相当成熟的做法,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13,来自网络在探究学习中的基础应用:
(1)信息资源的获取、组织和利用;
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为学生做一些信息代理工作,制作一些导航页面。有的学校还利用学科或老师制作的个人学习网站开展学习活动。
(2)互动学习讨论: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尤其需要相互交流。根据几个学校的实验,一般采用BBS。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聊天室的应用还很有限。
(3)学生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探究性学习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一个学生作品的展示区。但是由于技术限制,现在学生的作品还不能自动上传,一般都是老师帮忙上传。
14.论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通过实践,普遍认为小学需要一个主题学习网站,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探究学习。原因是学生需要老师更大的引导和导航,无关的干扰不能太大,需要一个集中的展示区来满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