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外向好还是内向好?
在我看来,脆弱的内向者和成功的内向者唯一的区别就是认知和工具。
内向的人容易受敏感情绪影响,影响认知能力和行动力;相比之下,外向的人似乎行动更有效率,也更鲁莽。
当我们坐在角落里,看着那些招蜂引蝶的外向传播者,穿梭在灯红酒绿的男女之间,不禁心生嫉妒。当我们嫉妒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当我们像他们那样和别人说话时,我们真的会享受那种状态吗?
外向的人认为社交活动是一种享受和放松;内向的人认为社交是必要的生存技能,但很难享受其中。
当我们和人聊天交流的时候,就好像在雷区跳舞,在走钢丝。我们不安,我们谨慎。一边担心聊天的话题快要用完,一边在揣摩别人话里的潜在含义。-地图不等于领土。在患得患失的过程中,我们忘了下意识地问自己,我们所担心的真的是真的吗?
外向的人注重行动和结果;而内向的人则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认同,在互动过程中会消耗更多的精力。
当我们需要向外界求助时,我们会犹豫不决。我们担心自己不值得别人帮助,也担心自己不经意间给别人带来麻烦。我们羡慕外向的人在寻求帮助时的鲁莽和被拒绝时的冷漠——成功的次数等于行动的次数乘以成功率。对于内向者的长处和短处,行动频率和成功率哪个更值得加强?
外向的人行动意识强,更注重交往的广泛性;内向的人有很深的自省精神,更喜欢交往的深度。内向的人讨厌酒肉朋友和泛泛之交。
作为一个从小害羞的孩子,小时候从来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只想做一个安静漂亮的男人。
小学的时候,在一个霓虹闪烁的仲夏夜,我去最好的朋友家踢足球。我的朋友是一个勇敢、灵活的胖子。他带着球从后场一路跑到对方门前,小宇宙爆发进了很多球。我跑到他旁边,期待他每次都能给我传个球。每次他要么没看见我,要么就是自己逞强。我足球踢得不好,半场就开球了。我真的见证了球和我最远的距离——你就在我面前,我却摸不到你。后来觉得难受,甚至坐在场边哭。我的朋友吓坏了,过来安慰我。他问我为什么哭。
我抽了抽鼻子说,你连球都不传给我?
他笑着说,就这样?你为什么不说点什么?你说点什么,我就发给你。
这真是个好问题:我为什么不说呢?如果我不告诉他,他怎么会知道?
这两年东北流行一个词:左——我觉得这个词特别适合形容少年的我。
“我们这么好的交情,我不说你就不能理解吗?”
“如果你说的时候什么都能听懂,那你和别人有什么区别?”
“你说出来,就没有分量了。只有你愿意不厌其烦地去猜测,才能证明你在乎我。”
——小时候真的做到了。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内向的人都有做事的倾向。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内向者的敏感往往会加剧他们的情绪化,从而影响他们的客观思维,他们陷入了认知与内在规律的矛盾之中。
在这里,我再一次引用我自己的话:敏感无能的男生会把自己对世界的洞察误认为自己有能力,以为周围的人都应该欣赏自己;有能力又不敏感的男生,会错误地把一个多维的人生锁定在一个成就的维度上。杨志平
第一个问题是年轻艺术家经常犯的错误,第二个问题总是被精英们忽视。
个人认为,我们的感情真的是独一无二的;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感情是人类进化中无法超越的缺陷。
内向的人内心比外界丰富。一滴雨露就能包容光,看透宇宙。一段恋情可以打开第七触觉,突然重生。一段段交织在一起的文字让人落泪,一种说不出的胸襟顿时充满了我们的胸膛。这些多维度多层次的体验,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白活。如果死亡是最坏的结果,那么最好的过程不是活着,而是活着的感觉。
当你从跌宕起伏的思绪中清醒过来,重新审视这个由无数个个体环节组成的世界时,真相更加简单而残酷:
没有人在乎我们的想法,除非我们的思想能够影响或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
工具:
磨砺内心的敏感,洞察世界。
史玉柱从一个不修边幅的IT打工者转变为整个营销领域的颠覆者——甚至是改变了中国营销史的一代奇才——靠的就是他在内向性格中的敏感。从脑白金到征途,他积极观察自己的消费者,研究自己的消费者,探索市场趋势,不断改变策略。据说石老师很少看营销方面的书,而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对消费者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探索。
我们的内心地图在多大程度上等同于现实世界,需要建立参照物来证明。验证模型有效性的最基本方法是将结论与事实进行比较。当反馈偏离预期结果时,意味着我们需要修改我们的认知模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
“因为她很久没发短信了,我觉得她不喜欢我。”
首先,考察地图的真实性。不发短信≠我不喜欢,不发短信=不发短信。她不发短信的原因有千万种。工作忙,生性害羞喜欢被动,在外地出差,最近生活不开心不想和人交流...注意力等于事实。我觉得她不喜欢你是因为你一开始就担心她不喜欢你,所以她的一举一动都会指向你所假设的“真相”——哪怕她是抢着和你买单,哪怕她不想分享食物,哪怕她不让你帮她拎包。
其次,建立参考验证结论。横向看她平时对朋友的表现,纵向看她最近的生活动态,打听她之前的感情表现,对她的情绪起伏有个基本的了解,看看她是不是想多了。
最后,结果引导认知。以结果为导向的人行动更有效率。现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她不喜欢你,她能决定你喜不喜欢她吗?
是的——下一个问题更简单:如何让她喜欢你?如果发短信是措施之一,我该怎么让她联系你?
不会——既然她喜欢你或者不喜欢你,你就会一直喜欢她,所以事情就简单了。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继续追,继续喜欢她,照顾她,直到有一天她明确的说不需要了,然后离开她,作为一种正确的爱的方式。
在我看来,内向的人本应该行动更有效率,因为他们对人性敏感,在同样的时间段内,他们往往比外向的人获得更多的潜在信息;同样,由于潜在信息的干扰和心智筛选的缺失,他们受到情绪的干扰,但行动力比外向者弱很多。
这就引出了内向者可以打磨的第二种品质:潜在的完美主义。
使潜在的完美主义倾向变成更加平衡和突出的结果。
内向的人都是潜在的完美主义者。所以,我们不怕表达,我们只是怕表达不够准确,不够吸引人;我们不是拒绝行动,我们只是担心每一个行动都不会是最好的,所以还不如不做。
从好的方面来看,在这个领域,我们大多数人都成为了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我们诠释了完美,创造了人类的巅峰体验。不幸的是,我们有严重的拖延症。
治疗拖延症的答案在知乎上随处可见。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个建议就是不要每次都追求完美,而是把它当做最差的一次去做,看看结果是什么。
作为一个不常写作的中文用户,每次坐在电脑前,思绪万千,却无法真正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我打字的时候就像便秘一样。不仅我难受,旁边的人更难受。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在我回答问题之前,心里藏着无数双阴暗的眼睛。回答不好,人家“不帮忙”怎么办?回答完没人夸怎么办?我越想越烦,越静不下心来——去你妈的,我该怎么办!
不考虑组织结构和主题论点,你想到什么就在电脑上打什么,哪怕前言不搭后语,哪怕春雪夹杂下里巴人,哪怕包子脸配神仙姐姐,我就是不走寻常路!
有趣的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最差的作品也从未出现过。虽然达不到,但最后每次都让我满意,这也验证了一个心理学理论,我们想象的最坏的情况往往不会发生。
不要指望每次都能让别人开心,也不要指望自己每次都能完美出击。在练习沟通技巧的前期,重要的是忘记完美,时刻表达出来。
将对他人的关心转化为关爱的能力。
内向的人明明是交际之神!在五个交流层次中,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进入第四个交流层次:
1)一般对话。社交,肤浅。
2)陈述事实。
3)分享个人想法和判断。
4)分享情绪。
5)交流的高峰。
内向的人非常善于读懂微表情和肢体语言。聊天的时候,对方漫不经心地拽了拽自己的衣角,眼神不自觉地垂下来或者
对话中某个特定单词的不断出现,隐藏了潜意识的某些深层含义。
外向的人在说话时往往更有攻击性,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些微小的信号;如果内向的人能够解读这些信息,无疑会更容易切入说话人的通道,与之产生* * *声。
前两天面试的时候,最后一个老板是美国人,在耶鲁亚洲研究学习。我们聊天的时候,我说我写过中文小说,还拿过奖。后来在谈到用Excel做数据分析时,他用了一个比喻。他说,所有这些数据都在向你讲述一个故事。
后来越想越喜欢这个比喻。也许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也许他用这样的比喻是因为他知道我有写小说的背景。但毫无疑问,这样的比喻让我更容易* * *,甚至从繁琐的数据分析工作中看到了一些浪漫的特质。
这就是语言和交流的魅力。
练习,练习,再练习!
我不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我沉默。我经常躺在家里的地板上,仰望天花板消磨时间,但我却无比快乐。
但是为了练习英语表达,我在高三的时候加入了演讲会。我早年在一个剧社做过演员和导演,喜欢听托尼·罗宾斯等著名艺术家的励志演讲。虽然我有过一次公开演讲的童年创伤(后来自己痊愈了),但我一上台就一直是最好的演讲者,在学校的八次比赛中七次获得“最佳演讲者”的荣誉(唯一一次输给了上届主席,这家伙现在开了一家专门教公开演讲的培训机构)。
有一次,因为协助一个主题论证,我编了一个故事讲给观众听。结果下面一个女生居然信以为真,哭了——事后我跟她解释的时候还挺尴尬的。
我只能用V for仇杀里的话来为自己辩护:艺术家用谎言来说真话,政客用谎言来掩盖真相。
作为一个非英语母语的人,我的发音不标准,语言也不准确,但没关系——在传播影响力的体系中,肢体语言占55%的效果,语音语调占38%的效果,而语言只占8%。
每次演讲前,我必须至少背诵20遍手稿。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停顿,甚至一个看似即兴的表演,我都排练了不下20遍。虽然这扼杀了很多对表演的兴趣,但保证了我即使在头脑一片空白,四肢紧张的情况下,也能继续讲出惯性。
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推动高潮的方式,每一个能影响* * * *声音的情感爆发点,我都要反复经历,在脑海中练习可视化,确定整个过程顺利后才敢定型。我个人认为好故事的三要素是:氛围、高潮和想象。
我举这个例子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
交流、演讲、沟通的能力是我们完全可以练习的!
为什么我们可以反复练习打球,画画,吉他,却不想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一些小的沟通习惯,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使用,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个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的朋友,前两天完成了对公司的360度回顾。令她惊讶的是,她发现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与别人眼中的形象相去甚远。超过一半的评论者认为她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但她并不这么认为。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冷静沉默内向的人。
一位匿名评论者写道:总觉得在她身边被人仰慕。
我问她,为什么别人会有这种感觉?
她想了一会儿说,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沟通者。但是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有人有什么成绩或者好消息要分享,我会下意识的说“太好了!””“太好了!“这种咒语。可能这就是他们觉得我开朗的原因吧。
我相信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技能。
内向从来不是缺点,是天赋。
它让我触碰到每个人心底柔软的角落,它让我聆听夜风流水的语言,它让我看到梦中升起的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意识到,为了保护自己的敏感,我需要以一种更强大的方式生活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