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庭农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专家这样说。

日前,由宁波三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聆听未来——2022-2023中国生猪产业发展新年致辞”网络直播大会圆满落幕。

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颜志春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生猪现代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张桂红教授,《吉姆》主编李丹先生。com-新猪学堂,宁波三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总监柴卫东博士等行业专家就“2022年养猪业关键词”、“2023年养猪业发展前景”、“中国猪场疫病净化有效措施”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和分享,专家的金句吸引了近两万人参与

Q1:回顾2022年,你见过的养猪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或者说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颜志春博士:我收集到的2022年最大的变化是,行业正在从外部快速扩张向内部降本增效转变,企业对内部成本管理更感兴趣。

很多都有好的做法,对整个行业有长远的影响。

比如,很多猪企更新了种猪群,不仅提高了种猪群的效率,而且对后续断奶仔猪的生长、疾病防控、成本管理都有深远的影响。

颜志春博士

张贵红教授:2222年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垂直养猪模式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的养猪业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建造了许多新的养猪场,包括建设养猪场。这两年是这些新养猪场开始投入运营的时间。

以楼楼养猪场为例。从目前大概的数据来看,已经建成的产能(包括未完全入组的)近1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规模。

目前,许多新建的建筑养猪场都是由颜志春博士设计的。有的猪场采用“28天一批”的饲养模式,依靠自身内部更新,一年可以生产13批猪,养殖效率非常高。

未来“28天一批”其实是养猪场达到最佳生产效率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张贵红教授

李丹老师:2022年最让我感动的是,行业选择了相信。

相信技术,相信建设养猪场是可能的,不仅可行,而且高效,其中融合了很多集成技术和人员协作。

另外,2022年猪价波动巨大,饲料原料涨幅前所未有,对养殖户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但我们会发现,业内人士都在积极应对,有人在积蓄力量,在封闭管控中积极自救;有人在亏损中转弓,坚定转型;有人在“价格内卷化困境”中勇敢探索新路,逆势成长。这些都是值得尊敬的。毕竟能跨越2022的企业是有竞争力的,这也代表了大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李丹老师。

柴伟东博士:我常年走在一线养猪场周围。2022年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线养猪场正在把一些操作技术化、流程化。

例如,在一个养猪场的运营中,每名普通授精的员工每小时可以繁殖16头母猪。如果要培养一名合格的饲养员,需要5000次以上的饲养经验。但是随着一些创新产品的出现,比如三生的自动输精管,使得一个合格的饲养员的训练次数从5000次减少到654300次,方便、稳定、高效。而且从传统方式准备一头猪需要6分钟左右,缩短到1-2分钟左右,减少了对人员和操作技术的依赖。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受到养猪场的追捧。

柴伟东博士

Q2:在生猪规模化、产业化的背景下,2023年生猪产业可能会发生哪些联动变化?

颜志春博士:近十年来,2006年的高致病性蓝耳病,2018的非洲猪瘟疫情,深刻而永久地改变了养猪户的生产方式和盈利模式。

以盈利能力的变化、设施/模式/规模的进步和重大疫情的出现为主要标志,中国现代养猪业在一波大浪潮中发展升级,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先进养猪业。

其实早在2015,我们就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个判断。当时有人说,未来5-10年,中国养猪业必然会出现3-5家有全国影响力的巨头,全封闭、自动控制、自动饲喂的新型养猪场将成为主流。现在,当时的判断得到了印证。

就2023年而言,行业的快速集中将更加典型。在快速集中的形势下,市场结构已经重构。全国龙头企业如何发挥价格、市场、技术的引领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Q3:养猪规模化的提升,产业化时代的到来,需要很多新技术、新模式来支撑。我们的行业需要哪些技术来支撑养猪产业化时代的到来?

闫志春博士:我认为最迫切的是种猪群的更新,而如何快速净化地方病传染病是大型养猪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批量生产技术的升级使得规模化养猪企业无需付出过多的投入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一些龙头企业从原来的单位生产到每周批量生产,再到现在的大批量生产,典型的28天批量生产,对解决我国猪健康的几个关键问题,如病毒性腹泻、蓝耳病、伪狂犬病的净化等有很大帮助。

28天批量可能成为下一代革命性的生产模式。

Q4:猪企、规模养殖场、家庭养殖场等各种规模的养猪场应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规模化趋势?

张贵红教授:对于大的养猪企业来说,除了更新养殖群体,清理疾病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招到有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大型养猪企业需要一个能够吸收和实施最新最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技术的人,这样才能提高养猪场的效益,减少损失。

家庭农场对人的要求也很高,但这里对人的要求更多体现在责任心上,要求工作扎实细致,这也能保证养猪场的效率。

李丹老师:大型养猪企业要制定一些标准化的流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尽量减少一线生产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变不可控为可控。

规模化猪场最重要的是控制现金流,提高生产绩效。

这就需要借助一些技术,比如批量生产来分担每批猪每月的风险。

2023年,家庭农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所有头部企业的扩张主要集中在种猪场和母猪场。

但他们的配套育肥设施严重不足。

这就需要家庭农场帮助做好育肥工作,也为家庭农场提供了与大猪企合作的机会。

对于家庭农场来说,和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是规避风险最好最稳定的方式。

闫志春博士:家庭农场独立经营的话,自己有母猪,自己有仔猪,自己育肥。

这样的家庭农场,其养殖效率、关键育肥技术、饲料加工成本等。,不能和规模化猪场相比,尤其是市场在成本线附近的时候。

所以家庭农场和大企业合作,比如参股,利润分成等。,让家庭农场具体负责育肥,可以走得更远。

Q5:未来养猪场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效率或竞争力?

张贵红教授:对于所有的养猪场来说,疾病防控一定是提升竞争力的一个关键。

尤其是一旦感染了非洲猪瘟这样的疾病,更是生死攸关。

如果感染了蓝耳病等疾病,即使无关生死,一次至少给普通养猪场造成几十万上百万的损失,养猪场的利益也会被疾病窃取。

闫志春博士:新的养猪场和猪群建立后会面临很多问题。

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大型设施设备建立后,如何才能运营好?在猪圈内环境的控制和运输效率上如何才能达到设计目标?这是很多养猪场面临的问题。

除了疾病,猪在后续繁殖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在猪群建立的时候解决。

养猪场投产后,母猪的规划和种群来源需要更长远的考虑。

这是对区域经理和现场总监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极大考验。

在这些细节层次上有很多工作要做。

李丹老师:对于核心人群的更替和优化非常重要。

如果是种猪场,可以制定一系列净化措施,比如控制疫情,提高种猪健康水平,以获得市场溢价权。

如果是自繁自养的养殖场,一定要考虑产能利用率和猪舍周转率,采用批次管理,将产能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这样才能规划好每个月出栏的猪数,保证每个月出栏的猪数,避免出现高价无猪卖,低价有猪卖的过多尴尬。

q6:2023年生猪市场将如何演变?或者哪些因素会影响市场的变化?

张贵红教授:猪价变化的规律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

首先要看能繁母猪的存栏情况。母猪太多,猪价肯定不会太好。

还有一个就是看消费端。从我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2022年的消费高峰还没有达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80%,生猪市场严重供过于求。

明年的市场不应该特别乐观,但也不应该特别悲观。最重要的是企业要控制好成本,才能应对低迷的市场。

颜志春博士:不确定性太多了。

从各种渠道的数据来看,母猪基本都是稳中有升,但涨幅不是特别大。

在消费市场方面,中国与正常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市场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

李丹:整体来看,2023年生猪行业黑天鹅事件会少一些。随着新冠肺炎政策的明确和放开,消费会逐渐升温,猪价波动会减少,不确定性会降低,外部环境会更加稳定,供求关系不会轻易被外部环境打破。

此外,张桂红教授、李丹先生、柴卫东博士还分别就“中国养猪场疾病净化新趋势及几种有效手段”、“2022年养猪业关键词分析”、“批量生产在疾病防控中的优势”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张贵红教授在《中国养猪场疫病净化新趋势及几项有效措施》的课堂分享中提到,养猪场疫病是窃取养猪场利益的最大杀手。在成本竞争的巨大压力下,疾病净化成为养猪场的必要选择,也是国家政策的目标导向,也与企业利益和社会需求息息相关。

对于种猪场和母猪场的养殖群体,非洲猪瘟、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流行性腹泻等疾病要“清洗”,减少疾病对猪场的影响。

张贵红教授强调,国家猪核心育种场要求对重大或重要疾病(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进行监测和净化,以保持种群高度健康。

2025年底前,所有省级以上非洲猪瘟或国家级生猪核心养殖场指定的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或示范场全部建成,未建成的取消资格。

此外,张桂红教授还为线上观众普及了各种垂直传播疾病净化的评价标准,并分享了养殖场疾病净化的策略。

李丹老师在《2022年生猪产业关键词分析》课件分享中指出,中国生猪养殖业已经进入规模化时代,在这个时代的特征下涌现出了很多新技术,这也对生猪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李丹老师分享了两个关键词:“极限降本”和“建养猪场”!

关键词一:极致降本。

李丹老师指出,猪价处于非瘟疫后的异常波动和不稳定状态,限缩是熨平猪周期的有效手段。

纵观牧源、温氏等大型猪企,都在想尽办法通过智能化、饲料配方优化来降低成本,这也是猪企竞争的根本。

关键词二:建养猪场。

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增生猪生产项目257个,总产能6543.8+0.3亿头。

其中,建设养猪场项目64个,涉及生猪产能2332万头,占比18%。建造猪舍是技术的快速集成,是中国从农业向工业飞跃的体现。

在“批量生产在疾病防控中的优势”的课件分享中,柴卫东博士分析了猪场的实际数据,得出结论:在蓝耳病防控中,批量生产降低了各个生产阶段蓝耳病的检出率,更有利于蓝耳病积极稳定状态的建立和维持。

对于流行性腹泻,批量生产可以通过优化生物安全和猪流管理,避免新病毒的传入,防止感染,也可以有效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

从实施批量生产前后的变化来看,猪群转为批量生产后8个月,PSY和断奶仔猪数明显增加,这将使母猪场更加稳定,缩短生猪上市时间。

总的来说,批量生产模式在疾病控制和稳定生产系统方面有很好的表现。

标签

规模的快速增加是最近两年和未来几年中国生猪养殖业将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在生猪规模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养猪业巨头正在成为寡头,行业布局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行业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推出,养猪业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面对这种变化,提质增效,千方百计增加竞争力,是养猪户必须面对的问题。

猪企、规模化养猪场、家庭农场如何在大浪淘沙中生存,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