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导语: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下是我整理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供参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不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1)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
(二)符合高校实际,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人才目标定位上,高校要把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规格,根据不同学科和类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规格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创造一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路径。现在很多学校片面追求高水平教育。盲目追求专科升本科,本科争取硕士博士。在追求高水平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过去有专业特色或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存在明显偏差,导致人才培养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以某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受校史、生源、地理条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地方高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具体需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本地区需要的各类实用型人才。
(三)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岗位匹配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精英培养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摆脱了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的社会职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一样,结果必然是学生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以人为本、岗位匹配的理念。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职业需求,培养不同的职业目标,不仅能使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能开发大学生的个体潜能和差异性,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岗位需求,更有利于岗位匹配和顺利就业。"
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体现。它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以“学科本位”的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深度和尖锐性。当时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量同类型同层次的人才,为社会输送了许多高级专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如果按照“学科知识”的理念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狭窄,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当前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人才需求和高校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构建均衡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现行本科课程体系的弊端有:一般以必修课为主。忽视选修课的合理比例分布;重理论轻实践;各专业划分过细,相关课程重叠,不整合;课程内容陈旧,滞后于科技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联系不紧密。因此,高校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毕业后的人才市场竞争力。
(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实行学分制由来已久,但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只能说学年学分制或半学分制高校的学分制改革收效甚微,受多种因素制约: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不到位: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的管理等。在高等教育跨大众化阶段,如何真正实现学分制,使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1.制定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
在标准学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业成绩后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适当放宽转系转专业限制。建立健全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复试复试制。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开展校际合作,提倡校际选课。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部分优秀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制。
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积极倡导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的指导和引导。防止学生在选课、选专业或方向上的盲目性,保证选课质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3.加强课程建设,完善选课制度。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关键是让学生有充足的课程选择。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尽可能多的优质课程,吸引学生。"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教育质量体现在教学质量上。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分必要。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为此,我们应该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科技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教学与启发、理论与实践、课内外创新教育的结合。在教育教学中,出发点应该是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网络教学和集中教学与分散讨论、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入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大学生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学会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最重要的竞争能力,参与实践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因此...学校要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从理念和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建设。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从属地位,确立实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开设独立的实践课程。并给予组织、管理、场地和经费。使实践体系与理论教学并行、协调、互补。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多种类型和形式的活动。比如教师教学大赛,工程技能大赛,各种创新大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实习基地。
在城市、乡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广泛建立了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对工作环境的了解,早日成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合适人才”。
4.加强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创业。学校应该定期为创业者举办商业计划竞赛和学术讲座。定期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与学生就创业之道进行交流和探讨,分析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参考。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创业体验。如成立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和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亭、学生辅导部等实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创业、成才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