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阅读数学新课标的体会(精选13篇)

当你心里有很多经验的时候,写一篇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积累经验。那你知道怎么写经历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对数学新课程标准(7篇精选文章)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数学新课标的理解1我学习了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知道新课程突出了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每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动。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下是我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来源于实际需要和数学的内在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为我们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比如在讲授“熟悉度评分”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四个苹果分成两部分,每部分两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1瓶;而1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个零件多少钱?按照习俗,叫做半。生活中,事物或物品往往不是整数。什么数比学生学过的数小代表一半?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一半呢?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学习一个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字怎么写怎么读?学生对学习分数有需求和渴望,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第二,设计话题情境,增强运用兴趣。

人的思考是从题目开始的。话题情境具有情感吸引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寻求话题的答案。教育家赞科夫说:“没有内心的好奇和爱好所学的东西,很容易从记忆中蒸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地设计话题情境,重视疑点,把问号放入学生头脑中,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和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积极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第三,收集使用实例,实现使用价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先呈现给学生。比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地图中用四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区域,飞机设计等,都与数学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量化的渠道收集数学运用的具体案例,互相交流。比如在讲授“百分数的含义和写法”时,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如商品标签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比如教“熟悉公里”的时候在图书馆或者网上找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有多少公里。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学运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运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运用的价值。

第四,创造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经历过的知识才会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因说:“学习的三要素是联系、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与意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给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比如,教完“百分比”之后,做一个小会计,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计算——按照银行的利率计算,熟悉并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在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然后将所学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意向,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再次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我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导学生公平选课,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能力和兴趣,重视数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科学观的构成。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2。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让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们的老师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异化了。很多学生经常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自我,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说自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了。教师要转变观念,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他们不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展示教育成果的工具,也不应该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求。

第二,体验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与数学的亲密,启发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也指出“鼓励学生做中学”。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理解编写教材的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习工具,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动脑,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三,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数学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要培养学生安静思考,安静读书的好习惯。数学课不要浮躁。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专心,专心,专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好数学。我们也希望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同意时点头,等别人说完再发表意见,学会评论别人发言的优劣。我们应该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我们不应该把完成作业当成一项任务。要让学生在做作业前准备好要用的文章,认真检查核对每一道题,把能做的题都做对。如果他们遇到不会做的问题,就要通过看书和咨询别人来努力克服困难。写完作业后,他们要及时整理好学习用品,以便完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和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因为要教学质量就纵容学生的恶习。事实上,如果课堂教学混乱,课堂一片狼藉,教师就很难掌控教学局面,全民教学也不会真正落实。提高教学质量也是空谈。所以,绝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迁就学生的坏习惯,而是要严格要求他们一切按规矩、按制度来。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一定会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改,我们必须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对数学新课标3的认识今天,我县进修学校组织全县小学数学教师对五六年级数学新教材进行视频培训。我按时参加了培训,认真听讲。在培训中,我不仅对教材有了全面的了解,也对编写新教材的意图和所倡导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浅谈几点体会如下:

1,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融合。

体现在简单方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中注重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和整合。平衡的教学原则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思想铺平了道路。同时,旧教材和新教材的知识要衔接好,不要漏掉什么,体现在位置和方向的教学上。六年级在补充内容上已经全衔接了。

2.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课程目标中,将“两基”扩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不仅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基本理念和基本活动体验),尤其是基本活动体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加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是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解决方法上更加注重多样性,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分析理解。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教学例题的分析模式,增加了阅读理解、分析回答的清晰步骤,使例题分析更加及时、清晰,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有方向性。

4.新教材注重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主要体现在六年级,增加了“数学广角——数形结合”单元。数形结合在15常用数学思想中排名第一,可以使教学问题变得简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入理解和探索数形结合的方法,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

作为数学教育中的教师,通过数形有机结合,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做到先形象后抽象,既能促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又能为学生初步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养成多方位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变静态思维方式为动态思维方式,即以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来考虑问题,把数和形分别看作运动事物在某一时刻的数值或它们在某一时刻的相对位置。用动态思维处理教材和研究问题,可以揭示知识前后的联系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为了今后更好地教好新教材,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同年组教师要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和教法,吃透教材,每节课都要做好准备。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现。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计算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数学新课标解读的理解4我们老师认真研究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听了专家的讲座,真的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的完善和健全,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理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来说说我的观点吧。

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教师在舞台上说说做做,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鼓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启发式和个性化教学,处理好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的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成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在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时间和空间的占用,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合作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更加自由。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用数学的意识从数学的角度积极地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仅仅是书本上板着脸的枯燥的数学题,而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

三、创设求差情境,感受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新教材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的过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不同想法,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比如在新教材中布置“9加几”的计算时,要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不同角度的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求异的思维。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地实践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就会精彩,我们的教育成果就会丰硕。

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不断更新观念,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的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注重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中的情绪和态度。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探索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让学生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享受学习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课堂教学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水平。为此,首先要了解我们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坚强、智力能力、平时成绩等情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教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从而丰富数学活动的体验,提高思维水平。

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

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要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侧重于对学生在一个阶段后的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的综合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就始终是科学的。

总之,新教材新思想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践行新课标理念,还数学本来面目。

对数学新课标的理解6通过对初中数学新课标的认真学习,我对新课标受益匪浅。初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对理解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学习和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第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良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学习,给他们机会,俯下身子看他们的学习,平等参与他们的研究。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单独尝试和探索,让学生表达自己,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深刻和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丰富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成功的引导者。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中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以及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教学的结果有时与备课时的预期相差很大,说明备课时准备教材、准备教法、准备学生的必要性。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目前的学习状态,明白教学过程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仅要照顾差生,还要考虑优秀生。可见,备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

第四,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也可以理解为新大纲理念中“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都配有所谓的应用题,很多都很陈旧,远离现实生活。结合实际改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意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强化应用数学意识主要是指在转变教与学观念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采摘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可以主动探索,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主动动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第五,初中数学课程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确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7.今天,我听了史宁中教授对2022年新课标的解读。讲座中,教授重点讲述了2022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和要点,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表述,课标内容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对2022新课标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也意识到新课标的内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学习和理解。石教授从一开始就强调,在新课标中“三会”将集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发展性解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新课程标准。史教授还重点介绍了新课程标准的变化。整体领域没变,内容有所调整,形式以抽象结构为主,概念强调核心素养,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理解。在讲座中,史宁中教授指出,义务教育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是必要的,这也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并倡导将跨学科内容和历史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在本质上作用于学生,从而达到“有人有目的”,学生在获得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够转化为自己的素养,这就是学科素养。我们判断素养是否达标的依据还是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水平。2022年新课标中,发展了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从整体上刻画学生学业成绩的具体表现特征。其目的是指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也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个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和模型。数学研究的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数学的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视觉的核心是数学抽象,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核心是逻辑推理,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核心是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因此,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的培养过程,这可能不是一堂教育课所能实现的,但数学核心素养应被视为教师数学教育的“灵魂”,它将为学生提供一种正视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二,在学科整合中凸显数学的本质

实现学科融合的理念和趋势,数学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为所有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定基础。有些孩子排斥数学,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里。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或有效落实的并不多。如何基于新课标设计出既突出数学本质又融合学科的主题学习课程,将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科目进行整合。初三下册数学年、月、日单位的教学时,我巧妙地结合了语文,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数学和语文虽然是独立的学科,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巧妙结合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我教年、月、日的时候,用朗朗上口的童谣帮助学生记忆:“135780蜡,31天从来不坏,469冬是30正,平年2月28,闰年2月。”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记得牢。同时,及时向学生介绍了计时法、十二支计时法、日冕等古代计时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讲授《理解图形(二)》例3时,我在上节课学生对拼图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放弃了课本原有的内容,重新设计了这节课:先在课件上展示拼图拼成的动物或物体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后会很感兴趣:“这像一条金鱼!”“那看起来像一架飞机!”那个图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艺术鉴赏课上,让数学课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然后在学生欣赏后,启发他们用手中的拼图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学生就会跃跃欲试。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学设计既渗透了美的教育,又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科的融合让数学课堂也散发出巨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