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有明笔下人物的生活

一天,罗氏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给王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王志忠还活着!原来他在南逃途中加入工农红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现在是中央警卫部队的一名排长。送信人受军队派遣找到王志忠的妻子罗达尼,请她陪他去西柏坡中央车站与丈夫团聚。听了这话,达达尼昂悲喜交加,眼里流出了泪水...于是她收拾行装,立即跟随人们前往西柏坡,与久违的亲人相见。

重逢后,罗达尼为了报答党的恩情,在部队里竭尽全力地捏骨疗伤。在一次行军中,她在医治一名士兵时摔倒,导致她和丈夫王志忠唯一的孩子流产。然而她无怨无悔,丈夫也毫无怨言。她无私无畏的忘我精神和高超的医术受到了部队首长和战士们的称赞。

1948北京解放前夕,罗有明同志的丈夫、长征中担任红军第一师连长的老红军王志忠同志,因头部和背部受伤住院。部队领导带着罗有明到了部队,罗有明到了北京双桥252医院二分院给丈夫喂奶,同时自告奋勇当骨科医生。从65438到0957,她已经是一个吃国家“皇粮”的人民医生,有固定的医疗场所——北京双桥三间房诊所。这期间,她的医术已经炉火纯青。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三间房诊所改为“双桥公社三间房综合卫生院”,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病人不计其数。小医院周围挤满了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有几次,罗有明上班挤不进诊所,只好从后面翻墙。她平均每天会接到200多个咨询。她说:“我不吃饭,不睡觉,病人一刻也不能耽搁。”所以无论白天黑夜,无论上班下班,到处都是病人在追她。

1974年春天,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罗有明举办全国骨病学习班。听说罗有明来回坐公交车,总理说:“这样的专家是祖国的宝贵财富。他怎么会没有车呢?”他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处理此事。当一辆崭新的汽车开到罗有明面前时,她说:“我不想用这辆车,也没有地方放它。会议是为了什么?有车来接我就行了。”于是,这辆车被送到了卫生部。

1983年,李先念总裁突然腰椎扭伤,躺着就无法行走,甚至翻身。请了几个专家给他治疗,但无效。李先念同志是第一次访问国家主席,错过访问会造成国际影响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损失。当罗走进中南海时,等领导人都来迎接她老人家。罗老按完手指接骨不到两分钟就恢复了。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罗有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关心老百姓看病是否方便。李先念同志当时激动地说:“我看可以拨款几十万元,建一个像样的罗有明医院,你可以为人民多做点贡献。不用担心医院管理人才。小平同志懂经济,他做你的会计最合适。”

1984,上海车厂想送她一辆全新的上海车,她婉言谢绝了。

1985,卫生部想给她一辆尼桑车,这次她接受了:“就当救护车吧,接送病人方便。”20世纪60年代中期,卫生部遵照周总理“一定要学的医术”的指示,抽调全国骨伤科的医疗骨干,学习罗老太太治疗骨伤的经验。罗有明还打破罗氏正骨技艺不得向国外传播的家规,先后举办了33期进修班和急训班。朝鲜、德国、日本等国的医生也来拜师学艺,仅中国就有4000多名弟子。

1985年7月,卫生部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拨专款成立了“骨科医院”,并任命为院长。

到现在医院挂号费还是五毛钱,全北京最低。不远千里来罗氏医院看病的人经常找上门来,大部分都是疑难杂症,有的病人根本负担不起医药费。但罗夫人坚守本本,善待他们,淳朴的性格深深感染了弟子们。所以,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成了很多弟子的修行原则。

65438-0985年,卫生部拨款成立“骨科医院”,罗奶奶任院长。虽然职位变了,但医生的职责没有变。她仍然像往常一样对待病人。她用神奇的双手和高超的医术治愈了无数骨伤患者。罗奶奶没有假期,每年大年初一只请一天假去见亲戚朋友。有人计算,按照日均10人次计算,90年后有几百万人。还有人说,老年人完全有资格申报历史最长、医生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罗奶奶看病不要钱,不收红包和礼物。这家医院的挂号费还是五毛钱,可以说是北京最低的了。

有一年,东南亚某国一位截瘫的副外长来看罗奶奶,老人技术很好,真的让外长挺了过来。

奶奶罗灿可以说是一个比雷锋还早的“活雷锋”。她把病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有病人随叫随到;困难患者不仅减少医疗费用,还负责饮食;重病患者走不动时,她不顾年龄造成的体力消耗,亲自出诊;当有人找医生时,无论你在哪里,都要以最快的速度看到病人,并对他进行治疗。我曾经跟着老太太出诊。在病人家里,老人把病人的骨头弄直,找来一张旧床单,撕成一条条的。过了一会儿,病人的腿固定好了。看那一系列动作的敏捷,真不像是一个已经过了壮年的老人。老友明是罗氏正骨法第五代传人,老人的子侄第六代传人,如罗、罗金冠等,现在都已年近八旬。如今,在“罗有明诊所”行医的第七代人主要是后裔。罗、罗金冠等。都说老太太会欣慰家里的医术会被别人效仿。

罗金冠说,当时医院里有30多个罗氏正骨法的传人,大部分都是罗氏的后人。罗金冠说,“罗氏正骨法”作为家传医术,对后人有独特的训练方法。家族后代想学“罗氏正骨法”,必须先学“医德”。“第一,老人自己讲,不是讲医术,也不是讲医学,而是讲医生治病救人的道理。”年近八旬的罗有明的侄子罗金冠医生回忆说,他跟老人学医时,给老人上的第一课是“医德”。今天,他用这种方式教他的学生。

当时“罗氏正骨法”已经传到了第八代。"第八代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对此,罗锦官和罗都表示“后继有人”。“其实我们并不保守,我们也想发扬光大。”罗金冠说,罗家的后人还是喜欢学医的,他希望能招到更多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