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红是肥料田间试验的先锋
早在1933,在南京中农所工作时,戴红就开始进行肥料的田间和盆栽试验。1935发表《小麦三要素实验》一文,得出南京孝陵卫地区土壤施氮肥效果极显著,而施磷、钾、石灰肥效果不明显。对不同种类氮肥的肥效及其适宜用量进行了试验,并对8种有机肥的肥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硫酸铵、石灰氮等氮肥肥效相差不大,硝酸钠肥效明显较差,并确定了当时硫酸铵在水稻、小麦、棉花作物上的最适施用量。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与广西农业试验田和一些地区农场合作,进行了长达7年的肥料田间试验。试验处理中有绿肥、堆肥、粪肥等农家肥,氮磷钾肥,石灰等。戴红承担了从肥料试验设计、数据记录、试验结果的整理和统计分析、撰写试验报告的全过程技术指导。这项实验工作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还为广西培养了一批从事肥料田间试验的基层农业技术干部,积极推广绿肥、堆肥等农家肥的积、种、制、施技术,为促进广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增产做出了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氨水产量大增,但农民不习惯使用,由于保管和使用不当,水稻秧苗经常被烧坏,氮素挥发损失。戴红与上海化工研究院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氨水保氮合理施用技术试验,并及时向农民宣传,提高了氨水的使用效果,使农用氨水成为上海郊区主要氮肥品种之一。
1963年,他根据全国化肥联网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上海化肥相关科研、生产、供销、教育、土壤肥料学会、市县农业局等单位组成上海化肥试验协作组,开展以测定磷肥肥效为主的化肥田间试验。用三年时间初步摸清了上海郊区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施用磷肥的肥效、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磷肥的施用打开了新局面。
在肥料田间试验中,他始终强调试验必须与示范推广紧密结合,重视基层农业推广站和供销社的作用。他认为,土肥科研工作必须深入到农民中去,为农业生产服务,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惠及国计民生。他主持的肥料实验都遵循了这个目的。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上海郊区布置的100多个肥料试验点,几乎都设在社会组织和队伍里。他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力求迅速服务于当时当地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