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兽医寄生虫学
2.实验寄生虫学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实验寄生虫学逐渐兴起。初期以人工感染等实验方法来阐明寄生虫的生活史,作为防治的依据,其代表性研究是蒋对猪肾脏病的实验研究。后来有了人工培养,甚至生理生化研究。实验寄生虫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许多技术和学科都渗透其中,如切片技术、电镜技术、生化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态学、药学、组织学、病理学等。“文革”结束后,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北京农业大学孔主持的一系列培训班推动了这一阶段的发展。
3.免疫寄生虫学和生化-分子寄生虫学:免疫寄生虫学和分子寄生虫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而诞生的。寄生虫的免疫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绝大多数寄生虫在人工条件下不能脱离宿主培养;
第二,寄生虫的发展往往有明显的阶段性;
第三,除了原虫,其他寄生虫都是多细胞动物,结构复杂。这些都给提取和纯化能够激发动物免疫反应的抗原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免疫寄生虫学的发展步履蹒跚。
寄生虫的人工培养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原虫、寄生在消化道的贾第鞭毛虫和寄生在生殖道的毛滴虫的人工培养是相当成功的。一些种类的球虫已经在鸡胚和/或细胞系中进行了传代培养。梨形虫、锥虫等血液原虫的人工培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培养基中增殖世代和数量明显增加。寄生在牛淋巴细胞中的环形泰勒虫裂殖子已在人工培养基中保存了10多年。人工培养虫子比较困难。线虫的人工培养开展的比较早,最初的目标是尽可能的保存它们的活力,延长它们的寿命。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逐渐转向人工条件来代替他们的整个生活史。在这次尝试中,人们选择了没有中间宿主的广州管圆线虫作为研究对象。经过30多年的研究,已有10多种寄生在反刍动物和猪身上的广州管圆线虫在人工培养体系中完成了它们的全生命周期,有些种类不仅能发育到性成熟,还能产卵。对于有中间宿主的线虫以及所有的吸虫和绦虫,人们只能模拟其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在最终宿主中或在中间宿主中)来创造培养条件,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对于昆虫和螨虫,一般用它们的组织细胞(如唾液腺细胞)进行培养。
疫苗的制备一般是选择蠕虫的某个发育阶段——通常是侵入宿主的阶段,如嗜血杆菌和球虫的子孢子、日本血吸虫的尾蚴和网尾线虫的三期幼虫等。,从而对其进行弱处理,用减毒蠕虫(抗原)感染宿主,诱导免疫。弱化方法是物理的,比如X射线或γ射线照射昆虫使其变弱,这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化学的,有些是接种了“烈性病毒”后用化学药物控制的。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在接种布氏锥虫后通过注射Benyr来控制牛。后来病毒攻击证明接种疫苗的牛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生物性的,如某些种类的球虫通过鸡胚传代和培育早熟弱毒昆虫株而被削弱,牛巴贝斯虫通过在脾切除犊牛中的持续传播而被削弱。
也有许多用亚细胞成分或无细胞可溶性抗原制造疫苗的尝试。现代还有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主要在锥虫、球虫和血吸虫。
由于寄生虫生活史的复杂性及其引起的抗原变异,给寄生虫免疫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疫苗制作技术还处于胚胎状态,完全定型的商业化疫苗还不多见。就疫苗的效果而言,其作用通常是不完全的,是一种非清除性免疫。
免疫荧光、免疫酶和单克隆抗体等免疫诊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计数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也已应用于某些原生动物的病原诊断和分类鉴定。
寄生虫生理生化的研究成果使抗寄生虫药物的研发摆脱了过去“碰运气”的筛选方式,科学家可以从如何阻断寄生虫的营养代谢或神经传导机制出发,有目的地选择或合成一种药物,大大加快了新药的研发速度。1.科学研究: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寄生虫学家对寄生虫的分类和区系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一种“摸清家底”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家畜流行病志中占有重要的一章。据粗略统计,在吸虫纲多代吸虫表中发现吸虫209种,隶属于20科58属。轮虫目6科34属80种,绦虫纲叶嘉目1科2属3种;线状线虫,7目,21科,93属,285种;棘头目2目3科3属4种;原生动物鞭毛虫10科14属15种,梨形虫2科2属15种,纤毛虫1目1科1种;节肢动物门,蜱螨亚纲,蜱螨目,8科,18属,81种,昆虫纲,4目,17科,39属,115种,五角星目,1科,1属,1种。各种寄生虫共有909种。其中,近100种为中国发现的新种。
20世纪20年代,熊大世对马结肠和牛羊瘤胃纤毛虫的研究处于当时世界同类研究的前沿,熊大世教授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20世纪60年代,孔等人对我国马科动物蛔虫的地理分布和广义蓼属分类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Lichtenfels在他的著作《蠕虫-mesticEquids》中认为这项研究是继荷兰的Ihle、前苏联的Erschow和美国的MeIntosh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广州管圆线虫人工培养的研究。
在旋毛虫病的研究中,东北农业大学与医学系合作,从基因层面建立了虫种;兰州兽医研究所在疫苗和免疫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原解放军兽医大学对马、羊脑脊髓炎做了详细的研究工作。
在吸虫学研究方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徐茂泰和他的同事们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疫苗研制和综合防治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果。疫苗研究也位居国际同类研究之列。唐崇缇和唐对反刍动物双翅目和侧柏类的研究是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
在绦虫研究方面,林玉光对反刍动物和食齿绦虫的研究,新疆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宁夏兽医研究所等都是对包虫病及其综合防治研究的有益贡献。李贵阐述了1时期朝鲜伪头蝠的生活史。在囊虫病的研究中,兰州兽医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解放军第二医科大学在流行病学、药物控制和免疫预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核酸疫苗的研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长春农牧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上海家畜寄生虫学研究所等都从地理株、免疫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将我国的锥虫病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林坤华首先在中国开展鸡球虫病及其防治的研究。后来,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上海家畜寄生虫学研究所在鸡球虫、鸭球虫、兔球虫、隐孢子虫和肉孢子虫的种类鉴定、超微结构、免疫和耐药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DNA探针、PCR、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许多方面的应用,使这类研究进入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在实用免疫技术方面,目前广泛使用的鸡球虫疫苗有野毒疫苗、弱毒疫苗(早期繁殖弱毒、物理化学弱毒)和晚熟疫苗。
兰州兽医研究所、长春农牧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新疆兽医研究所在梨形虫病(巴贝斯虫和泰勒原虫)的病原、生活史、地理分布、免疫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环形泰勒虫疫苗是我国第一个接近工业化生产的寄生虫疫苗,在该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材和专著:熊大世、孔主编的《家畜寄生虫学与侵袭性疾病》(统编教材,农业出版社),孔主编的《家畜寄生虫学》及其修订版在兽医寄生虫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志旗主编的地方教材《家畜寄生虫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作为研究生教材,有孔、索勋主编的《寄生虫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重要专业著作有:《人类和动物线虫人类学》,唐、唐崇体,1987,科学出版社;家畜寄生虫与防治,赵会元主编,1996,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人与动物寄生虫学* * *赵会元主编,1998,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动物寄生虫学,徐继南、甘运兴,1965,人民教育出版社;禽寄生虫学,陈淑玉、王普勤主编,1994,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动物寄生线虫学徐继南,1975,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寄生线虫研究组,1979,科学出版社;索勋、李国庆主编《鸡球虫病》,1998,中国农业出版社;《球虫学——家畜、家禽和人体的球虫病和球虫病》左阳先,1991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3.学会:1995年,孔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寄生虫学分会(通称中国兽医寄生虫学学会),该学会于当年在广西桂林成立,是我国兽医寄生虫学的1学术团体。
同年,在中国第1代著名寄生虫学家钟会元、唐、毛、、王正毅等的策划下,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学会(简称中国寄生虫学会)成立。纵观我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防治的发展历史,可以认为我们已经拥有一支能够控制寄生虫病传播和保障畜牧业发展的队伍,以及一支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在分类区系和实验寄生虫学方面,基本相当于国际水平,但由于起步晚、队伍小、经费少,在数量上赶不上西方。在分子寄生虫学领域,中国紧跟前沿,努力追赶。但由于设备落后,资金不足,项目连续性差,难以达到同期估算水平。
应当看到,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措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防治法律法规,现有法律法规未得到有效实施。此外,我国寄生虫学研究资金投入逐渐薄弱,传统研究被忽视,前沿研究缺乏后劲,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令人担忧。1.新的诊断技术:传统的寄生虫病诊断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极不相称。大力发展快速、规范、特异、敏感的诊断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比如Schnieder等人(1999)只用1个卵或1个幼虫就能区分奥斯特、柏木、钩端螺旋体和口蘑。ZhangLHetal(1998)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标记确定了中国细粒棘球绦虫骆驼株G6基因型的存在。总的来说,要探索免疫、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等领域。
2.寄生虫病的生物防治:基于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的因素,寄生虫病的生物防治可能是一个永恒的发展方向。用鸡球虫活疫苗成功控制种鸡和肉鸡的球虫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还有肺球虫疫苗和梨形虫疫苗的成功应用。未来有活虫、弱病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如蜱和包虫病的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防治的另一大领域是开展寄生虫天敌的广泛研究,如以线虫为食的真菌、以昆虫和蜱为食的线虫(现已证明几种线虫将成为蜱的有前途的天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一直在进行寄生虫原生动物的研究,如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未来可能会发现致命的细菌和寄生虫。
3.新寄生虫病或旧病新流行:目前已发现新孢子虫病是奶牛流产的重要原因,机会性或条件性寄生虫病呈上升趋势,如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易患恰加斯病、利什曼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和微孢子虫病。血吸虫病等旧病新流行的例子。
4.寄生虫基因组计划: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的开展,植物基因组研究计划也正在实施。很多寄生虫学家也在开展寄生虫基因组的研究,比如分析恶性疟原虫的基因组序列有助于药物和疫苗的研发;通过对秀丽隐杆线虫基因组的研究,发现角蛋白单个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角蛋白的缺陷,引起蠕虫的形态变化。寄生虫基因组的研究将在未来流行病学的菌株鉴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解释寄生虫的多态性。
5.受体理论:受体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 * *学问。比如,人们发现人的味觉与鼻子上的感受器有关,每个感受器分子可能会特异性地识别一种或几种气味;流感病毒的受体在鸟类和人类中是不同的,等等。现在寄生虫工作者也在做寄生虫受体的研究,发现一些原虫感染哺乳动物细胞,与GPI受体有关。
6.海洋寄生虫学:有远见的科学家担心未来人类食物匮乏,提出了“海洋牧场”的设想,于是海洋寄生虫学诞生了。寄生虫学家发现,海洋寄生虫给牡蛎和鱼类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发现海洋寄生虫在海洋生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21世纪是免疫寄生虫学和生化-分子寄生虫学的升华阶段,其他学科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在这个阶段的渗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威尔穆特把英国分子生物学家J.B.Gurdon证明的经典爪蟾实验应用于绵羊克隆领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