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的疑问

郑和下西洋是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显然,明政府从当时的国家利益(包括皇帝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概括起来,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成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开展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竞争。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爪哇和暹罗对外扩张,压迫一些周边国家,威胁马拉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桑布奇,甚至杀害明朝的使节,拦截向中国进贡的使团。另一个是东南亚南亚海盗猖獗猖獗,海上交通线没有保障。这些不稳定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南疆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成祖采取了“守中国于家,平等对待外国人,* * *的“安享太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方式调解和缓和各国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以此将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周边地区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为了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地区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提升了明朝的声誉。所以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军事实力很强,但是是用于和平目的,而不是用于侵略扩张。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和平是很难实现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航海家中国,沉稳温顺,不记旧账,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生存,虽有恩人;他们武装到了牙齿,但他们从不征服外国人或建造堡垒。

2、威慑敌人,牵制蒙古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对明朝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域的海贼、北部的蒙古元朝残余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日本海贼最早出现在元末,日本发生了内战。一些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抢劫中国沿海,这在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定,所以他们集中精力搞和平,在国防上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在沿海各省设立禁卫。

朱迪时期,海陆对明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改变被动防御策略,主动离机,在陆路方向迁都,亲自攻克漠北;郑和的水师设置在海上方向,以威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从海上实施战略包围,从战略上牵制西北方向,从而缓解明朝北方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也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采取这么大的战略行动,是多方面考虑的。郑和船队下西洋期间,开展了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形式,具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通过这种形式,赢得了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国地位的认可,这就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来华朝贡,得到明朝庇护,重赏。据统计,永乐执政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各国使节来华* * * 318次,平均每年15次,史无前例。文莱、马拉加、苏禄、古马拉7位国王亲自率团,最多18个国家同时向中国进贡,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死于中国。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双方官方的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的船队不仅载有赏赐的礼物,还有来自中国的货物,如铜币、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在明代可以用铜钱买卖,多以物易物。影响最大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古里,中国的舰队到达了。当地代理负责交易,货物被带到交易地点。双方在官员的主持下面对面谈判价格。一旦达成协议,他们就决不会食言。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被称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特别是以后,贸易规模扩大,遵循了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的原则,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推动的。它是由商人或民众自发发起的。郑和下西洋消灭了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道,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一些学者考证,郑和的任务并没有禁止官兵带一些中国货沿途交换。东南亚人非常喜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工具。郑和船队一到,就争相在码头划船或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在当地市场摆摊。当时中国主要出口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铜币,中国用它们换取珠宝、香料、药材和珍稀动物。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辣椒100斤,本地价值1两,回国销售。

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包括政治贸易和经济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开展了海外贸易,而且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落后,渴望中华文明。朱迪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着“教化海外、引导礼仪、改变习惯”的使命。郑和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海外。谱写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礼仪与儒学、历法与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疗技术、航海与造船技术等。

关于郑和的故事在海外还有很多流传。马来西亚有武吉中国和李航宝井,印尼有三宝垄和三宝垄寺,留下了郑和的遗迹,表达了当地人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先驱的敬意。

4.发展海洋产业,铺设亚非航线。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兴衰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在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开通了亚非洲际航线,为西方人在亚非航行铺平了道路。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告诉我们,几十年前中国人已经来过几次了。在阿拉伯航海家的帮助下,他们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成功抵达印度。

第二,我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做了一些海洋学调查,收集和掌握了很多海洋学资料。郑和的航海图是通过大量的海洋调查绘制的。这次海洋调查比英国挑战者号1872-1876年的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调查记录。

第三,对航行区域进行了战略性布局。郑和根据自己的使命和海洋知识,在广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曼拉加、酒钢、古力和胡路莫斯作为海洋开发的重点地区,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的范围。

郑和下西洋对海洋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郑和的成就辉煌,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投身海洋28年。他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候,已经60岁了。他毅然率领船队走出去,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和航海。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在印度古里去世,享年62岁,永远埋葬在他开辟的和平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英雄中,郑和不仅以领先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更是优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想,人们关注和研究他最重要的方面,大概就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一种向世界敞开大门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爱岗敬业报国的精神是永恒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管理海洋、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发扬,促进人类文明。

[编辑此段]郑和七下西洋简介

1405、11年7月(明朝永乐三年),明太祖成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由240多艘海船和274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出航,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和东非的友谊。每次从苏州刘家岗出发,直到1433(明宣德8年),一次航行7次。最后一次,八年四月玄德回古里,病死于船上。

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七月11)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 10二月)回国。第一次下西洋的数据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1407,10,13)九月十三日,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送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1409)夏天回国。第二次下西洋的数据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1409,10)九月,我们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姚、费信、马欢等人随我们去了,到达了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参观了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七月六日)。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65438+2003年十月)出发,由翻译马欢陪同,于永乐十三年(1465438+2005年八月)七月初八在东非马林迪首次出航。同年6月165438+10月,马林特大使来华献上“麒麟”(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的数据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65438+2007年六月),蒲守庚后裔蒲日和陪同,经泉州,到达占城、爪哇岛,最远到达东非的木古都舒、布拉瓦、马林等国,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65438+2009年八月八日)。

郑和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三月三日)出发前往邦哥刺(孟加拉),史书记载“镇东中段,官船遇大风,倾覆溺死,船上大叫,叩神求救,话未说完...风平浪静”,又回到中路,永乐二十年八月。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驾崩,仁宗朱高炽登基。由于经济空虚,他下令停止向西航行。

郑和七下西洋。

宝船于宣德五年(1431)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起航。回来后,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因积劳成疾,死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回玄德。第七次下西洋的数据有27550人。

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建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庞大的船队,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编制。在当时,它是世界上强大的海上机动编队。许多外国学者称郑和的舰队为特遣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总司令。国际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综合分析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后,得出的结论是:“明朝的海军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亚洲国家,甚至比同时期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强,以至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无法和明朝的海军一起抗衡。”郑和下西洋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所承担的任务,以军事组织形式形成的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与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起来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代表明朝皇帝到处拜访当地的国王或酋长,并与他们交换礼物,以显示他们在贸易和友谊方面的诚意。郑和还与各国商人交换货物,平等交易,买回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当地特产。

郑和的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和《郑和传》记载,郑和的宝船共有63艘,其中最大的一艘长44英尺,宽18英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长151.18米,宽61.6米。这艘船有四层。船上九根桅杆可挂12帆,锚重几千公斤。起航需要200人,一艘船可以装上千人。

“明史?”《军事志》也记载:“宝船高如楼,底尖阔,可容千人。"

郑和船队有五型船。第一种叫“宝船”。最大的宝藏长44英尺,宽18英尺,载重800吨。这种船可以容纳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其姿态雄伟,无与伦比。它的铁舵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搬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英尺长,十五英尺宽。第三种叫“粮船”。它有二十八英尺长,十二英尺宽。第四种叫做“坐船”,长24英尺,宽9英尺。第五种叫“战舰”,长十八尺,宽六尺。可见,郑和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生活。分工细化,类型更多。可以说,郑和船队是一个以宝船为主体,以船为辅助的大型船队。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石碑记载的“二千材海船”并非“宝船”,而是更小的“战船”。

南京郑和造船厂考古发掘出一只长约15米的舵,与《明史》中描述的宝船大小一致。南京郑和造船厂的码头宽20英尺。Ibn?在IBN·白图泰(1304-1377)的游记中,就已经记载了中国有一面巨大的12帆,可以承载数千人。白土台的记载,可以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怀疑者认为木材的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长时间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遗骨的记载,郑和的第一艘宝船是“两千料”。根据他们的推断,它大约有十五到二十英尺长,六到八英尺宽。运载能力约为5000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复制出真正能航行的44英尺长的“宝船”。目前被仿制的宝船大多采取怀疑的观点。即使在质疑声中,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领先的巨轮。

郑和下西洋与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水文针(24/48方位罗盘导航)结合越洋拔星(天文导航)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晚上通过观察星星和水罗盘来保持航向。由于合理地解决了淡水储存、船舶稳性、抗沉性等问题,郑和船队得以在“洪涛遇天,浪如高山”的险恶条件下“保持云帆之高,星辰日夜驰骋”,少有事故发生。白天悬挂各种颜色的旗帜,按照约定的方式挥舞,形成相应的旗语。晚上,灯笼被用来反映航行情况。如遇能见度不良的雾、雨,也用锣、喇叭、喇叭进行通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天文导航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来确定船的位置和航行位置。郑和船队将天文导航定位与航海罗盘的应用相结合,提高了确定船舶位置和航向的精度,被称为“拉星术”。通过使用“拉星板”的方法来观察和定位并确定天空的高度,来判断船的位置、方向和航向。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2.郑和下西洋地理导航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基础,利用航海罗经、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根据航海图和针路簿的记录,确定船舶的航行路线。在航行过程中确定航行路线称为针路和罗盘误差。不超过2.5度。3.郑和航海图之所以代代相传,得益于明末作家毛在《吴备之》一书中的收录。原图入书时,改为书式,从右至左20页,40张* * *,最后附两张“漂洋过海引星”图。最远的东非海岸有65,438+06。城市、岛屿、航标、海滩、暗礁、山脉和航线都有标记。南沙群岛(万盛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始兴石塘)都有明确标示。194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以郑和等人的名字命名南海岛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地图集。与同时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的航海图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其数学精度较低,但实用性优于波特兰图。英国的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准确性,米尔斯和布拉格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两人都熟悉马来半岛的整个海岸线,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准确性给予了高度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的光辉,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到过30多个国家,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瓦克斯、古里、暹罗、阿丹、田放、佐法尔、休谟、穆古都舒,远至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可能还有澳洲。这些记录都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巅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了80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行距离、持续时间以及相关领域都领先于西方。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上,有很多海以外的解读。“在郑和时代,中国真正承担起了文明国家的责任:强而不霸,向友好国家播撒善意,宣传奖励,慷慨大度。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周子特殊地区志》记载,郑和下西洋档案原保存于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下令兵部查三宝的旧档案,但兵部尚书仲翔派来的官员三天找不到,车夫刘大侠已经提前藏好了。仲翔问官员,图书馆里的文件怎么会丢失呢?当时在场的刘大侠说:“三保西海,花费几十万,军民死亡数千。得到宝物有什么好处?“虽然旧档案还在,但应该销毁。怎么还问?”。郑和下西洋应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圣旨、郑和船队编制、清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量郑和档案是否被刘大侠销毁,至今仍是个谜。大量郑和档案的消失,给郑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限制。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司令加文?门泽斯提出,远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郑和船队曾环球航行,发现了美洲和大洋洲。2006年6月65438+10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步展出了一幅绘制于1763,标注为永乐16 (1418)的中国航海图。中国的导航地图有详细的导航区域和美洲、欧洲、非洲的轮廓。此外,该图还配有对美国土著人(黑红皮肤,头和腰部有羽毛)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皮肤黝黑,全身赤裸,腰部有骨制品)的描绘。唯一的缺点是航海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录。据该地图的收藏者中国律师刘刚介绍,他于2001年以500美元的价格从一位上海商人手中购得该地图,并因阅读了上述《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而了解到该航海图的历史重要性和意义。郑和下西洋前后28年,出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每到一处,都向各国国王赠送礼物,以示友好。船队带来了丝绸、瓷器、铜铁、金银等手工艺品,换取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他们所看到的情况。在返航途中,各国使节随船而来,向明朝皇帝赠送珍宝和特产,并与中国商人进行交换。友好交流扩大了贸易,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南阳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直在纪念这位和平与友谊的使者。在一些城市,纪念郑和的寺庙和景点仍然存在。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丰功伟绩。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和瓦格达·伽马的航海时间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出航,约100人,三四艘船,最大吨位只有120吨。郑和在航程、规模和组织上都超过了这些欧洲航海家。

【编辑此段】郑和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代《郑和传》记载,郑和被派往* * * *的城市和国家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九岗、暹罗、古里、马拉加、博尼、苏门答腊、阿鲁、克直、大葛兰、小葛兰、西佐里、苏禄、格利、阿丹。

【编辑此段】郑和下西洋涉及的中外地名解读

1,西部地区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上的西域,是指狭义上可以跨越到西方的地主,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甚至东欧、非洲东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是指狭义上的西域,如果对应下面的“以北”,似乎是“西域领土”的解;“西域的赫鲁晓夫王国”中的“西域”是指广义的西域。在今天的印度洋。

2.占领城市乡村

又名战坡,是一个古老的国名,在今天越南的中南部。中国的历史记载曾称其为林逸和指环王。当地盛产水稻,称为“占城稻”,是水稻的优良品种之一,宋代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引种推广。这种水稻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长乐被称为“战谷”或“黄沾”。直到三十年前,还是当地高秆晚稻的优良品种。

3.Java 语言(一种计算机语言,尤用于创建网站)

即贝西之国位于爪哇岛。唐朝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大陵”和“坡”。该岛北临爪哇海,南临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里是印尼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的苏拉卡尔塔和华人长乐人聚居的泗水。

4.三佛与齐国

也就是说,Srivijaya,梵文的音译,是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古国,当时位于今天的巴伦邦,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木溪河畔。

5.暹罗

泰国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14世纪中叶,由暹罗和罗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在的首都是曼谷,泰国华侨华人数量居南亚第一。

6.南天竺

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古书也称天竺身毒。天竺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是指印度半岛的南部。

7.锡兰山

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国,现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的一个岛国,隔着巴基斯坦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是古代佛教国家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首都科伦坡位于该岛西南部。

8.古里国

又称“古利夫”,位于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科西科德地区,是海上交通的枢纽。明朝永乐五年(1407),郑和曾在此游览,并立碑纪念其第二次下西洋。

9.柯志国

又译“国珍”,故乡在印度西南部的科钦,是一条关键的水路和重要的港口。15世纪初与中国有友好往来。

10,葫芦毛斯王国

即霍尔木兹,又译霍尔木兹,位于伊朗东南部的米纳布附近,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废弃地在霍尔木兹岛北岸,与波斯湾出口接壤。它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贸易枢纽,现已被对岸的阿巴斯港取代。

古牧是一个国家。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首都,被称为非洲之角,位于索马里东南部,靠近印度洋。一座古城建于13世纪之前。郑和下西洋时曾两次到过这里。

南京龙江12

明初,龙江造船厂设在这里。所以地址在今天南京下关三岔河附近的鲍忠村一带;这条水道过去叫龙江,通向长江。龙江造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一艘“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厂叫“船工”,遗址还在,就像一个巨大的池塘。1957年,这里出土了一把大舵,长1107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个舵的长度充分证明了郑和宝船的规模。根据龙江船厂的记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为西方国家重修建造了247艘海船”。位于龙江岸边的原天妃宫已被摧毁。

长乐南山13

因位于福建省昌乐县南部而得名。如今,昌乐县的街道环绕着这座山。海拔仅40米左右,又称爬山;这座山有三个小山峰:明兰,项杰和石林,所以它也被称为三三,山爬得很高。这座山有三个小山峰:明兰、项杰和石林,所以它也被称为三圣。山上有塔,称为三丰塔(圣寿塔)。有的寺庙叫三丰寺或三丰宝塔寺;殿旁有“天妃宫”供奉妈祖,“天妃凌影之”碑立于此宫;宫殿旁,有郑和建造的三清宝殿。堂内“钟鼓为器,万事俱备”。该钟为“郑和铜钟”,原于抗战时期迁至南平市。上面的寺庙、宫殿、大殿都不见了,城楼巍然耸立。近几年又进行了加固改造,更是蔚为壮观。1935年,郑和历史文物陈列馆建在原庙、宫、殿的废弃旧址上。天妃纪碑为主要展览文物,南山(三三)同年改建为“郑和公园”。

14,自贡

指与闽江相连的长乐太平港。位于昌乐县南山西麓的西部和北部,狭义上指昌乐县五航头附近的夏冬河水域。广义地说,它指的是整个夏冬河水域。这个港口曾经有宽阔的江面和深水,可以停泊巨大的船只。有“万里无风能磨平玉,月有千波能折金”之说;港口的东北面、东南面的平治首石和刘萍丘陵可以阻挡台风的袭击,是很好的避风场所。《昌乐县志》和《昌乐刘丽芝》都载;三宝宦官郑和下西洋,船上驻船在此建造巨轮,改名太平港。由于桑葚的变化,只有一条狭长的水道,连接着小汽轮机。原来的水道大部分都变成了良田,有些变成了新的住宅区。这个小区的主干道叫“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直相连。

苏门答腊岛,15

也被翻译成萨穆德拉,苏文阿拉,苏文达那。老地方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洛克肖马韦(Lokshomawe)附近,现在是全岛的总称。该岛北邻马六甲海峡,南临印度洋,中间是赤道。是印尼西部的一个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都棉兰。

16,布满荆棘和加拿大

旧译名也叫马六甲,现在的译名是马六甲(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马来西亚和马六甲一带,地处马六甲海峡十字路口,1411年(永乐九年)。这个国家的国王贝利被苏拉迷住了。郑和的船队经过了很多地方。目前马六甲有一半的居民是华人,其首府马六甲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是华人。城中有三宝庙、三宝井和三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