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蒙特梭利幼儿园的观察和理解
第一次坐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看着这么多没有我坐的高的小孩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把老师准备的详细的预观察要求看了一遍,然后我一动不动,努力把自己打扮成壁画,不去打扰,只是默默观察。
在这一个多小时里,我有两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前几天我在给一个案主讲“0-6岁的人格框架基本成型”。后来案主走后,天问我:“你怎么知道的?”
我被一句话惊呆了,然后回答他:“弗洛伊德说的。”
天问说,“我最近了解到,有人说弗洛伊德通过几个案例总结出这个规律,后来人们做了上万次实验,认为人的人格可能在十几个月甚至几个月内形成。”
我知道天问是想提醒我,在给别人传递信息的时候,首先要对这个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一点我很赞同。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九歌提供的“人格可能在十个月甚至几个月内形成”的信息。我听了之后很有感触,因为我也觉得一个孩子的性格在6岁之前就已经很明显了。
我的想法在幼儿园观察时得到了验证。
都是3-5岁的孩子。在我一个多小时的观察中,有的孩子完全不需要找老师,就可以自己完成这个工作,做下一个工作。有的孩子会时不时找老师;有些孩子愿意独自工作;有的孩子愿意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工作;有些孩子对事物感兴趣;有些孩子对与同学的关系感兴趣;一些孩子很安静,另一些很活跃...
太神奇了,就像看到了我们成人世界的缩影!
孩子这么小就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但都是不同的种子也不足为奇。当这颗种子落到土壤里,开始生根发芽,它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成长!
他就是他!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个体从出生到社会化的整个心理过程时,也说明心理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先天的气质是很难改变的。我理解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就是一个人的“属性是什么”。
比如孩子是苹果,他可以戴帽子也可以不戴,可以坐车也可以骑车,可以唱歌跳舞,口袋里可以装很多现金或者一张卡。
无论这个苹果在外界学到了什么技能,拥有了什么,心理如何发展,都永远不会改变——我是苹果。
观察结束后,我采访了班主任半个小时,问了一个我一直压抑的问题:米罗在同龄孩子中是什么样的?
老师直接回复我“我们不会拿米洛和其他孩子比较,我们只会比较米洛的过去”。
她的话让我醒悟,甚至让我有点羞愧:我曾经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是“爱他如他”,可现在怎么忘了?!
是的,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从小就觉得自己很蠢,担心米罗会像我一样。
当我回来和老公分享这种感受时,他笑着说:“因为你不认可自己,你会和同龄人比吗?”
是的,我过去做过。看到别人的优秀,我会问他们多大了,然后庆幸自己还年轻,过几年也能这样。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若干年后的我,好像一点也不像那个时候的我了,然后被比自己小很多的小鲜肉在沙滩上扇了一巴掌。
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我们总是盲目的看结果和表象。我根本没看出来,真正带来差距的不是年龄、文化、背景,而是天赋和努力。
然而,我自己独特的无意识痛苦只能通过“比较”来缓解,现在这一结果不知不觉地投射在米洛身上,将她与其他同龄的孩子进行比较...
我只想说:孩子真的不容易。明明人不一定是这样的,却要承受父母那么多的担心。他们怎么能轻松地做自己呢?!
打断一句:关于我们父母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理解,欢迎阅读我的另一篇文章《你看到的孩子真的是你的孩子吗?》
这次“观察”是一次很棒的经历。以前觉得要面对20多个孩子,脑袋会爆炸,但是发现20多个孩子只有2个老师,现场却一点都不乱。
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性、秩序感、情感表达、行为模式和沟通方式。在家里,可能会让爷爷奶奶追着喂饭,擦鼻子,穿衣服穿鞋,但是在幼儿园,我想每个孩子都会自己操作这些事情。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可以放手,让他们这个生命的种子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信任是最好的土壤,可以滋养孩子成长为自己!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