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程概论

尔雅通识课程是致力于“各大高校教育与学习”的全新通识课程学习体系。现在已经在很多大学实施,有望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好工具。尔雅通识课程建设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希望大家都能随着尔雅通识课程一起成长。下面是我整理的尔雅通识课程介绍。欢迎阅读!

通识教育简介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效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成长为健全公民。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强调学生在更广泛的学科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从而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自由教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达到顶峰,最终在美国发展成为通识教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于西方,但这一概念却深深地蕴含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古代儒家提倡的“六艺之教”,在于把学生培养成“通才”

近代以来,受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偏离了通才教育的古典传统,开始转向实用的专业教育。然而,蔡元培和梅贻琦等教育家一直强调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北大早期教育受德国影响很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要学习先进知识,但同时他也提倡文理相通,提倡“五育”。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院系调整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和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界意识到专业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负面影响,开始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重新引入并得到发展。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

自2000年9月起,北京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制度。目前共有322门普通选修课,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个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完成2个学分,总计至少65,438+。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眼光、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思政课也纳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此外,由于课程资源有限,国内高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数量较多,一般采取大班额,以讲师授课为主,课程内容多为导论或概论课。

随着普通选修课模式的全面推广,一批学者开始反思选修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教学效果。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素质教育选修课重在拓展知识面,价值观和能力培养不足;内容广泛,但课程的内涵和深度有待加强。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介绍

20世纪初,为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质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提出了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想。

2010北京大学根据自身实际,开始推进以“经典阅读、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北大* * *组织建设了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鼓励“经典阅读”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的能力。与此同时,国内一批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也开始在原有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基础上,着力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完善原有的通识选课制度,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在整体设计层面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给学生跨学科的视野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学习,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审视原有知识,实现人类知识的无限性,培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计目标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课程深入了解某一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传承体系,从而理解这门学科的精髓,而不是向非专业/学科学生普及的大众化课程或入门课程。这就决定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必须设计与其建设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纵观国内“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计,特别注重“经典阅读、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强调培养相应的教辅团队。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特色

在构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北京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特色做法,严把课程质量关,真正开展了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从通识选修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是对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和综合考虑。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和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是保障和核心。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全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师资和教辅队伍建设,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在重视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加强课程顶层设计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从整体上着眼于顶层设计,按照中华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艺术与自然四大模块逐门构建。这四个模块的设计理由和原则是:第一,通过中西传统文明教育,让学生加深对传统的理解,尊重中西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在这类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让学生认识历史和传统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还原历史、传承文明,而是让学生在面对现在、思考未来的时候,认识每一个现代问题背后的传统,从人类文明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

第二,通过展示各个学科对现代社会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在这类课程的建设中,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并不是单纯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可能把通识教育变成百科教育。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关注其他学科中理解现代社会的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摆脱知识范式对自身认知能力的束缚。

第三,自然科学的学习对于非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世界有一个全新的看法,改变思维方式,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通过人文艺术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摆脱现代性的工具性视角,内心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2.教学方法、手段和改革。

为了保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质量,学校在建设此类课程时,也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强调文本精读,尤其是中西文明典籍的阅读。通过经典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经典的对话,引导学生学会与经典交流,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安排自己的学习、阅读、思考和生活,从而改善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中工具性阅读的不足。

第二,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小班讨论等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更积极地研究问题,形成师生良性互动,从而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更详细地呈现课文中的思想问题,也促进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获取的层面,而是通过小班讨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校开设了由核心课程讲师主持的“通识教育沙龙”,并通过这一平台,在更大范围内与在校学生开展个性化交流,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氛围。

第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传统的期末考试模式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关注不够,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北大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将过程性考核纳入考试体系,并建议期末考试的比重不超过60%。应该根据本章的要点设计适当的作业或讨论主题。

3.重视教师和助教的团队建设。

教师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核心。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得益于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同时,教辅是教师的重要助手,建设一支优秀的教辅团队对于组织小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的建设。

一、依托校内优秀教师,打造核心课程讲师团队。通识教育要想对全体大学生起到持久的作用,必须依靠学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各种体制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引导他们投身教学,保证课程质量。目前有许多教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对自己的学科有多年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深深的敬意。

第二,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定期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教师不仅要交流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看法,还要交流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还要在教师中营造通识教育的氛围。

第三,打造高水平的助教团队,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师聘任合同》为附件的形式,明确北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助教团队的职责,并通过多次助教会议进行讲解和培训。这种助教制度已经成为研究生的基本训练之一,对提高核心课程的质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4、开展全过程质量监控

第一,严格新课程的申请和复习。要求教师在汇报时提供详细的课程大纲,细化各章节内容和阅读文献,明确考核方式和作业题目,确保课程设计符合核心课程的建设理念。根据总体设计理念,组织通识教育专家对提交的申请和课程大纲逐一进行讨论和评审。

第二,通过讲师合同聘任制,落实教师和助教的责任。课程获批后,与讲师签订《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师聘任合同》,明确助教的职责,作为合同附件。以契约关系实行讲师负责制,保证课程的质量和稳定性。合同明确约定,核心课程评价分数低于学期初全校普通选修课平均水平,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学员反映的重大意见属实的,甲方(学校)有权解除合同。

第三,注重学生体验的质量评价。“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决定了其质量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学校依托老教授课题组,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师生,真正帮助教师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