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服务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逐步加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第一,流动党员人数众多,去向难以掌握。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以肃州区为例,全区21,000党员居民中,已有4300多人转为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4%。这些流动在党员中遍布全国,而且大多是“无序”流动,很难把握流动方向。

二是流动党员不愿意表明身份,作用发挥不到位。目前,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没有抓手、没有载体,对发挥好作用的流动党员不能及时表彰鼓励,对脱离党组织时间长、作用差的不能及时警示清理,使党员产生亮不亮的心理。

三是流出党组织难管,流入党组织不愿意管。大多数党员外出前和外出期间都没有向党组织报告。有的流动党员外出打工做生意,常年不回家,无法参与组织生活。党员,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时没有及时接管组织关系,成为“挂靠党员”或“口袋党员”,与党组织渐行渐远,导致流出党组织无法管理,流入党组织不愿管理。

第四,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繁琐,党员怕麻烦不愿意转移。党员,外出打工,最终会回乡创业,认为出去转太麻烦,导致不及时或者干脆不转组织关系。同时,在准备党员外出时,党组织无法了解其日常表现,支部其他党员也因情况不明难以发表意见。特别是预备期届满后,预备党员没有及时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给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造成部分预备党员流失。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一些流出地党组织存在“事多不如事少”的认识,认为“在家”管理大部分党员就够了,但外出流动的党员管不好,缺乏工作主动性。一些流入地党组织害怕流动党员管理难,认为流入党员难以检查管理,增加了工作量。导致工作中存在“死角”和“盲点”,不管流入党员。

二是党员、党员,作为流动人口的一部分,意识淡薄。外出党员,跨地区流动,离开党组织时间长,接受教育机会少,容易导致组织纪律性不强,党员意识淡薄。有的党员抱着“党员不要党员,只要能挣钱就行”的心理,外出时不主动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不关心家乡的建设。有的党员行为明显自由化,不愿意接受党组织的纪律,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当成负担。尤其是外出后,不愿暴露党员身份,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盲目放松要求,缺乏先进性,成为真正的“隐形党员”。

第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单一。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能及时与信息网络技术接轨,传统的集中教育管理方式应用广泛,内容单一,方法落后,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一些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方法少,缺乏抓手,重管理轻服务,盲目要求学习和奉献,不利于调动流动党员的积极性。

四是对流动党员的服务不到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三多三少”:管理多、服务少,要求多、教育少,党员付出多、回报少,党员没有得到与群众相比的独特优势和利益。党员,农民工,表明身份,接管组织关系,主要参加学习活动,响应党组织号召建功立业,缺乏鼓励帮助措施,体现党员先进性,同时不享受优惠经济待遇,导致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愿主动接受管理。

五是党建工作力度和经费保障不到位。从目前来看,农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主要由党委书记本人领导,而企业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主要由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随着农村和社区承担的经济社会职能越来越多,党员群体不断扩大,党委书记抓党务的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党委书记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重点是在家里的党员,对流入当地的党员和党员不能统筹兼顾。他们有的采取放任的态度,有的只有回国才能接触。同时,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较少,电话费、材料邮寄费、交通费等额外支出较多。由于频繁接触党员而造成的费用大大增加,而且有些费用是由党委书记自己支付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性和党员队伍战斗力的必然要求。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改进党员教育方法,解决流动党员“党员意识”不强的问题。针对流动党员常年难以集中的特点,抓住流动党员离家时办理手续的机会,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实用技能、安全规定和外出工作经常遇到的问题,使流动党员既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又能通过培训提高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手段,在党员中建立手机短信平台,开通网上邮箱,成立流动党员网络党支部,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学习资料,开展互动交流,加强党性教育。利用过年过节党员探亲的机会,通过家访、“党员活动日”、短期培训班等方式为他们“补课”。要认真做好典型案例的引导工作,发现和培养流动党员的先进典型,让他们现身说法,宣讲他们在外出务工期间接受党的教育、参加党的活动、遵纪守法、学习业务等方面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参与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热情。

二是探索实行“双向管理”机制,解决“见而不管、管而不见”的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具体职责。以市(州)为单位,探索建立县(市)流动党员管理互评机制,将结果纳入县(市)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追究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相关责任人。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评价,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流动党员在评优评先中要征求流入地党组织的意见,对不参加党组织活动、发挥不好作用的,取消其资格。对于流出地相对集中的,两地组织部门可以签订流动党员互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交流制度,* * *在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三是完善服务体系,解决流动党员不愿表明身份的问题。流入地党组织要在党员中建立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免费服务热线和手机服务信息,设立流动党员之家,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指导服务,协调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和招收流动党员,设立党员奉献奖和党员奉献奖,提高党员经济待遇。建立有党员志愿者参与的救助组织,为流动党员子女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医疗救助、生活补助和学校教育。流出地党组织要在党员中设立流动创业担保基金,对返乡创业的流动党员,优先享受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党员回乡创业、返乡创业。要探索推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父母代理服务制度,解决农民工党员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工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管理。

第四,加强基础信息建设,解决流动党员底数不清、去向不明的问题。建立组织系统享受全国党员信息库,开发基于党内信息管理系统的移动党员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推广党员IC卡,象征党员身份。凭此卡,流动党员可以到党员服务中心和各级党组织学习和参加活动。建立组织、人社、公安、民政、工商等多部门联动机制,要求各地派出所将暂住人口的政治面貌与暂住登记、暂住证一并登记,录入暂住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党员信息。会同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督促各用人单位在招用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时,认真登记政治面貌、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确保将所有流动党员纳入管理。

五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解决流动党员作用难以发挥的问题。制定全省统一的流动党员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制作流动党员服务手册,将工作信息、就业项目、法律知识、党员管理制度等打印成册,免费发放,对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行三级联动考核。积极争取将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经费不足问题。流出地党组织要建立登记制度、离岗前教育制度、定期联系制度和活动许可管理制度,确保流出党员的持续管理。流入地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咨询服务、就业培训、党费收缴、活动记录反馈等制度机制,确保服务不间断流入党员。积极创新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广泛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先锋岗”、“流动党员行动点”、“流动党员服务区”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流动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上进心。同时建议中组部积极总结党员流动教育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及时总结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作者:高子云,酒泉市肃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