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公文写作技巧
一、熟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背也会背
“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你的意思。”苏轼认为读书要做到苦读深思:“故书百读不厌,读得好的孩子自己也知道。”熟读,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博览群书,古为今用,古为今用,背熟背熟,最终达到博学多才。一个人写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的多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来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我利用办公室报纸整齐、资料齐全、视野开阔、渠道广阔的优势,不断充实自己的“数据库”,充实自己的“图书馆”,拓展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底蕴。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或看报三个小时,认真研读了《祝你是大手》、《经典公文鉴赏》、《实用写作练习》、《领导讲话写作标准与技巧》等书籍,自费订阅了《秘书工作》、《秘书之友》等杂志。平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报刊重要讲话,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政策水平;学习优秀作品,自觉阅读一些范文,阅读上级的重要文件、讲话和内部资料,了解公文的基本格式、构成要素、语言特点、版式、字体等基本知识;了解地方部门的工作,学习自己的业务知识,吸取营养;多学习哲学,用发展的、相关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思考问题。
二、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仔细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能光学习,更不能读死书和书。你必须学会思考。马克思曾经说过:“思考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三思而后行。”英国作家波尔克指出:“读书不思考,就是吃饭不消化。”所以秘书一定要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学与思并重,思千年,懂万里,做到“闲时足智多谋,忙时善于审时度势”。“我觉得纸上谈兵,不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知识、见识、勇气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彰显其价值,转化为财富。要善于把握领导决策的需要,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未雨绸缪。要大力调查研究,到“深水区”去“补氧”,到一线去“淤血”。在工作中,我认真领会中央、省、市的工作重点和思路,走村串户,深入实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先进性教育活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等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努力拓宽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公文写作思路库,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三、勤练习:经常看胸前的书,经常在笔下写花。
钢枪打得越多,笔写得越响。写作说到底是一门技能,技能的提高是要反复练习的。唐代大诗人贾岛曾说:“一日不作诗,心如废井。”鲁迅先生在谈及自己的写作经历时曾说:“我说不上文章是怎么做的,因为我的作文是由于看得多,练得多,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只有勤于写作,才能积财薄发。为了培养写作兴趣,我从《豆腐块》开始。记得我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不到800字的通讯稿,发表在《娄底日报》的头版。正因为如此,后来的文章才见诸报端。后来起草一万多字的工作报告也觉得轻松多了,尝到了被激励的喜悦,比如肩上卸下千斤,马拉松跑到终点,罗宾逊离开荒岛。我始终树立“多做才能提高快,做大事才能有大作为”的思想,珍惜每一次写作机会,主动承担起工作,在写作中锻炼自己的笔力。优秀的作品被巧妙的追捧。写作时,我认真确定写作思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精心准备好草稿,详细拟定写作提纲,达到发自内心,随心所欲的写作目的。为党挺身而出是责任。在工作中,我从不“见材料就躲”,而是尽可能地争取写作机会,积极参与公文写作,勤勤恳恳地练习“写在手上”。领导经常交任务,挑重担,有时写几千字,催赶时间,经常开夜车。时间久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境界。先后在乡镇、县检察院、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市委等单位从事文字工作,独立起草或参与起草公文300余份,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新闻文章和理论文章400余篇,多次在省内调研文章中获奖。
第四,多改:唱一句话,断几茎须。
文章百变不倦。公文是“三分写,七分改”。复习的过程就是检验和综合运用写作知识和技巧的过程。虽然写公文没有诗词那么讲究,但还是要谨慎选词。刚从事公文写作的时候,觉得自己愿意做的事比自己能做的事多,就像“赶鸭子上架”。对自己拿出来的稿子不满意,改不到位,导致分管检查的领导花了很大精力修改。面对一些难以修改的稿件,不知如何下手。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能“冷眼看草稿纸低头啃笔帽”。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的实践经验逐渐丰富,送稿给领导的“存活率”也越来越高。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万物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华美的词句为辩护。”也就是说,写文章要以立意为主,气势为辅,以构成色彩鲜艳的句子为技巧。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在公文修改过程中,我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一、检查思路是否深刻;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全面深刻;三是检查结构是否清晰合理;四是检查语言是否平实庄重;五是检查细节是否恰当;六是检查论述是否精辟。同时虚心向权威人士“大方”求教,得到了专家的指点和指正。我做了几个字,做了几处改动,大大提升了色彩。经过一番努力,我的公文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