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写宋的生平经历,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关于科技史的论文吗?

当然可以,但是要加上自己的评价,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另外,不要过多地写宋的生平经历和天工开物,否则会分散注意力,成为说明文。

宋·应星

学识渊博,勤于写作。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宋姓是当地最流行的姓氏。宋的曾祖父很贤惠,他被封为南唐。历任南京刺史、南京刺史、南京刺史、左都都察院刺史,对宋后代影响很大。我的祖父宋景第三子宋承清早逝。父亲宋,本名如润,是巨川人,小孤。他是由他的母亲顾氏和他的叔叔宋合庆抚养长大的,他四十年没有做官。宋有四个儿子,宋是第三个。丁樱和他的兄弟都是同一个母亲魏氏所生。宋出生时,宋家日渐衰落,母亲是农民的女儿,所以他从小就容易接近农业生产和群众。

奉新位于南昌地区。到了明代,这里的文风很盛,出了很多名人。宋年轻时,和大哥宋应生在叔父创办的家塾里读书。七岁时,他师从宗室叔公宋国佐,不久又师从新晋举人邓良知。十六岁考上郡学,入乡九年。他从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让老师都很惊讶。其侄宋世元在《常传》中说:“公少巧,眉压,几岁能韵。并混艺震长辈。”宋年轻时就熟读了经史和数百种书籍。他对朱成的理学有深入的研究,能够独立思考。他特别强调张载的《管雪》,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他对自然科学和技术非常感兴趣。他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他还喜欢音乐和美术,特别关心时事和政治,有济国利民的理想。他经常和他的同学和朋友谈论世界大事。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宋和弟弟宋应生到省会南昌参加义务科的乡试,以举人的身份考了第三名。他哥哥排名第六,全县学生中只有他们哥哥入选,所以被称为“奉新二宋”。秋天赶到首都的时候,应该是第二年考试,但是没有通过。为了准备复试,他们到著名的九江府白鹿洞书院深造,并加入了该洞的主人舒。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他再次进京赶考,但还是落入了孙山。之后在天启、崇祯初年再次参加考试。结果他没考上,也没想过科举。崇祯四年(公元1631),宋应生被吏部选为浙江桐乡县令,宋回到家乡侍奉母亲。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母亲被哥哥宋应生接到浙江后,宋便成了府的老师,主要在县城里教学生。在任四年,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成绩,使得当地“学者式”蓬勃发展。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写作,他的大部分主要作品都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宋在评比中名列第一,不久便被提拔为福建汀州府(今长汀)的官员,掌管一所监狱,俗称刑堂,又称总管。任期未满,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辞官。崇祯十六年,任南直隶凤阳州播州府。此时,正是明朝灭亡的前夜。他上台后,国家被战争摧毁,没有地方去做礼拜。大多数官员都离开了。经过几次努力重建,他使它初具规模,并捐款在该市建立了一所学院。次年(公元1644)初,亳州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包围,宋弃官回奉新。宋应生早已升任广州府知府,但他无意在沈嘉之后爱上官员,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兄弟和其他江西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南明斧王的政权上,但这个政权被宦官阮大铖和马士英把持,排除忠良,很快就灭亡在满清的铁蹄下。宋应生死于1646清兵进攻江西时。宋葬弟后,隐居清宫,在穷困和愤懑中度过晚年。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80岁。只剩下两个儿子了,大儿子宋悄悄出生,二儿子真心出生。两人都是文才,被称为“双屿”。宋应星生前教导后代,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所有的后代都可以侍奉这份遗产,在家学习。

宋·应星生活在明末。他目睹了官场众多弊端的黑暗现象,最终脱离科举仕途,转向实学,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他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这些都为他日后写《天工开物》做了准备。他虽然没有通过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获得学者的名望,却获得了极其珍贵的科技知识和社会知识,思想也更加激进,成为批判旧学术传统的启蒙思潮的代表。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大学期间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他的作品可以分为四类:一、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天工开物》(1637)、《观象》(1637)、《音乐》(1637)、《论气》(1637)。二、人文包括叶仪(1636)、华阴归正(1636)、杂文、春秋荣狄杰(1644)等。三、生耗(1637)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十种词(1637);第四,有属于文学创作的《愁诗》(1636)、《风流笔记》(1645)。大多形成于明末或明清时期。由于他们强烈的反清思想,不被清统治者所允许。大部分作品已经失传,至今留下的有《天工开物》、《野论》、《咏怀诗》、《论齐》、《谈天》五种。

天宫吴凯科普大家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最重要的代表作。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友人屠绍卓(字伯举)资助,初版在南昌府出版。全书三卷十八篇,涵盖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30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生产领域。编序按照“重粮轻玉”的原则安排,把与温饱有关的农业放在首位,相关产业放在第二位,把珍珠玉石放在王座之后,体现了作者重视农业、重工业和实学的思想。

第一卷中有六篇以上的文章与农业有关。奈里主要论述了稻、麦、粟、黍、高粱、黍、麻、大豆的种植、栽培技术和生产工具,包括各种灌溉机械,并介绍了以江西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的水稻栽培技术。乃夫包括蚕桑、缫丝、丝织、棉纺、麻纺、毛纺等生产技术,以及工具设备,尤其侧重浙江嘉兴、湖州等地蚕桑、绢纺、棉纺的先进技术,并绘制大型提花机的结构图。《张世》介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强调靛蓝种植和靛蓝提取以及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以及各种颜色的配色和媒染方法。《精粹》描述了稻麦收割、脱粒、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重点介绍了风车、水锤、石磨、土锤、木锤和磨粉、磨粉。《制盐》论述了海盐、池盐、井盐的产地和制盐技术,特别是在海盐和井盐方面。《甘瘾》描写甘蔗种植、榨糖、制糖的技术和工具,以及蜂蜜和麦芽糖。每个叙述都有其要点和次要点,重点是选择重要产品,突出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

中册七篇,多为手工业技术。《闫涛》描述了房屋建筑用的砖瓦和日常生活用的陶瓷(特别是白瓷和青瓷)的制造和工具,重点介绍了江西景德镇生产民用白瓷的工艺,从原料准备、制坯、施釉到窑炉烧结。《冶铸》是对中国传统铸造技术最详细的记载,重点介绍了铜钟、铁锅、铜钱的铸造技术和设备,包括失蜡、实型、无模铸造三种基本方法。船和汽车专用于运输。首先用数据表示了各种舰船和车辆的结构部件和材料,也说明了各种舰船和车辆的行驶方式。详见行驶在大运河上的运粮船“曹船”。《锤锻》系统地论述了铁和青铜的锻造工艺,大到一万公斤的铁锚,小到一根细长的绣花针,各种生产工具如斧、凿、锄、锯等以及焊接、金属热处理等金属加工技术也有所论述。《煅石》涉及烧石灰、采煤、烧钙矾石、硫磺、砷等技术,论述了煤的分类、开采和井下安全作业。《油膏》介绍了十六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性质和用途,以及压榨提油和水代提油的技术和工具。还谈到了树皮油的制作方法和用油制作蜡烛的技术。《杀青》论述了纸的种类、原料和用途,详细论述了制造竹纸和皮纸的成套技术和设备。提供的生产操作图特别珍贵。

下册有五篇,也属于行业。硬件讨论金、银、铜、铁、锡、铅、锌的开采、洗涤、冶炼和分离技术,以及钢和各种铜合金的冶炼。附上的生产流程图非常难得。中国的很多发明都有记载,比如用煤炼铁,用活塞风箱吹气,直接把生铁炒成熟铁,把生铁和熟铁熔炼成钢。《贾冰》涉及弓箭、弩、枪等冷兵器,以及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技术,包括枪、地雷、水雷、鸟枪和万人敌(旋转火箭)等武器。《丹青》主要描写用松烟、油烟制墨,颜料制朱砂(硫化汞)的技术。这些产品用于研究。曲莓描述了酒曲、药神曲、曲丹(红曲)的原料、配比、制作工艺和产品用途,其中红曲具有特殊的性质,是宋代以后出现的新产品。“珠玉”描述了南海的珍珠开采和新疆和田的玉石开采。还谈到地下宝石开采的方法和加工技术,包括玛瑙、水晶和玻璃。

该书除了文字叙述外,还配有123幅插图,生动真实,并配有说明,展示了工农业的相关生产过程。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南北方实地调查的资料。

在描述每一个制作过程的同时,宋还发展了“穷尽实验”的研究方法。他批判了各种迷信、妖魔鬼怪和荒谬的旧理论,如炼金术,为科技领域注入了新的科学精神。这是《天工开物》这本书最大的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天工开物》的价值在于它描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该书以技术数据进行量化描述,揭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解释,注重介绍理论概念而非纯粹的技术描述。在农业上,奈里指出,水稻应在育秧后30天拔起播种,一亩水田可移栽25亩,即水田与本田之比为1: 25。也有人说,旱稻吃三桶水,晚稻吃五桶水。如果它失去水分,就会干涸。这些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苗、移栽、灌溉的理论依据,这些在以前的农业书籍中从未提及。并指出“土脉随时变,种随土水分”,从而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外界环境变化对作物种变异的影响。其中提到可以通过人工选择培育抗旱旱稻,并介绍了用砷作农药拌种、用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等先进技术成果。《甘溪》介绍,水稻插秧法种植甘蔗是一项新技术。《本质》中描述的江西水地,以水力为能源,带动水轮转动,通过立轴带动各部分,同时实现灌溉、谷物脱粒、磨粉三种机械功能。它是17世纪世界上先进的农业机械。奈夫介绍了蚕的变异,这和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描述的几乎一样。此外,还提出通过人工将一性蚕与二性蚕、黄茧蚕与白茧蚕杂交,可培育出具有各自双亲优点的杂交蚕;通过蚕浴,消灭病蚕,健康蚕才能顺利发育,这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在工业上,可以将《五金》中描述的冶铁炉和炸铁炉串联使用,完成直接将生铁冶炼成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将生铁打炼成钢的改良设备原理,成为现代马丁炉的始祖。在比较单位体积的金、银、铜的重量时,比重的概念已经建立。关于金属锌(“日铅”)冶炼过程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清晰而详细的文献记载。探讨用不同比例的铜和锌冶炼不同性能的合金黄铜,具有世界性的指导意义。《燃尽的石头》讲的是竖井开采,井下安装巨竹管排瓦斯加巷道支护的技术,烧矸石时的安全操作措施,都是难能可贵的。宋将《天工开物》命名为《天工开物》,实际上体现了他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想,即天工开物。这种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类的互补性,强调自然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的协调性,强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产品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在自然面前展示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油膏》指出“草木固,内含油膏(油脂),不能自流。假介质是水火,木[挤]石[磨]用,然后倒出。”这正体现了“天道”思想的内涵。简而言之,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以自然创造万物,或者说通过自然力和人力的协调,从自然中开发产品。日本学者三枝尹波博士(1892-1963)在解释天道造物的思想时写道:“天道是自然与人类行为相对应的行为,造物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对自然界所包含的各种事物进行人工加工。欧洲的技术书籍里恐怕没有这个标题的作品。技术的确是自然与人类协调的产物,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只有当你对技术有了很好的理解,你才能知道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手动打开东西。”这种中国特有的科学思想成为该书的指导思想。所谓技术,在宋看来,就是法、术、器的有机结合,即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工人操作技能和工具设备的结合。人只有用技术作用于自然,才能实现事物开放的过程。《天工开物》一书对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在体例上首开先河。其范围之广,足以媲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阿格里科拉写的技术经典《金属》(De re Metallica,公元1556)。第一版出版后,第二版由清初福建书商杨(1604-1681)出版,后由《古今图书总集》(1725)和《计时总考》(1738)于17世纪末出版,此书传入日本,广为复制。公元1771年出现在大阪,被刻。从此成为江户时代(公元1608-1868年)被广泛重视和引用的读物。宋的造化思想刺激了日本“造化学”的兴起。20世纪,这本书被翻译成现代日语,至今仍畅销。

这本书在18世纪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学者的参考书。斯坦尼斯拉夫·朱利安(,1799-1873),法兰西学院教授,翻译成法语,再翻译成英语和德语。《奈夫》中关于养蚕的部分也被翻译成了意大利语和俄语。达尔文读了这一部分并加以引用,称之为“权威著作”。1869年,有关工业的各种文章的翻译法文摘要被收入《中国古代和现代工业》一书,并在巴黎出版。到1964,前四篇关于农业的文章被翻译成德文,整本书在1966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经典,在全世界传播。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宋为“中国的农业学家”和“中国的狄德罗”。日本学者郭内卿也认为宋的书可以媲美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丹尼斯·狄德罗,1713-1784)主编的百科全书。

批判政治理论自选诗集

宋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叶仪政论集》,出版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

全书充满文字,不分卷,包括天下体育、入体、民富、士气、垦荒、兴学、军饷、练兵、学政、盐政、风俗、乱政十二大论述。它反映了他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明末社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国家能由乱转安,从而体现了这位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科学家的爱国思想。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宋作为反对派,上书崇祯皇帝要求变法。从每次论述的内容来看,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指出各级政权机构人事任命和国民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加强政权建设,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制度的弊端和官员的腐败,提出了革新吏治和学术行政的方案。二是针对当时民不聊生的经济状况,揭露了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上的错误,提出了创新的方案和赚钱途径。三是讲用兵、练兵、提高军饷的方法,揭露军政弊端。第四,要求移风易俗,刷新人们的精神面貌,提高官兵的士气。五是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和动因,提出保民政策。总之,宋主张减免人民的苛捐杂税,要求清除军政上的贪官污吏,代之以为国尽忠的清官。它的理想是,在清官的统治下,工人农民丰衣足食,商人有利可图,穷人有机会进入科举,士农工商各得其所,然后农工商全面发展,国家才有救。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观点。比如《人民财经》讨论指出:“有钱的自然适合,被人为运出去的。”他还说:“钱的意思是泛指百货公司,而不是专指阻断(货币)。今天多么罕见的白金啊!那几个是田里的粮,林中的柴,墙下的桑,塘(池)里的鱼耳。”也就是说,社会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增加社会财富意味着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提供丰富的产品,而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宋的财富观是对《经济学原理》的天才贡献,而西方的亚当·斯密(1723-1790)在1776年提出同样的观点,也用了一个多世纪。

《思悲诗》是宋选录的一部诗集,出版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 *诗五十二首,都是七言律诗。诗歌反映诗人的人生观或人生哲学,以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为此,诗中塑造了两类典型人物,分别是赞美美和嘲讽。宋·应星继承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歌传统,主张写诗要揭露时政弊端,反映社会现实,启迪人心。思梅的诗刻画了一些应该模仿的圣贤形象:(1)身处乱世,廉洁自律,不与人同流合污;(二)精忠报国,以人民利益为人生根本;(3)德才兼备,以思想、作品、实际行动了解时代,唤醒世界;(4)不求名利,精忠国孝民,必要时牺牲一切。这样的人虽然少,但会流芳百世,人人都可以是尧舜。《悲悯愚人诗》刻画了一些应该被讽刺或鞭挞的愚人形象:(1)争权夺位,为私利结党,祸国殃民;(2)贪婪,聚敛财宝,剥削人民;(3)追名逐利,死后追名逐利,希望世代富贵;(4)迷信神佛巫术,不相信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诗歌用比较的方式展示了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如何做人。诗歌没有唐诗那么艺术,但也颇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自然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齐论》是一部自然哲学专著,出版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分形与气、气声、水火、水与尘、水与风回藏、寒热等章节。宋代继承和发展了宋代哲学家张载(公元1020-1077)的学说,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自然哲学体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是气,气化为形,又回归气。形和气之间的物质层面是水和火。他把元气学说和新五行学说结合起来,用“二气五行”学说解释了万物构成的机理,从原始能量到火、水、气,再从火、水到土,火、水通过土形成金、木等有形之物,再从火、水、土到金木,逐渐演变成万物。他的理论比汉代王充(公元27-107)的元气学说和宋代张载的元气学说更深刻、更密集,比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土、火、水、气)学说更具体地解释了当时西方万物的生成,因为宋在气和万物之间引入了一些过渡的物质层次,而不是由气直接形成万物。他还继续讨论土石方、五金的生化理论,由此衍生出物质守恒的思想。他还指出,动物体内所含的物质成分与植物体内所含的物质成分相似,而植物是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和水分来生长的,从而论证了有机圈和无机圈物质成分的统一性。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他丰富的科技知识基础上的。

《论气·气与声》致力于自然科学中的声学问题,包括影响音调的条件、声音的速度和传播、决定声音强弱的因素等。在谈到发声原理时,指出两种气体通过形状滚动破碎,产生气动声。当被不同的形式打破时,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的发生在于气体破碎翻滚引起的空气的“微芒运动”,也就是现在话里的空气的振动。破压空气的优先级(速度)和力度(强度)可以决定声级。论文还指出声音传播的介质是空气,并以枪的声音为例,指出枪在单位时间内到达的距离是炮弹到达距离的十倍。对于声音的传播方式,宋认为它的传播方式就像是用石头击水形成的水波,也就是说,它是以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的,这说明他对声波有一个理论上的概念。他的思想为此后声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当时欧洲还在争论声音的媒介是空气还是以太粒子还是物质粒子。直到德国学者格里克(1602-1686)用气泵做了传声实验,才证明传声介质是空气,声波的概念在那之后很久才建立起来。

宋一直对天文学感兴趣,而《关厢》的手稿本来是打算与《天工》同时出版的,但被删除了。他现存的《谈天》一书出版于崇祯十年(1637),主要是谈太阳。当他爬上泰山观察太阳时,一个想法产生了:“以今日为昨日,刻舟求剑之意。”他认为太阳不仅在沿其轨道运行,而且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因此提出了“今天不是昨天”的重要哲学命题,纠正了张载“日月之形不变,万古不变”的理论,批判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宋革新日本的思想后来被王夫之(公元1619—1692)发展。日食是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活动无关。但天人感应论认为,日食等异常自然现象是国家政治脱节、人民昏庸的象征,神以此为戒。宋代朱(公元1130-1200)写道:“惟主政时,以贤除恶,可使阳盛而胜阴。.....那么日月之旅可能会被吃掉,但是月亮往往会避开太阳,...所以吃而不是吃。”宋批评朱的观点:“朱注重君王的政治修养,月常避日,日宜食而不宜食。把月亮当回事,太不小心了。”然后将古代日食的观测数据与古史记载的事件进行对比,证明朱珠的说法毫无根据,自相矛盾。宋还写了历史著作《春秋容帝释》(公元1644),借古喻今,伸张民族大义,在南方制造反清舆论。他的《子午线》是文学创作,但也具有政治意义。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都有涉猎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