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培训经验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高等教育的分支之一,心理学的正确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感到舒适,特别是对于工作压力大的媒体工作者。接下来跟随我的脚步来看看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经验总结。

教育心理学1培训经验总结

通过对“十二五”继续教育必修课的学习,我对《教师职业道德与理想》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更加忠诚于人民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发扬蜡烛精神,更要求教师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甘当天梯,做辛勤的园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投身于教育事业,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院派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他们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更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教师只有具备这种道德情感,才能有强烈的愿望去做好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教好学生。孔子说:“爱他们,能努力吗?”?总之,可以不教吗?“事实就是如此。

能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明白了自己应该事事以身作则。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中影响最大的部分是“以身作则”,也就是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任何层次的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老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物,所以人们常说“老师是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以身作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举止端庄大方。否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实现理想,帮助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是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

读了《教育心理学》,回顾我们的教学实践,很多教学现象其实与书中的理论不谋而合,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是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经常抱怨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很多孩子厌学,不敢去学校,不敢见老师。对这些心理学理论的极大了解,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帮助,让我不再“盲目操作”,按“理”行事,有章可循。用爱、感情和心灵去教育。要把“心灵的篱笆”变成“心灵的花园”,就要用善良浇灌它,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思考做研究。好好爱护它,让它永远青翠,花团锦簇,硕果累累,真正给孩子带来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快乐。部分原因在于“学习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失败,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尤其是需要长期努力的活动,比如学习。而一旦对学习失去信心,就很难继续学习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让他们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成功带来的喜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力,有了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才能变得轻松。同时,在经历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更加愿意去尝试困难,去面对挑战,去战胜自己,这样才会有良性循环,不断进步。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精神支柱。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受益匪浅。我会一直用它来鞭策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中的一盏明灯!

从运用教育心理学发现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我、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成效。

教育心理学培训经验总结2

最近通过教育理论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很多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收获很大。与此同时,我也反思和深入思考了自己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机制,以及中国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批判,那是建立在没有理论,没有系统知识的基础上的。通过对两门学科的学习,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或教育者,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说教,而是集知识、技术、智慧、经验和反思批判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行动者。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和思潮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应该是一名以知识和智慧、道德修养、教书育人、激情创新、教师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带着热情和同情心,充满动力和想象力,从事平凡和不平凡的社会发展的先锋。它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技能和心理技能),保证国家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课程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最有力保证。也是实现国家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提高和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最有力、最可靠的保证。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认识到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匮乏和落后于发达国家,教师可以培养出大量振兴国家科技的人才。因此,作为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为我们的职业感到自豪,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默默耕耘,我们应该肩负起培养祖国优秀骨干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社会人才。我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次两课的培训,为的是用更多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去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育者的教学行为,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我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对中国的教育做出公正合理的指导和批判!

下面说说我最近学习的心得:

首先,我知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教育学的系统学习,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综合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及教学、课程理论、班级管理等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初步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迁移,态度和品质的本质与培养,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与教学过程相关的心理学,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师心理学,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这只是本次培训中的一般系统知识。以下结合教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对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中的明显不足和明显缺陷进行简要评述。接下来我将把中国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序号的形式进行训练。

问题之一:由于受古代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制度仍然具有很强的阶级性、专制性和刚性。纵观我国教育的发展,从古代的孔孟到程朱理学,儒家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再到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科举制度,程朱理学以及明代以后的八股文。我国的教育领导权完全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导致了教育的绝对性和阶级性,同时教育范畴和手段过于僵化,这是古代教育的刚性。但中国* * *产党上台以来,对教育的领导并没有放松,教育仍然过度偏向于为政党和阶级服务。我们现在的教学课堂和形式太简单,太死板,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党放松其在教育中的政治象征作用,给予学校教育和地方教育更多的自由和领导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相对独立于政治,有利于教育的民主和发展!

第二个问题: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背道而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中国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人才。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同步。中国的教育支出不到国民经济的4%。教育投入不足,所以很多学校在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上投入不足,这一点在高校更明显。我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永远保持自己的相对人才优势和经济优势,教育支出应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10%,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个问题:教育目的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是影响我国教育质量的最关键因素。由于政治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目的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和它抽象的空洞的三段话能包含我们国家所有的教育目的吗?事实上,教育目标的制定仍然不够全面和合理。中国的课程结构过于简单是不争的事实。小学基本上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但根据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综合实践课。我觉得这种没有评分的课程,对很多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被忽视的,没有用的。在中学教育中,我们采用学科本位的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我认为这种学科划分是必要的,应该突出学生独特的兴趣和爱好。目前,我国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只知道引导教学的模式,而从未尝试过发现教育、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所以很多老师只是灌输学生的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空间是非常不利的。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教育失败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日本在这方面做的最好。日本为初等教育分配了优秀的年轻教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在我国,恰恰相反,小学配备的是最底层的教师。

问题4:道德教育是写出来的,说出来的,但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我们中国的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以及态度和道德的教育)。德育课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了,但是我们中国和中国的学生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我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我们从遵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道德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困境,我觉得是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好方法。掌握这些道德修养方法,需要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同时,道德的形成也要重视家庭的道德教育,这是检查和监督孩子道德的有效手段。

问题五:由于传统教育背景,老师管理过于随意,班级管理相对落后。在我国,由于受班主任能力和素养的影响,我国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着共性问题。而且因为分数的影响和班主任的专业权威,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于随意。还有就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我觉得这些问题不是每个班主任都有的,而是我们国家的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树立民主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要求我们班主任积极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人际交往的艺术家。这反映了在以班级为导向的现代制度化教育体系下,对班主任角色的重视。

第六个问题: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不开设心理学课程,大部分大学也只是正规地开设几门课。这说明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是以学生为本,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预防心理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要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真正教会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

第七个问题:中国的教育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本为零。在很多教师的教育思维模式中,有个性的学生就是那种坏学生。事实上,个性和个性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我们不忽视或孤立有个性的学生。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问题8: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长期历史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上是东部地区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农村发展相对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双重不平衡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呈现出相关的问题。目前,在一些落后地区或偏远乡村,教育投入和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在西部的广大农村和中东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乡村,连学校老师都相当缺乏。要改变这种空间失衡,需要国家和教育部门加强扶贫教育,提高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扎实扎实地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当然,由于我们的社会处于过渡地带,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也面临着重大转折。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为什么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培养不出某一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