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篆刻的技巧

既然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的结合,那么雕刻的技巧当然是作品好坏的重要关键。明末清初,篆刻非常流行。几个名家传后,刀法大致分为十三种,描述方式各异,用词玄妙,以至于后来初学刀法的人常常被这些刀法的名称弄糊涂。我不知道如何使用刻刀。总结起来就是两种方法:打孔刀和切刀。如果这两种刀法运用得当,任何一种印章都可以做。

要想知道如何使用刀,首先要知道刀的构造;通常我们把切肉刀分为三个部分,底部的部分在用力时称为“刀口”(或刀刃)。刀刃的一面或两面甚至三面、四面称为“刃”。(雕刻刀,常见的平刃双刃刀,简称平刃双刃刀,是两刃平刃的雕刻刀。)叶片上面的部分叫“轴”。刀片有扁口和斜口;扁口用于雕刻石头,普通口用于雕刻竹木。刀片分薄的和厚的;薄的比较锋利,可以雕刻精细的印刷品,厚的比较钝,适合雕刻笨拙的印刷品。有方形和圆形轴;圆柄好握,方柄需要用棉线或藤皮条包裹,才不会别扭。至于刻石用的刻刀大小,一般准备两种就可以了;大一点的,刃宽半厘米左右。一个比较小,刀片只有两毫米左右。由于石印的大小,最常用的印章大约是一厘米半到三厘米见方。有了这两种切肉刀,你就可以满意了。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刀的偏向性和正确性。学书法的人都知道,运笔有两种方式:居中和斜置。然后,刀的斜面和笔的斜面很像。为了区别于书法的中心和斜向,我们把直着用刀的称为“前”,横着用刀的称为“侧”。常见的石刻印章多采用侧锋,极少采用正面。所谓正面,就是刀子进石头。当刀刃接触到石头表面时,刀刃的80%雕刻在右侧,刀轴与石头表面成80度角向前或向后倾斜。硬刻的时候,刀排是在笔画的中心切割的,所以刀片两边的刀刃随着刀片的切割向外挤压,使得刻出来的笔画两边看起来像补丁。另一方面,在石头上刻刀身时,刀身向左或向右倾斜75度,所以在石头上刻刀身时,只有刀身的一面靠近印石,而另一面没有用,刻出来的笔画光滑、起皮。用前缘刻粗笔画不容易,用侧缘更宽。雕刻不是一刀就能完成的。要用好刀法,因为字合适,才能刻得好。

现在来说说刀法。所谓“出拳刀法”,就是捏住前面或者侧面,往前走。因为一般用侧面,雕刻出来的笔画很清爽,很有力度。“刀切法”就是用刀向下切。在切刀的力量下,它会稍微向前移动。每把刀只能刻出刀刃长度的一半左右,必须几把刀连在一起,一笔才能刻完整。跟刀能刻的长度完全不一样。用切割刀刻出来的印品比较平整,而用打孔刀刻出来的印品则更加平整光滑。但也要看用途,因为有的篆刻跟上面不一样;比如吴昌硕惯于挥刀打脸苍白泥泞,徐三庚惯于刀光印风,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的学习过程为例,先学会切刀,再学会打孔,因为刀很短,容易刻。只要是一刀一刀雕出来的,虽然雕的不好,问题也不会很明显。但是,需要熟练的打孔刀。新手一刀刻不容易。如果中间有障碍,雕刻就差了。往往是斜的,或者刀用的。当然斜雕没有笔意,刀容易伤手。所以对待印刷要从刀开始。用小刀和打孔刀雕刻后,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可以用打孔的方法,然后改正。这种修补方法,古人称为补刀。其实补刀也是在用切和冲。只是一个名字,不是刀法。为了让学者了解古代剑术,将其分为条例和注释,以便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