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家在哪里?如何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思想?
董仲舒对“薛军”的精细、复杂、系统、理论体系,是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三统”(黑统、白统、红统)循环学说为基础,以“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核心,说到底,它迎合了统治者维护和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虽然“新儒学”的称谓与“东学”并不确切,也不是最初的儒学,但既然已经成为历史事实,就很难纠正。所以这方面我觉得没必要再写什么文章了,关键是要搞清楚它的本质:“理学”和“新学”都是新的,不仅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有本质区别,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也有很大区别。“新”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完全丧失了先秦儒学的学术导向,进而游说统治者去探疑求实,摇身一变成为迎合统治者政治需要、绞尽脑汁编造理论的所谓“薛军”。董仲舒不愧为“杰出的理论家”,但他的理论只为专制君王服务。中国的专制统治在他之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得益于像董仲舒这样的“杰出理论家”的不断涌现。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源于他的神学儒学。董仲舒从“天意是教德而不罚”的观点出发,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把道德教育视为防奸防恶的堤坝。所谓道德教育,就是在全社会进行儒家伦理教育。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五种人际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处理“五伦”关系的道德信条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在“五德”中,董仲舒最重视君主、父子、夫妻三德。他在尊阳抑阴的“天意”基础上,把它们之间的等级关系和主从关系绝对化。这就是所谓的“君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王道三公”发展到后世,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quot“儒家经典”的伦理基础与“三纲五常”一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纲五常”被董仲舒论证为“天意”安排的永恒信条。他说“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不变”。这里的“道”,他指的是“三纲五常”的道德信条。这些道德是作为“众神之王”的“天堂”而为世人安排的,只要是“天意”,就永远不会改变。董仲舒的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君权、神权、宗法、夫权、宗族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