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种植技术

茄子种植茄子是喜温作物,耐高温,出菇的适宜温度为25 ~ 30℃。对光周期长短不敏感,只要温度适宜,从春季到秋季都能开花结果。露地栽培是主要方法,长江流域多在冬季至早春在苗床播种育苗,北方省份则在早春利用温床或阳床播种育苗。由于茄子结果期长,除了基肥充足外,还要求多次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增加磷肥和钾肥)。主要害虫为地老虎、二十八星瓢虫、红蜘蛛,主要病害为猝倒病。

1.品种:选择耐低温、弱光、早熟的品种。如:jet、神茄1号、奇茄2号、青茄、黑茄2号、永丰黑茄等。

2.准备床土:用无污染的田间土6份,腐熟的优质鸡粪或猪粪2份,腐熟的马粪或稻糠2份,混合均匀,过筛备用。

3.浸种催芽:用1%高锰酸钾浸泡种子30分钟,反复冲洗后,用55℃水浸泡种子15分钟,再用20℃水浸泡24小时。催芽前,用细沙将种皮上的粘液擦掉,然后用湿布包好,放在25-30℃下催芽,一般需要5-6天才能发芽。

4.播种:在温室内用育秧盘或木箱铺10cm床土,拍平浇水。然后把种子均匀地撒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播种量35-40克。

5.播种:以8-10 cm的行距移栽幼苗,播种后浇水。前期白天温度升高到25-30℃,夜间温度为15-18℃。缓播后,降低温度,白天25℃,夜间15℃,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0℃。茄子苗大多在80天以上。由于它们苗龄长,后期容易施肥,0.3%磷酸二铵可作为根外追肥。

6.种植

(1)种植前准备

封闭棚内消毒:每立方米温室或棚室用硫磺粉4克,80%敌敌畏0.1克,锯末8克,混合均匀,点燃,密封24小时,然后打开放大风。

整地施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混匀后耙平,按55厘米行距开10-15厘米深的种植沟。每亩施磷酸二铵20公斤,硫酸钾30公斤,施肥后覆土5厘米(避开滴水线)。

(2)种植:以25-30厘米的间距种植幼苗(注意避免幼苗树桩折断导致幼苗生长缓慢),然后在沟中倒入足够的种植水,土壤浸润后培育成垄。第二天地膜覆盖,用1.0-1.2米宽的膜,一次扣两垄,拉伸到和垄一样的长度,然后用刀片在每个株位割纵向口,引苗出口。最后扎紧薄膜,用土压紧,封好种植口。

(3)种植后管理

水肥:栽后3-4天浇一次苗,然后蹲苗。番茄怒放时(约13天),开始地下沟渠灌溉。地温达到18℃后,明沟和暗沟均可灌溉,但要注意通风除湿。茄子开花时,每亩追肥尿素10-15公斤或磷酸二铵10公斤,每20天追肥一次。也可以用大明的“绿星”或“大云120”进行根外追肥。

修剪脱粒:双茎修剪。茄子成型后,剪去两个向外的侧枝,只剩下两个向上的双茎。一般采摘第七个果实,促进果实早熟。茄子瞪眼时在基部敲出三片叶子,然后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敲出底部的叶子,有利于种群的通风透光。

7.采收:在萼片与果实连接处无白带时采收,早熟品种可在开花后20-25天采收。育苗技术茄子幼苗生长缓慢,特别是在温度不足的条件下,培育早熟苗比较困难,苗龄一般需要85-90天。

为了防止塌苗和枯萎病,除了在夜间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外,还可以用“五代台剂”(即五氯硝基苯和代森锌等量混合)对土壤进行消毒,每平方米消毒土壤8-9g,与床土混合均匀,施药后适当增加灌水量,防止药害。床土要肥沃,不容易干。

1.播种茄子苗基本都一样,育苗的方式都是用大棚,温床或者阳畦。但是茄子发芽很难加速,需要高温。播种前,将种子用55-60℃的温水焯一下,边浇边搅拌,待温度降至20℃左右时停止搅拌,浸泡一昼夜后取出,擦掉种子上的粘液,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25-30℃的地方加速发芽。发芽期间,环境湿度应保持在85%,以30%为宜。播种时,要用温水将苗床浇透,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撒入苗床,盖上0.8- 1cm厚的细土。播种后立即扣拱棚,夜间覆盖秸秆地膜保温。出苗前,床温白天保持在26-28℃,夜间保持在20℃左右,约4-5天可出苗50%-60%。出苗后及时降温,白天25℃左右,夜间15-17℃,多云。

2.当幼苗有2 ~ 3片真叶时,即可分苗。苗木主要分阳床或塑料拱棚。床土要肥沃,特别是要保持一定量的速效氮肥。此外,每株幼苗应留有一定的营养面积,适宜面积为10cm×10cm。分苗后立即用塑料拱棚覆盖,夜间用草地膜密封,并保持一定的高温(可达20-25℃)。幼苗延迟后开始通风降温,白天温度25℃,晚上15℃。特别要注意防止晴天中午高温灼伤幼苗。如果苗床肥力不足,应配合浇水追肥。苗床板结可以用小齿耙松土,播种前10天给幼苗通风,但也要防止冻害。壮苗标准为16-23cm,叶片5-7片,茎粗0.5-0。7cm合适。疾控1。茄子黄萎病

致病特征:

茄子黄萎病在定植后不久就会发生,低温定植时发病早、重,但发病面积最大,座果后发病最重。发病初期,植株下半部靠近叶柄的叶缘和叶脉变黄,后逐渐发展为半叶或全叶,叶缘略向上卷曲,有时病斑仅限于半叶,造成叶片扭曲。早发茄子植株萎蔫,早晚或雨后可恢复,后叶变褐,全株萎蔫,叶片脱落,全株死亡。严重时,整片叶子往往会枯萎、变黄、死亡。大部分是全株发病,少数还有一些无病健康枝。发病时:从植株下部逐渐发育,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病株矮,株形不舒展,果实小,长果有时弯曲。根状茎纵切可见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褐色。

发生定律:

茄子黄萎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原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通过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带菌的土壤、茄科杂草,由人、畜、农具传播到无病的田地。第二年,病菌从根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然后在维管束中繁殖,扩散到枝叶上。这种疾病在那一年没有复发。最适发病温度为19℃ ~ 24℃,菌丝和菌核在6℃下10分钟后死亡。一般气温低,种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有利于细菌的入侵;低洼地,施用未熟有机肥,灌溉不当,连作地病害严重。

预防和控制方法:

(1)与非茄科或南瓜属作物连作3-4年;

(2)选择无病种子和抗病品种;施用足够的腐熟有机肥;

(3)及时清除病株,掩埋或焚烧,并向根际土壤中灌注药液进行消毒灭菌。

(4)种子消毒:将种子用冷水预浸3-4小时,再用55℃温水浸泡65438±05分钟,阴干备用。

(5)化学防治法:种植时施农药:种植时用1菌根液1000倍浸泡茄子幼苗根部,种植后用此液浇灌根部,每株250毫升。70%地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 ~ 15天,每株500毫升,连续灌2 ~ 3次。

2.茄子细菌性叶斑病

致病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多从叶缘开始,从叶缘沿叶脉向内蔓延。病斑形状不规则,有的看起来像闪电或类似河流的分支,浅褐色到褐色。患部症状不明显,露水未干前,斑面有黏黏的感觉。

发生定律:

这种疾病的病原体在土壤中越冬,其菌丝体由患病的残留物留下,并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并从水坑或伤口侵入引起疾病。温暖潮湿的天气和不良的通风有利于感染。

预防和控制方法:

(1)与茄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种子用78-85℃的热水处理。

(2)选择无菌种子并消毒。

(3)对温室和土壤进行消毒。

(4)实施全方位地膜覆盖,防止过度浇水,及时通风除湿。

(5)化学控制。发病初期可喷施50% 1000倍叶朱莉娅可湿性粉剂,每隔7-10天喷施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