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华为、百度、DJI正在聚集互联网公司颠覆传统供应商?

华为:除了汽车,什么都造。

华为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华为不会造车,而是做车企的朋友,身份是Tier 1或者Tier 2供应商。说实话,华为完全有资格造车。截至目前,华为汽车相关产品涵盖1全新智能汽车数字化架构和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汽车云服务等五大智能系统,30多个智能组件。

在4月18的发布会上,华为HI品牌一口气发布了一系列新品,包括4D成像雷达、AR-HUD、MDC810芯片在内的新一代智能元器件和解决方案。

硬件和软件,智能驾驶舱和自动驾驶,华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本届车展,华为展台涵盖融合传感解决方案、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汽车云服务、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汽车。基本上除了整车制造和动力电池,华为具备了造车的所有条件。

而且最重要的是,华为的每个版块都做到了顶尖水平,华为和极狐Alpha S的合作版就是最具体的例子。

极狐Alpha S搭载三部96线车载级雷达,自动驾驶芯片计算能力可达800TOPS,搭载华为鸿蒙系统车载操作系统,支持过充技术,可实现L2.5自动驾驶辅助和RPA遥感泊车。

车展前的实测更有说服力。在总里程12km的30分钟试乘过程中,极狐Alpha S除了进出所时的手动操作外,整个试乘过程中实现了零手动接管。华为的autopilot功能在短时间内已经能够达到和特斯拉一样的水平,技术实力可见一斑。

而且华为有量产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未来的七合一电驱动系统,都是技术最先进的部分。有汽车云服务,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已经完全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极狐在内,华为还邀请了长安、广汽等三大汽车品牌,打造汽车领域的子品牌。此外,华为与20多家OEM厂商合作,在智能领域的强势表现,让华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百度:专注无人驾驶和软件服务。

与华为相比,百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供应商,因为百度早已宣布将与吉利合作造车。但这并不影响百度的供应商地位,因为百度的Apollo智能小屋已经与70多家车企、600款车型合作,超过1万的小型车载OS在安装前已经量产。

阿波罗智能驱动可以开始量产了。刚刚上市的威马W6搭载了百度的“AVP无人驾驶泊车技术”,可以手机一键完成自动驾驶、避障、智能车位搜索、自主泊车、泊车等功能,实现泊车场景下的无人驾驶功能。Apollo智能驾驶还包括ANP,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驾驶员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这是一套基于视觉的城市道路闭环解决方案,可以实现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智能辅助驾驶。

当然,公众对百度无人驾驶印象最深的还是“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百度曾经在很多地方试用过。笔者曾经在北京亦庄有过一次经历。在五公里左右的正常道路上,驾驶员只需要在上下车的特殊阶段进行接管,其他时间无人驾驶的表现非常稳定。

在今年的车展上,百度也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的Apollo智能舱。与华为的软硬一体化不同,百度深知自己在硬件上的劣势,着力打造自己在软件服务上的优势,利用小助手和百度地图实现连接人、车、路的智能化、可视化升级。

此外,百度Apollo轻型座舱技术针对非网联车辆,为其提供轻量化智能网联技术。该技术借助手机的计算能力和网络,在手机上运行小OS系统,通过百度CarLife+手机车机互联通道在车机上显示。你可以理解为苹果的CarPlay。现阶段需求很大。

总的来说,百度不如华为强,各方面都能找到,但在自动驾驶、语音控制、汽车地图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让合作的车企更加广泛。

DJI:视觉识别的长板

在我们的印象中,DJI第一次将触角伸向汽车领域,还是不久前刚刚发布的小鹏P5,它成为了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而激光雷达的供应商就是DJI孵化的“Livox Browse Wo”。

最近,DJI又亲自离开了舞台。在本届车展上,DJI汽车携全新产品亮相,与大众、五菱等主机厂合作Tier 1。

在智能汽车领域,DJI是个新手,但无人机出身的DJI技术实力很强。本次车展,DJI带来了智能驾驶D80/D80+,智能驾驶D130/D130+,智能泊车P100/P1000四个场景的智能解决方案,并且都有相应的sop。

适用于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的D80、D130将于今年内交付,记忆泊车P100将于2022年交付,D80+、D130+和P1000的长途自主泊车和长途自主呼叫功能将于2024年交付。

相比目前流行的“堆砌”方案,DJI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长板是视觉识别方向,比如双手手势控制飞机前进后退,手势控制功能等等。借助激光雷达和视觉识别,DJI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DJI车辆不同于目前流行的高精地图和V2X技术路线。前者通过DJI双目立体视觉技术,无需提前训练和学习,即可准确检测任何障碍物,即使在新旧车道线并存、无车道线等路况下,也能准确融合环境的动态和静态信息,实现稳定行驶。

换句话说,DJI车辆将凭借出色的视觉识别技术和软硬件的强耦合,实现智能驾驶的目的。此举的效果也非常明显。相对而言,车载解决方案在DJI的R&D成本会相对较低。此外,采用相对简单的传感器,“技术流”的DJI车辆将具有性价比优势。

写在最后: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智能驾驶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国际Tier 1巨头手中,其职责是为主机厂提供零部件或技术,活在幕后。然而,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在通信、智能、算法方面具有优势的互联网公司的进入,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生态。“软件定义汽车”,特斯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正在被华为等科技巨头发扬光大。

以前在车企的发布会上,供应商就是绿叶撑大红花。但现在,供应商更重要,主机厂会以供应商为背书,甚至超过汽车本身的风头。互联网提供商将更加紧密地与OEM联系在一起,这也是超越国际Tier 1提供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