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新农村的组织工作随笔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描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综合开发不谋而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志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标杆。
一、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发展生产,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优良的基础设施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优质的新产品改造农业,用产业化的形式经营农业。只有新农业才能有新农村。
海子村地处山区,以林业和养殖业为主。板栗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村里采取引进新品种,更换老树种的方式。大力更新树木。
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靠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生产的发展。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归宿是农民过上好日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均收入两千美元的小康标准,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业消费结构。启动农民增收致富任务,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速度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各级领导投入大量精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免除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粮食直补、最低价收购等。只有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和生态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先进技术的推广,增加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二,全面发展农业,促进农村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地,农民是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的农民队伍和和谐文明的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农村还远没有完全消除贫困,农村的现状还很不乐观。地处山区的海子村是典型的“7086”单位,大部分是在家务农的老人。这种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高质量外溢和低水平沉淀,给新农村建设设置了障碍,与乡村文明的要求极不相容。只有新农民才能有新农村。
农业综合开发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通过科技投入,启动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通过适用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通过购买和赠送的方式在村里获得大量的养殖和种植技术书籍,通过每周三天向村民开放,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力军。无论从当前看,还是从长远考虑,他们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需要千方百计提高素质,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有技术、有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村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把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新时期艰苦奋斗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激励党员干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为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重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有效开展;二是讲究方法,搞好三个结合,即分散学习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农民生活实践相结合,符合群众的欣赏特点和接受能力;把教育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思想问题。
普及科学知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农民革除不文明习俗,改变不健康习惯,改变落后观念,取缔不健康娱乐。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文明、科学、卫生、树新风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
书籍是良师益友。书中有金屋藏娇,书中有颜如玉。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图书馆的建立,多读书,读好书,对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和知识,对整个农村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整个图书馆定期向农民开放,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更多有用的书。
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保证。从战略上讲,要做好三个基础环节:一是精心配备,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真正把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有相应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调整充实到这个队伍中来;二是合理使用。管理好、用好农村精神文明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在工作中给予关心和支持,让他们大胆工作,另一方面要大胆启用那些年富力强、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同志;第三,精心培养,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工作队伍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努力使他们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只有自己做了,才能更好的指导别人。
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桂林的生育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迅速。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生育文明建设将促进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新农村建设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国务院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质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为了确保桂林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把生育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生育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发展和生育文明“两手抓”,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改善、生育文明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育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
桂林生育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怎么样?笔者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呈现出可喜的局面。为加快生育文明和新农村建设,桂林注重农村生育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把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纳入整体规划、部署、实施和进度。在开展生育文明和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计划生育融入各项工作,把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宣传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识与培养农民结合起来,以生育文明树立新型婚育风尚。在推进生育文明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狠抓各级培训教育,促进人们生殖文明观念的转变。
农村几千年形成的“多子多福”思想和旧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要靠持之以恒的教育,让群众入脑入心,提高素质,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近年来,桂林以人口学校、协会中心户为依托,举办未婚青年、新婚孕妇、已婚育龄人员及相关内容培训班,对人口形势、计划生育政策、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生殖文明、农业技术等重点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教育。2007年,* * *举办了1221期培训班,参加人数超过78000人。通过学习培训,群众提高了对国情和政策的认识,掌握了更多的生育文明知识,体会到了计划生育的好处。通过培训,群众的计划生育意识进一步增强,少生快富、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风尚在桂北蔚然成风。
二是狠抓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更新婚育观念。
为建设新型生育文明,我市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各种舆论环境,大张旗鼓宣传营造婚育新气象,引导群众更新婚育观念,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1,丰富活动内容,将生育文明教育纳入活动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为此,我市在广大农村组织了文艺队、民歌队、篮球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婚育新风和生育文明。文艺队以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写作、表演、歌唱,讴歌婚育新风,倡导文明风尚;民歌队开展了计划生育政策、婚育知识、避孕知识的竞赛,部分阿姨夫妇同台竞技。正是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广大村民在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生育文明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创建典型,学习榜样。
几年来,全市各县区大张旗鼓地开展“婚育新风合格户”和“婚育新风示范户”活动,树立榜样,依靠榜样引导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大力向群众传递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孩女孩同生、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生育文明理念,努力创建“婚育新风合格户”、“婚育新风示范户”。三年来,全市共评出合格户786户,示范户120户。通过典型引导,全市有2346对夫妇推迟或放弃生育二胎。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在生育文明建设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营造温馨和谐的宣传氛围。将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的海报制作成可移动展板,放在人群聚集场所进行宣传;招牌、广告牌制作温馨醒目的海报、标语,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到计划生育的人文关怀;利用活动室,设立图书室和阅览室,让群众在阅读中学习计划生育知识;建立电视远程教育,将生育文明的文艺节目和相关知识输入电视点播系统,让群众在家就能收看计划生育专题节目,获取生育文明知识。
三是狠抓帮扶发展,引导群众走上生育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之路。
在生育文明和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找到符合农民需求的正确结合点?通过调查,农民最现实的愿望是当家作主,身体健康,其次是发展经济,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各级计划生育部门牢牢把握这两个基本点,从群众需求出发,以生殖健康服务和生产生活救助服务为重点。把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村民选举,建立了新农村理事会、旅游协会、水果生产协会等一系列协会,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和章程。在理事会的管理下,他们更好地发挥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
全市上下把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在工作中突出“帮”字,对部分计划生育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对富裕户和贫困户各帮扶一户,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把计划生育知识培训和农业科普知识培训结合起来,让计划生育户了解各地的致富信息,开阔思路,开阔眼界,在闯市场、奔小康的道路上有目标。通过帮助,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逐步走向富裕。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乡镇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建立家庭旅馆和饭店,促使各种旅游项目增加了计划生育户的收入。全国知名的生态新村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共有390人,育龄妇女87人,其中18户,夫妻双方均为姚独生女儿,女儿十多岁,完全符合生育二胎条件。但他们坚决不再生,因为他们从实践中看到,少生孩子可以缓解各种压力,促进家庭致富,女儿健康成长;现在18独生子女户已经放弃二孩生育计划。县、乡、村三级协会为计划生育户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提供生产资金,组织产品销售,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今,红岩村柿子层出不穷,人均挂果6600斤,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少生孩子快速致富后,红岩村的群众目标是建设新村。2003年以来,51户农户自筹资金4万至7万元,借款5万元。转眼间,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别墅,开上了酒店,一个干净的新农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永福县鲍莉乡唐波村依靠养兔,走少生快富新村之路。坡塘村计划生育中心负责人魏继秀说:“村里有十几户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女儿都比较大。动员起来就不愿意生二胎了。”魏继秀自己带头养兔。他致富后,把兔子送给了村里的计划生育户。现在村里300多户都成了养兔专业户,仅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3000多元。新楼房在村里拔地而起,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龙胜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少生孩子、快速致富、建设新村”的浓厚氛围,群众把对女孩的关心升华到了以生女孩为荣、为荣的高度。龙脊村的人说:“有个女儿真好,谁有女儿谁有福气。”如今,女儿家、吊脚楼、木结构、青瓦飞檐的房子依山而居,其乐融融,游客络绎不绝。
以上生育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只是桂北新农村的缩影。全市各县区都有代表或典范,如兴安黄茅坝、阳朔县班固村、灌阳县星竹山屯村、灵川县木匠村、象山区二塘乡洪光新村等,各具特色,气象万千。弥漫着“少生快富,建设新农村”的淳朴文明气息,促使广大农村向少生快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实践证明,桂林生育文明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广大群众的生育文明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当前,生育文明和新农村建设正在桂北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开展。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初夏的杭州后农村,草丰粮足,牛肥体壮,人民安居乐业。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乡镇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路畅通,院落整洁,窗户光洁,沿路乱丢的柴火不见了。有些地方在农闲时会举办文化活动周。从这些明显的变化中,记者感受到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农村在变,农民也在变。他们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口袋”富了,更重要的是“脑袋”富了。
为老调添新词为农民搭建幸福舞台
记者在头道桥镇采访时,恰逢农民文化活动周第一天。整个市场上再也没有赶骡车的农民了。他们开着农用车,穿着崭新的衣服,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包括下棋、拔河、跑步、打篮球和乒乓球...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些节日文化活动,我们看到的是锣鼓背后更深层的内涵,那就是农民以全新的面貌对新农民、新农村的全新诠释。
农民积极参与并丰富自己的生活并非偶然。是杭州市多年来农村四级文体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杭州逐年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管理。8个镇建成文化站2078平方米、综合活动室28个、图书3万册,建成“草原书屋”21个,基本形成了镇有综合活动中心、村有活动室、社有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动网络,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搭建了阵地。
文化如水。这几年,杭州之后的农村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自发组建了34支民间艺术队,在农闲时节组织了头道桥镇“金牛杯”农民文化周、满会镇旅游文化节、双庙镇女子篮球队、三道桥镇农民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农民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体活动。与此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作家、农民书法家、农民收藏家和地方文人。目前,全旗民间艺术团队和协会发展到34个,从业人员1565人,“文化馆户”1326人。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农民火炬手,张参加了北京奥运圣火在鄂尔多斯站的传递。
农民在改变。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繁荣的文化活动正在一点一滴地走进乡村、农民和农民的心里,滋养着他们的精神。
旧瓶装新酒为农民分发营养餐
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农村真的变了,最大的变化是农民观念的巨大变化。在康尔莱园区,科技型、知识型农民随处可见。他们通过三层种植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多种品种,生产有机蔬菜。有品牌意识的农民建立了自己的绿色食品商店。用村民孙存林的话说,“好货得卖好价钱”。
为加快新型农民转型,杭后通过政府买单、农民受益的方式,结合“阳光工程”、“青年工程”,开展“千名干部下乡宣讲”、“下乡”、“科普进千家”等活动,开展针对性、务实性、实效性的农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常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培训农民65438+万人次。出现了很多懂得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在这些农民的带动下,曾经的产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刚从河套大学培训回来的牛王刘三明,率先建成了镇上第一个家庭牧场,托起了现代畜牧业的灿烂光辉。
观念的大转变也催生了农民头脑中与时俱进的观念。采访中,农业局副局长于海伟告诉记者:“以前农民坐在一起,聊昨天喝了多少,赢了多少,输了多少。现在他们都在说种了多少,种了什么,怎么种,明天怎么办。”
一种方式,两次对话,充分说明农民抛弃了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开始学会思考,开始展望自己的前景。
记者走访杭州农村后,感受到农村真的变了,变得更美更好了,而这种变化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有一种灵魂在牵引着前进,那就是农民内心世界的改造,把无形的转化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