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理念?

问题1: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是什么?

一.想法

什么是“理念”?好像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新现代汉语词典》将“意”注释为“观念”。如民主观念、人道主义观念和商业观念”;(注:王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海南出版社,1992,第984页。)语言大词典把“理念”看作“宇宙的心理本质或精神本质,它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正如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注:王主编的《语言大词典》,三环出版社2123页,1990版。的定义);《汉语词典》直接把“观念”解释为“理性概念”。(注:《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第四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571页,1989版。)和《辞海》指出(注:《辞海》中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版,第2776页。):“理念”是旧哲学的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翻译为“理念”,而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中的“理念”则是指理性场的概念,也称为理念。

“理念”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吗?

事实上,根据哲学界提供的研究资料,即使是最早提出“理念”一词并有初步解释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将它作为哲学术语进行讨论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有意识地分析“理念”与“理性概念”、“理性概念”等类似、相关概念的区别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最早对“理念”有过最集中、最细致的论述。他们在讨论或辨析“理念”这一概念时,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对“理念”的哲学理解和运用也是不同的。苏格拉底认为“观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界”,“每一个观念都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观念,所以只有单一的观念”,“所谓观念就是观念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永远具有自己同一性的单一事物”;(注:严: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93-94页。柏拉图提出:“感性的东西都是以观念命名的,都是以观念命名的”(注: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二卷第1981版第72卷..)“人们应该通过理性把各种感官整合成一个统一体,从而理解观念。”(注: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史选读》第二卷第一册1981版,第75页。他认为“理念”是一个永恒而独立的实体,是现实世界的根源。康德认为,“理念”是指一种“纯粹理性的概念”,它产生于知性,超越了经验的可能性;(注:韩延明:《大学理念解析》,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院2000级博士生论文集。黑格尔对观念似乎没有固定的理解。他认为:“观念是自持的真理,是概念与客观性的绝对统一”,“观念可以理解为理性(即哲学中真正定义的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与客体、概念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可以理解为本身就是现实的可能性;或者说它的本质只能被想象成存在的东西,等等。因为概念包含了所有的智力关系。”(注: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史选读》第二卷第427-429页,1982。黑格尔甚至提出“观念本身就是辩证法”“观念本质上是过程”等等。综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对“观念”没有统一的概述。

以上是西方哲学大师对“理念”的分析和阐述。根据韩延明教授对概念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概念,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与西方古代哲学中的概念在内涵上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他认为中国历代“理”的演变可分为九个阶段:(注:韩延明:大学理念解析,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院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1)春秋时期的“理”是经理和治理;(2)战国时期的“理”是仁义;(3)秦汉时以“李”为名;(4)《魏晋南北朝志》。

问题二:中国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中国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开放性、多样性、生态和谐性和系统性的理念。

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

(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所思考的观念或想法的形成,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2)教育观念包含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于“善教育”的观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而是来自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

(4)教育观念是一种具有广泛外延,能够反映教育思维活动各种观念的* * *性的普遍观念或上位观念;

(5)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链接:

丁于概念_百度百科

baike.baidu/...3YtSj_

问题3: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有什么区别?首先说明什么是关于教育事物本身的观点,主要说明什么是教育事物的本质、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现在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进步成长的地方。所以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国家的很多学校有了一个新的趋势,很多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不仅搞科研,还培训教师,让教师通过和高校的科研人员、专家教授接触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让他们不同的想法导致不同的行为。让我们回顾和反思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我们个人的发展。最根本的缺乏是什么?中国人民并不缺乏精力、热情和智慧。关键是选错了方向,没去对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决定我们方向的问题,就是理念。我们不妨把思路的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思路决定方向,思路决定方法,思路决定成败,思路决定未来。所以,教育哲学的第一个方面就是研究教育是什么。其次,教育观念也是对教育价值的判断。价值对教育领域很重要,教育价值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或者这个活动在教育中的运用。比如老师讲课有什么用?只有深刻理解它的价值,才能正确使用它。该做的是对的,不只是讲课,可能讲得越多效果越差。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学生作业很有用,但是你觉得学生作业的作用是什么,在我们的素质教育中赋予它的功能和要求它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对这些方面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到教师怎么讲课,讲多少,留什么作业,怎么留作业等。这方面你还没有搞清楚,很迷茫,那就是把老师搞糊涂了,不仅仅是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你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正确的想法来引导,即使你再热情,再上进,也不一定能成长。所以教学观念是价值判断的关键,教育观念同时只知道价值是不够的。教育理念也研究如何实现价值,即实现价值的方式。再者,教育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判断和观点,是坚定的。这一理念对其他相关的理解和看法有很大的影响,并愿意采取行动实现这一理念。比如我们省的一些校长,一直坚信一件事就是研究型学校。从当上校长的那天起,他们就高举研究型学校的大旗,开始从各个方面着力于科研。口号是研究型学校,项目驱动,大家都搞科研,把科研投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几年坚持下来,看起来很不一样,因为一开始搞科研肯定比别人辛苦,但是他一旦树立了这个观念,就算有一些困难,也是有的。第四是教育观念是在理性思考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经历,就无法形成真正的概念,即教学概念必须是自己理性思考和亲身经历的结果。听一个报告,看一本书,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灵感,但不能马上把这里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变成自己的想法。观念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几个方面的解释。可以说,人的观念是在思考和回答一个教育事物是什么、应该怎样、其价值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判断和看法。这种观点是根本的、坚定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是教学理念,同时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个性,即每个人的教学理念都是不同的。在知道概念的前提下,有几个关系要知道。第一个关系是教学观念和教学观念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过去说要更新教育观念,这几年却说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什么区别?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也有一些区别。概念...> & gt

问题4: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意思?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它是以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为基础,着眼于受教育者的要求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其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积极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学生作为有感情、有需求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积极营造轻松、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潜能来实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优势,帮助他们提高,而不是只关注成绩和表现,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如何在每门课程的内容中平衡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和可能性,涉及到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我校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开设的供学生选择的多种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包括构成课程的因素的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还包括实施课程的必要和直接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体、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理解。

7.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全面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课程特别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课程:本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标,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以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交流与融合为目标,努力将“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与生活共处”、“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开发中。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课程体系中自然、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是课程,社会是课程,自我可以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基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用什么方法、手段和途径获取知识,尽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甚至学生、家长和社区民众都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课本就是例子:课本是学校用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材料),课本的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个(而不是唯一的)“话题”,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教科书为“中介”,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 & gt

问题五: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人的学习决定教学――全面和谐的发展观。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让学生发展成为“完整的人”,这体现了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中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回顾20世纪65438-000年的教育发展史,教育的中心正在从“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转变。这种转变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威权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的骨干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问题6:有哪些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是永恒的主旨。因为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更公平的待人。

2.独立、合作、探索、创新。

3.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问题7: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多意义的范畴。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和具体程度,可分为国家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育目标和单元教育目标。根据教育活动的过程,可分为终期教育目标、阶段性教育目标和即期教育目标;根据主观客观性,可分为客观教育目标和主观教育目标。

(一)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程度,教育目标可分为:

1.国家教育目标。或者说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的总要求。它是最抽象的教育目标,通常规定在宪法或教育基本法或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中。

2.学校教育目标。或者训练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而设定的教育目标,是整体教育目的的体现,如小学的培养目标、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等。

3.课程教育目标。这个目标体现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具体规定了教什么和用多少时间,以及总目标和分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4.单元教育的目标。或者教学目标。这是一个以“单位”为教学基本单位设定的教育目标。本杰明·S·布鲁姆(1913-)等人提出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分类: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运动技能三个领域。在认知领域,分为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在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体系和个体化价值观体系五个方面。在运动技能领域,分为整体动作、协调细致动作、非语言交流动作、言语行为四个方面。

(2)根据教育活动的过程,教育目标可以分为:

1.结束性教育目标。即某个社会和国家期望未成年人应该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

2.阶段性教育目标。又称递进式教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和层次上要达到的目标,是对最终教育目标的阶段分化和层次分解。

3.即时性教育的目标。这是指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

(3)根据主观和客观,教育目标可分为:

1.客观教育。这指的是教育者外在的、独立于其意志的教育目标。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未来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的反映,通常是在教育政策法规和相关教育文本中确定的。

2.主体性教育的目标。这是指教育者在意识形态上理解和接受的教育目标,或者某些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所倡导的教育目标。

问题8:马卡连柯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一切都给了孩子,一切都牺牲了,甚至是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他坚持集体教育的原则。

道德教育的原则之一。意思是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集体,依靠学生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把这种影响称为“平行教育功能”。基于集体与个人的辩证统一以及集体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特殊作用。集体是培养人和人的精神发展的重要而有力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等高尚美德只有通过集体活动才能形成和巩固。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培养和促进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教育力量;(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结合起来,使集体和个人在发展中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