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育经过百年的发展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有了不同的内容和意义。近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县创办的乡村学校,旨在实现政教合一,启发农民意识,从而实现村民自治;新时期,中国农业大学孙教授带领辉县青年教师创办社区学院,发展成人教育,旨在唤醒被城市文明逐渐弱化和边缘化的乡土记忆,传承乡土文化之根。通过比较两种形式的农村教育在建设背景、内容设置、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探索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思考几代农村教育从业者的责任和价值实现。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农业学校;社区学院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第一,要依靠农村人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主力军;其次,只有把人与知识、视野、新方法、新技术结合起来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两者的结合必然依赖于乡村教育的建立。
一,乡村教育创办的背景
1.农村学校的建立
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问题的本质是文化失衡,西方的入侵使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两大短板:缺乏群体组织意识和忽视科学技术。救国之道是“重建文化”,即调和中西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中重视团体组织和科技的优点,保留中国固有的精神。由于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改善旧中国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农村身上。农村农业学校既是行政机构,也是教育机构。强调其行政机关,要注意乡村教育与地方自治的结合,把中国的地方自治落实到教育中,即作为学生的村民要关注群体,关心村务,积极发表意见。作为一种教育机构,体现在教师讲授的乡村建设课程中,主要包括阐释“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提炼”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实用技术”。
2.社区学院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城市文化的诸多元素正在突飞猛进地冲击着乡村,从而改写了“乡土中国”的发展轨迹。在这场以“离土”为主题的文化迁徙中,乡村的社会生态日益瓦解,乡村教育因陷入“城市中心主义”的误区而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校的大规模撤并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导致了大量乡村学校的急剧消失。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父母陪孩子去城市读书,在农村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这种教育改革政策既强调教育公平,又客观上切断了孩子与农村的联系。
3.两者在乡村教育目的上的比较。
梁漱溟先生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同时将乡村农校视为乡村自治组织。农村农业学校以农村教育机构及其民众教育为整个农村建设的基础,既是民众教育机构,又是农村行政机构,旨在通过教育唤起民众,进而发展农村建设。孙教授提出教育即觉醒的观点,通过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可以恢复农村家庭教育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延续乡土文化。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使得农村教育承担着不同的使命。无论是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还是唤醒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观念,都体现了乡村教育对乡村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农村农业学校和社区大学的内容设置
乡村学校的性质是有明确范围划分的团体组织,而社区大学则是以乡村学校为中心,将乡村教育运动延伸到周边村庄,没有地域范围的划分。由于农村农业学校行政机器的性质,四大架构有明确的责权利义务,对整体都有作用,从而形成组织,维持学校的稳定运行。它具有类似于现有地方立法和司法机构的严格结构。社区学院的机构设置更趋于扁平化,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适合延伸。
乡村农业学校的课程注重精神培育,包括激发农民意识,培养村民的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强调对校长和学校董事会的绝对服从。社区学院的课程注重乡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村民对其乡土文化的认同,进而以榜样带动家庭教育功能的恢复。
第三,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比较两种操作的实际影响。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纲领以乡村为基本单位,中心环节是通过乡村农业学校引导农民关心社区问题,参与政治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实现权力来自人民的自主民主政治。他认为,具有高度传统文化和掌握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应该而且能够把混乱中的中国引向正确的道路。寄希望于知识分子复兴乡村的功能主义理论,在遭受外来侵略的巨大社会变革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社区学院的运作理念体现了帕森斯行动类型划分的三个层次。通过成人教育,首先唤醒本土文化的意识,让学生重新审视本土事物的价值,然后发自内心地接受,潜移默化地付诸行动,从而达到重视教育,以家庭为单位恢复九年级的目的。即从认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到用欣赏的眼光判断其意义,再到以身作则高度评价乡村教育。
第四,当今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应从农村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出发,改变农村教育城市文化定位的基本设置,丰富农村教育的地方文化内涵,从而找到一条农村教育适合农村社会、与地方文化相协调的道路。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设一支具有乡土情结的教师队伍,利用社区资源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实现乡土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
动词 (verb的缩写)一代又一代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梁漱溟把他的乡村学校建设总结为:“虽然不全是错的,但我真的错了。”半个世纪后,中国农村出现了各种社会文化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解读梁老的农村教育理论。“只有经过场域的洗礼,学生才能对社会学有自己的理解,热爱自己的专业,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孙教授对专业学生“成人培养”的教育理念。孙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提高改变现状、创造生活的能力。简而言之,这种实践性的农村实践是以文化干预的方式在乡村进行减贫、脱贫的实验,总的来说是在寻找乡村的复兴之路。
在我看来,尽管梁漱溟和孙在不同的时代选择乡村教育的目的和路径不同,但他们都执着于一件事: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朴素而纯粹,拥有关心和服务乡村的情怀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积极想象美好和智慧。
参考资料:
[1]梁漱溟,乡村建设论——关于乡村农业学派的乡村组织章。
[2]梁漱溟自传——我为什么有一章讲乡村建设。
[3]从乡村教育看乡土文化的分离与传承,李长娟。
[4]论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学校。
[5]《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传承》鲁世平。
[6]文化失忆与乡村教育的使命,孙·。
[7]《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教育关怀》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