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力格尔的历史渊源
这种艺术形式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存在了。早期的题材多为童话。
清朝初期。满人定居中原后,为了防止蒙汉接触,修筑了长达数千里的“柳条边关”。雍正年间,河北、山东连年大旱,百姓苦不堪言,哀鸿遍野。清廷不得不要求卓索图盟旗“借地养民”,于是大量黄河流域的汉人进入关东蒙奇。移民带来黄河文化,促进蒙汉文化交融。这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黄河文化北移”。京韵大鼓、评书、莲花瀑布等。进入了草原,并在潮尔的伴奏下逐渐与桃李(一种专门演唱英雄史诗的艺术形式)融合,吸收了双方的精华,演变成了一种具有草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乌力格尔。
清末,一些艺人将《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编成蒙古说唱,深受农牧民欢迎。解放后,艺术家们改编并演唱了当代文学作品,如林元和雷锋的故事。表演者为男性,自唱(低音胡俟或马头琴),音乐多以蒙古族民歌为基础。共有65,438+000多首曲子,每首曲子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在发展过程中,乌利格尔大大提高了胡俟的演奏技巧,许多艺术家可以用胡俟来模拟风和马的嘶鸣。有些表演者还可以使演唱旋律与伴奏旋律形成对比的复调关系,以丰富表现力。
胡尔奇
说唱乌利格的艺术家被称为“胡尔奇”。辽阔的草原在hultsch营造出浪漫开放的艺术氛围。就像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一样,hultsch背着他的尤克里里或马头琴(Chaoer),在草原上随风飘荡,一个人弹着钢琴,唱着歌。由于其表演风格和故事内容的差异,或诗意,或悬疑,让牧民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忘记了故事在哪里。有经验的hultsch也能即兴发挥,只要给题目,就能翻译成文字。
家
扎鲁特:“乌力格尔之乡”悠扬的胡琴之声。扎鲁特草原是蒙古族乌力格尔艺术的摇篮,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耀眼的民族文化艺术,孕育了帕杰、毛一涵等世界级的民族民间艺术大师。一部《春秋战国故事》《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经典“乌力格尔”言论的译本诞生了。最著名的英雄史诗如《格萨尔汗》和《征服蟒蛇古斯》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扎鲁特旗的说书艺术不断发展,说书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根据说书人的唱腔特点和师徒关系,大致可分为三派,即以帕杰为代表的以讲述故事为主的说唱派,以毛一涵为代表的好来宝说唱派,以扎那为代表的以讲述传统故事为主的说唱派。
扎鲁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培育了蜚声海内外的帕杰、毛一涵两位世界级艺术家,还培养出了朝邦、扎纳、多格尔、萨仁满都拉、查吉加瓦等多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20世纪50年代,帕杰和毛一涵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20世纪60年代,拉小二接受了周总理的三次接见。
扎鲁特旗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注重改进和完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了保护和弘扬“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民族民间艺术,祁文连成立了曲艺艺术家协会。旗人民政府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签约,建立了“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传承基地,录制了500多个小时的音像资料,建立了专题网页,为打造扎鲁特旗“乌力格尔”和“好来宝”民族艺术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扎鲁特旗还将蒙古族实验小学定为“乌力格尔培训基地”。2008年3月,开设了“乌力格尔特色班”,购买了四胡乐器,选拔了10多名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作为首批学员,聘请了国家二级演员劳西尔授课,并经常给学生讲解乌力格尔的艺术。
2002年,举办了帕杰大师诞辰100周年暨“帕杰杯”全国乌力格、好来宝大赛,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8月4日至7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广电局、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庆祝蒙古族曲艺大师毛一涵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节”在乌力格尔故里扎鲁特旗举行。来自蒙、日、加、中国八省的80余人参加了乌力格尔艺术大赛,中国音协内外艺术家和专业人士、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中国音协党组书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应邀参加。为弘扬民族民间艺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乌力格尔仍然是扎鲁特草原上广大牧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群众娱乐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乌力格尔诞生到1986,全旗有名的“胡尔其”(说书人)有70多个。可惜2010死了30多人。时至今日,悠扬的胡琴声仍在扎鲁特草原上回荡。乌力格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唱功,成为民族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3年,扎鲁特旗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uli ger:200多年的传承和不变的魅力。
据史料记载,乌力格尔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在科尔沁草原广为流传了200多年。歌手与胡俟一起创作、演奏、演唱,人们称之为“任虎·乌力格尔”(拉斯无厘头)、“本森·乌力格尔”(用剧本讲故事)。蒙古族说唱艺术《任虎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曲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世纪以来,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题材、精湛的语言、浓郁的草原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受到广大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乌利格尔不仅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新中国成立前,科尔沁草原有200多名“胡尔其”(说唱艺人),主要活跃在广大的农村牧区,有的成为喇嘛庙或王公大院的专业说书人。评书主要集中在达尔罕王宓、吐什叶图王宓、王叶寺、扎鲁特旗王宓等地。蒙古族说唱艺人大多以劳动人民为主,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他们唱的主要歌曲是传统歌曲和“好来宝”。为了生存和生活,一些残疾人努力学习说唱技能,掌握评书的特点、风格和技巧,成为评书艺术家。
科尔沁蒙古族的“本森乌力格尔”和“任虎乌力格尔”经过说唱艺人的长期表演和不断提炼加工,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说唱本。扎鲁特旗尕海图镇姚金山等艺人用剧本说唱《本森乌力格尔》,就是典型代表。科尔沁蒙古族说唱艺术,“任虎乌力格尔”在科尔沁草原已有相当规模。据有关记载,从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说唱艺人有600多人,《蒙古胡尔其》一书收集了308个说书人的短篇故事,表演了300多种曲目,其中大部分是汉唐宋时期的故事,是西汉、三国演义等古代说唱的代表作。这些艺术实践锤炼和提高了说唱艺术,在文字、音乐、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模式,为说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任虎·乌力格尔从70年代初开始在通辽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至今已录制了300多期节目。此外,当时通过举办培训班、说唱艺人见面会等方式,在全市各地涌现出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胡尔齐,如李双喜、劳斯尔等具有大学文化的说书人,班布拉、布伦巴亚尔等具有中学文化、有专业职称的专业说书人。
1983年3月,为不断推动民族民间艺术理论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哲里木盟(现通辽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部。1986年,成立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文艺学院,安排专人研究曲艺艺术,辅导说唱艺人活动。曲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他们努力把嘎达梅林、达纳帕拉、陶克陶呼、扎纳巴拉吉尼玛、图们乌力吉大等叙事性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