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的市场前景如何?
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市场地位
葫芦丝生产成本在15-30元之间,民间家庭作坊生产的葫芦丝价格在100元-180元之间,“福德全牌葫芦丝”价格在150元-380元之间。2004年的文化普查显示,梁河县勐养镇有8个葫芦丝家庭作坊。2004年,* * *生产销售葫芦丝2100件,经济净收入120000元,德泉杨蒙艺术工作室生产销售葫芦丝9800多件,经济净收入16544。民间家庭作坊生产的葫芦丝主要在德宏州、县的乡(镇)、村销售。销售方式为批发零售,部分批量生产后发往广州、西双版纳、四川、湖南等地。单价根据制作的材料质量从40元到180元不等。比如,勐养镇芒棒村村民杜德光一年大约做400-500件葫芦丝,单价最低在40元,最高180元,销往省内外,年收入6万元左右。“勤德胡荃丝绸艺术工作室”的“勤德全牌”葫芦丝主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重庆、青海等中国各大城市。省内有2家专卖网点(图23)和5家直营网点,销售方式以批发和批发零售为主。2004年,梁河私人举办葫芦丝培训班6个班,培训学员370多人,产生经济收入7000元(仅晚上培训)。
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雏形。
梁河具有发展葫芦丝文化产业的优势。(1)梁河有强大的葫芦丝制作和表演团队;(2)葫芦丝音乐呈现出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的交融发展;③傣族传统丝瓜文化与民族丝瓜艺术相互渗透;④生产葫芦丝需要的原料是紫竹和葫芦梁河,以发展自给自足;⑤梁河有很大名人效应的无形资产支撑。著名葫芦丝演奏家龚生长在梁河芒东镇,享誉世界的葫芦丝王子齐德全生长在梁河勐养镇。
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初步整合了葫芦丝原料生产、葫芦丝产品加工、葫芦丝技艺培训、葫芦丝艺术活动展示,形成了葫芦丝文化产业链的雏形。2003年,邦盖村的冯绍兴成功种植了葫芦和紫竹。而且由于梁河气候季节性变化小,干湿季节分明,用种植的葫芦和紫竹制作的葫芦丝质量好,音色变化小。种植葫芦丝原料的收入也超过了种植粮食的收入。2003年,冯绍兴每亩种植5000至7000株。初加工后单价1元/株,每亩纯收入4000到6000元。如果种植水稻,亩产按每季600斤计算,按2005年初较好的粮食价格1.40元/斤计算,亩产为840元。
梁河县位于云南横断山脉西南端,德宏州东北部。东北为腾冲县,东南角为龙陵县、龙川县,西为盈江县。梁河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梁河距省会昆明808公里,距州府芒市122公里(经绿营路),总土地面积1159平方公里,总人口158500人。世界上生活着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1.9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7%。文物调查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表明,居住在梁河的民族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百越(傣族的祖先)和白普(佤族和德昂族的祖先)部落群居住在梁河。历史上,白衣(今傣族)、(今佤族)和(今阿昌)生活在元朝。汉族人从明朝开始迁入,景颇族和彝族在明朝末年以后迁入。梁河民族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除佤族语言失传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傣族、景颇族、佤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不仅交融发展,而且保持了各自独特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梁河各民族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文学、传统节日、民间礼仪、音乐舞蹈、民间器乐等独特的民族文化。梁河傣族乐器葫芦丝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古朴的外观结构和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梁河民间葫芦丝已经从民间乐器走向民族乐器,从民间艺术走向大众艺术,从本土走向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葫芦丝的神奇不仅表现在审美艺术价值上,还表现在它不可预知的人生体验上。
梁河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都使用葫芦丝,但在傣族聚居的勐养、芒东镇流传甚广。现在,葫芦丝已经被公认为阿呆乐器。葫芦丝在梁河民间被称为“葫芦箫”、“葫芦笙”。关于其更名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解放初期,知青上山下乡,把傣族人不标准的汉语“箫”误听成了丝,有的说它不同于哈尼族的“芦笙”和“没有春天的箫”,于是文艺工作者把它命名为“没有春天的箫”。传说是前者居多。“葫芦丝”的傣语名称是“刀郎”,“刀郎”是葫芦丝的傣语名称,“桂”是傣语中管乐器的总称。德昂族称为“格堡”,阿昌族称为“排乐翁”。葫芦丝由一个气桶(葫芦)、一至三个音管(紫竹或黄竹)和簧片(铜制)组成。一至三根(多为三根)带簧片的竹筒从上方插在葫芦底部(带金属簧片的部分)。
葫芦丝的起源是一个难解的谜,没有历史记载。梁河的老人说“葫芦丝在梁河代代相传,尤其是傣族地区,所有的小伙子都会吹葫芦丝”。勐养镇邦良村的金长玉(出生于1921)说,“从我记事起,我的祖先就会制作和演奏葫芦丝,制作的葫芦丝经常在市场上出售,还被卖到泸西、芒市、龙川、瑞丽、缅甸等地。”由和钱所著的《白彝传》反映了梁河白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风俗。其中“土地肥沃肥沃,有数十户,人口一人,谓之街。”说明梁河较早有赶集和交易商品的历史。葫芦丝在傣族中广为流传,阿昌、德昂族居住区也有部分人使用,这与公平贸易的形成密切相关。
葫芦丝的起源没有证书可以考证,只能从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追溯。梁河傣族和德昂族关于葫芦丝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虽然它们的民族文化和传播情节、内容不同,但两个传说的主题基本相同,都是歌颂真挚的爱情,所以决定了葫芦丝在民间的社会功能——抒发感情的功能。
究竟是葫芦丝的出现催生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还是美丽的爱情故事促进了葫芦丝的诞生,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前提条件,就没有答案。这就是葫芦丝神秘的身世。但我们可以肯定,葫芦丝在很久以前就是梁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傣族地区和德昂族地区的丝瓜起源故事和传说,充分显示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具有民族发掘价值。叙事线条清晰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文学价值;主题鲜明,表现了人们对纯洁执着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社会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