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习茶道
从零开始学习茶艺。茶艺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泡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要真正泡一壶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我们从零开始学习茶艺吧。
从零开始学习茶艺1茶艺基础知识1:泡茶的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茶的色、香、味的基础。泡茶时,要根据不同茶叶的特性,调整水的温度、浸泡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以充分发挥茶叶的香、色、味。泡茶有四个要素:第一是茶的比例,第二是茶的温度,第三是冲泡次数。
茶艺基础知识2:泡茶水的选择
水是茶之母,器皿是茶之父。可见,用什么水泡茶,对茶的冲泡和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泡一壶好茶,要选择清水、轻水、甜水、活水,这样才能做出茶的纯正味道。
茶艺基础知识3:茶具的选择
现在常用的茶叶有瓷器、陶器、玻璃、塑料。从品茶的角度来说,瓷器和陶器是泡茶的最佳选择,因为它们保温性好,色香俱佳,外形美观,具有艺术欣赏性。
茶艺基础知识4:茶的味道
品茶是一门综合艺术,茶没有好坏之分,主要看个人品味。不同种类的茶颜色不同,茶的品质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茶方式。品茶时,可以透过晶莹剔透的茶汤,看茶叶的起伏、舒展、姿态,再看茶汁的渗透、浸润和汤色的变化,然后拿起茶杯,先闻一闻,再品一口。
茶艺的基本流程
1,手部清洁和欣赏用具
也就是说,洗手喝茶很重要。先招徕茶人邀客品茶,再赏玩器物:讲究用瓷陶,景德镇瓷器或宜兴茶壶,都是为了喝茶前的放松。
2、热杯水壶
就是把所有的茶具用开水洗一遍,目的也是为了清洁,同时预热茶具,让茶的味道更香。将开水倒入茶壶、公平杯、香杯、茶杯,有朋友说这叫洁具加温。
3.马龙进入了宫殿
把茶叶放进器皿,也就是把茶叶放进茶壶,名字很美,程序也很简单。表演可以适当加花俏,有茶韵。
4.洗茶
将开水倒入壶中,让水适当接触茶叶,然后快速倒出。目的是去除茶叶表面不干净的物质,把没有炒过的茶叶过滤掉。
5.酿造
再往锅里倒开水,壶嘴在倒水的过程中“点头”三次。不要一次灌满锅。茶道的程序其实只是美而已。只有这一步是大家平时常用的。表演中有所谓的“凤凰三点头”以示对嘉宾的尊重。
6.春风吹你的脸
都是表达技巧的审美需求。水要高于壶嘴,用壶盖刷掉茶粉,把漂浮的茶叶去掉,做到只喝茶水,不让漂浮的茶叶进嘴。
7.密封罐子
盖上壶盖,保留茶壶沏好的茶的香气,把壶里的开水浇个遍。
8.分杯
为开始喝茶做准备,用茶夹把香杯和茶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9、玉液回锅
将壶中的茶轻轻倒入公平马克杯,让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色、香、味相同的茶。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简单来说就是给每位客人一杯茶。
10,锅
然后将茶汤倒入每位客人的香杯中,茶道程序七分饱,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11,奉茶
讲究双手端杯在客人面前倒茶的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的基础。
12,闻香
这是让客人感到孤独的一步。客人将茶汤倒入品鉴杯中,闻香杯中余香,最好是陶醉的,以表达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13,品茶
现在终于到了喝茶的时间了。客人可以用三个手指拿起一杯茶,三口慢慢啜饮,然后放下。这在交谈过程中还能继续,可见茶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从零开始学习茶艺2中国茶艺-艺术茶
中国人喝咖啡与外国人非常不同,尤其是茶道中的茶,它被视为天、地、物和人的统一过程。因此,无论是茶叶的品质、产地、加工、制作、烹饪,都不仅要符合自然规律,更要包含审美观和人类的精神寄托。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各种茶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在古代,中国茶学家运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们自身的经验,从灵肉互动中识别相关问题。因此,在技艺之中,既包含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寄托。从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上,它的成就甚至超过了现代。
茶,在中国人眼里,是天地间的灵性之物。它诞生在美丽的于明山水域,伴随着青山和明月,清风和云彩,并获得了天地的精华,造福人类。因此,古代真正的茶人不仅要懂得沏茶待客,还要经常亲自种植、制作和教授艺术园林。即使没有亲代的条件,也要走进大山,去嘉明看看,去学习茶叶的自然原理。从汉王传授艺茶,到唐代名僧广泛种植茶树,陆羽游历全国,太湖东西,爬山,孙苏叶寺,荒村,等等,直到明代茶人自建茶园,形成了这种做法的传统。当代茶圣吴觉农、茶艺大师庄万芳等。所以中国茶艺的第一要素是“艺术茶”。无论如何评价名茶,选择产地,采集,制作,都要得天时地利人和。
《茶经》云:“饮茶者,南方之冠。”“地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土,下者生黄土”。这是茶叶生长的土壤条件。又有云:“野民上,园民下,阳崖下,紫民上,青民下;笋上,芽次之;卷叶器上去了,叶子很舒服。那些在背阴山坡上的山谷里的人,难以忍受,天性停滞,有歇斯底里。这是茶叶的另一个自然环境和采摘机会,而这些条件多在南方气候温和、环境幽静的名山。所以茶叶本身的生长条件决定了它自然伴随着景点。中国茶人深谙这个道理,从选茶之初就重视与自然的和谐。
到了唐朝,因为皇帝爱喝阳仙茶,所以更好的佩服杨。事实上,当时有许多著名的茶叶产地。最有名的人,一是集中在美丽的巴山和蜀水之间,二是环太湖的著名景点。陆羽评价全国31个著名产茶州,有8个在今天的四川,占四分之一。当时蜀中贡茶有数百种,最著名的有蒙山茶、中峰茶、峨眉茶、青城茶、夏川石上紫花苞、香山茶、郁南茶、神泉小团、卢明昌等,其中蒙顶石花被称为第一。巴蜀文人众多,唐人重视诗词。经过诗人的吟咏,巴蜀的茶对世界越来越重要。浙江西部的昌、湖两州也出产许多名茶,其中最著名的是顾青孙资。此地临近太湖,风景秀丽,泉水流淌,既适合气候,又有水土之精华。其中有峄山和多佛寺,陆羽曾经写过记载。正是在这里,陆羽和皎然奠定了中国茶道尤其是古竹茶的格局。
宋代,继南唐之后,在建州北苑制作贡茶。北苑名寺相邻,茶好水好。此外,还受到了法院的高度赞扬。但是贡茶制作太难太复杂,还加了冰片等香料,所以真正的茶人并不觉得好。就连建州民间的斗茶也不是用蜡面和龙做的。于是,很多茶人都去名山游玩,寻找好茶。日本茶、蒙顶茶、宝云茶才算是真正的上品。
明人提倡骆驼茶。藏于山中,名曰“陀”“陀”,今称“芥子”。相传有罗氏者藏于武夷山,故名为罗芥。明代文人喜欢武夷茶,多半是因为他们同享武夷风光。朱是一个茶迷,每年都来罗芥末。六十年过去了,这座山上有岳明峡谷。吴人姚,自创小花园,以种茶为先。从小到白头,都是神秘的。据说,他之所以写《茶疏》,是因为姚把他一生品茶的秘密都告诉了徐石。许氏死后,赐“梦”以散茶疏,姚为之作序。有了这个神话般的故事,武夷山茶就更加传奇了。明代人们注重好茶,如漳州的罗松茶、武陟的虎丘茶、钱塘的龙井茶、天台山的雁荡茶、括仓山的潘达茶、东阳的金花茶、绍兴的日珠茶等。
可见,历史上的名茶,总是在好山好水之中,在茶人品上得了第一名,是文人墨客称赞,才被人们重视的。选茶只包含了科学原理和美学思想。庄子认为一切事物与自然和谐,才是真正的善与美。中国茶艺从选茶开始就体现了这种自然观。
好茶一定要采摘得当,制作得当。
唐代采茶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也就是说农历的二月、三月、四月都可以采茶。宋代以后,采茶时间严格,往往是突击,清明节前正是采茶的好时候。茶叶如果在阳光下暴晒,奶油会被消耗,水分会流失,会变味,失去精华。用指甲挑茶,不要用手指,以免沾手温,沾汗。唐人对茶芽不是很挑剔,挺拔的才是最好的。宋以后的选拔很细,按芽的形状分等级。一般来说,芽越嫩的茶越好。一芽是荷花芽,若芽不放;第二芽称旗枪,如在矛端加缨;三个芽叫舌头,像刚开始张开嘴的鸟。确实没看到就先听到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人心情愉悦。中国的茶艺在表演之前就有很美的韵脚,非古代文明国家很难理解。
好茶要泡好。所以制茶是茶艺的关键,唐代的制茶已经相当考究了。唐朝制作的茶有四种:煮茶、散茶、粉茶和饼茶。发酵茶类似于现代的茶砖,储存运输方便但不精制。散装茶是烘焙后立即采集的,比如现代的散装茶,但饮用时需要磨成粉末,类似于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粉茶。这三种主要是民用,茶叶主要面向边疆民族,散茶和晚茶在民间比较受欢迎。但作为一门茶艺,很难达到艺术效果,所以陆羽重点改进了饼茶。其他产品在中晚唐时期因众所周知的糕点和茶叶而日益流行。饼茶最初是在荆和巴之间制作的。鲁豫主张只取春芽,用蒸的方法杀青,然后捣成泥,用圆模拍成饼,最后打孔,串起来,用温火烘烤,贮藏备用。饼茶不仅容易在茶末使用(因为古代是将茶粉与水混合),而且容易保存,所以从此变得非常受欢迎。从中唐到明初,他引领了中国茶艺500多年。
宋代因为贡茶,饼茶做得太细。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是失去了茶的真正味道。茶道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没有物质的真实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会显得矫揉造作。但从艺术角度来说,也是一个独特的创作,所以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
在宋代,贡茶以龙团和冯冰命名,是由金银模型压制的饼茶,也称为团茶。到了宋代,团茶经过多次研制,无穿孔,细腻美观,有冰片香料,蜡面,有光泽。一斤大龙组有八块饼,一斤小龙组有二十块饼。叫团茶,其实有各种花样。龙凤组均为圆形,龙组胜雪为方饼,白组为六角梅花,雪为六角,适当年份的玉为椭圆形,太平嘉瑞如白组,龙如龙组,万春中的银叶为六角尖形,长寿玉圭为下圆形...每块饼上都有龙纹、祥云、彩凤等图案,历代翻新,层出不穷。
《武林旧事》曰:
仲春初,福建草丝入蜡茶一等品,名为北苑。都是小的方的。皇室百年。盖黄罗软被,使其青绿,裹黄罗洋服,封巨印,外用朱漆小盒,金锁,藏细竹丝,重不少。这是麻雀舌头的水芽的芽做的。一块40万,只能用几个耳朵。
欧阳修《龙茗录后记》云:
茶是事物的本质,小群是其本质。记载描述的是所谓的上品龙茶。盖子(注:葛祥,莫)20岁开始修建并成为贡品。仁友珍藏。虽然我是辅相大臣,但我从来没有给过。只有南郊大斋夜送礼,中书架秘院四人,送了一个饼。.....嘉祐七年,我享受明斋之夜,第一个人给了我一个饼,我也给了你,一直藏到现在。我拜大内为谏官,登上二府,用了二十多年才被赐下。
以欧阳修的地位,用了20多年才从皇帝那里得到一块蛋糕。可见龙组的精华和珍贵,甚至比珍宝还要难得。苏轼比欧阳修幸运多了。他曾多次获得小龙组冠军,所以他说“小团体要屡试不爽,污垢看珍珠翡翠。”一个茶饼价值几十万。和祝玉比起来,自然是如粪土。但东西虽精致,却过于奢侈,不符合中国茶道保持清雅的主要目的。但宋代也有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地方。现在的沱茶和砖茶都是黑乎乎的,浓浓的。虽然很实用,但是真的不好看。如果能借鉴宋人的手艺,加以改进,岂不是更美!
到了元代,北方的蒙古族无法接受过分精致的文化。游牧民族喜欢砖茶,而民间则用散茶。明代官方废除团茶也是朱元璋了解民间疾苦的一个功绩,散茶、端茶、砖茶流传下来。半发酵红茶诞生于明清时期,茶叶的色、香、味更能得到体现。花茶也应运而生,因为符合北方人尤其是首都人的饮用习惯,所以很受欢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人的制茶不仅是一种生产过程,更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从制茶过程中体验万物的原理。所以从名字到制作,都是有规律,有审美精神的。
而且很多文人饮茶,有的是临时收藏,有的是用半成品研磨烘焙一遍,从中体会自制美食的乐趣,比较实用。
从零开始学习茶艺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干净的手
给客人倒茶前一定要洗手。不管手上有没有脏泥,都要先把手洗干净,让客人知道你洗手了。这不仅是喝茶的健康问题,也是主人尊重客人的表现。
第二种方式:熨烫机
在给客人泡茶之前,主人还必须进行“加温”这一步,即将所有泡茶的器皿用开水冲洗一遍。这不仅是为了卫生,也是为了预热茶具,让茶的味道更香。更重要的是,让客人看到主人的用心。
第三种方式:请喝茶。
在茶道中,人们常把第三步称为“马龙入宫”,即把茶叶放进茶壶里。虽然流程比较简单,但是从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茶道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
第四种方式:洗茶。
泡茶前必须经过“洗茶”这一步,将开水倒入壶中,让水与茶叶适当接触,然后迅速倒掉,才能将茶叶表面的杂质清洗干净,让客人喝得放心。
第五种方式:泡茶
前面几个步骤可能每个人在倒茶的过程中都会做。在泡茶这一步,一定要注意。正式泡茶后,在倒水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壶嘴“点头”三次。这也是茶道文化中所谓的“凤凰三点头”来表示我们对客人的尊重。
第六种方式:刷封面
这一步体现了主人的意图。“扫壶盖”是指泡茶时,开水要比壶嘴高一点,然后主人用壶盖扫去浮在上面的茶沫,防止客人喝茶时喝到浮在上面的茶沫。
第七种方式:封锅
“封壶”是指盖上壶盖,保留茶壶中茶叶冲泡的香气,并为此将开水浇遍壶身。这一步是为了保留茶叶的香气,保证客人的口感。
第八道:分杯羹。
这一步体现了“茶道”文化。主人用茶夹将香茗杯和茶盏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客人添茶。我们必须注意这一步。分杯的时候要先把杯子排好,而不是直接分发给每位客人。
第九:回锅
将壶中的茶轻轻倒入公平马克杯,让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色、香、味相同的茶。这一步也体现了茶道中“公正、公平、正义”的文化。
第十种方式:分茶。
这一步是将茶汤均匀地倒入每位客人的香杯中。一般来说,加满茶只需七分钟,以免茶水溢出,喝的时候烫伤客人。而且倒茶时,每杯茶的量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
第十一:奉茶。
这一步是主持人在茶道中的最后一步。泡茶、倒茶等步骤完成后,主人需要双手将杯子送到客人手中,这也是中国“以茶待客”礼仪的根源。
第十二道:闻香
这是让客人感到孤独的一步。客人将茶汤倒入品鉴杯中,闻香杯中余香,最好是陶醉的,以表达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第十三道:品茶
闻过香后,客人可以品茶。在品茶之前,客人需要用三个手指拿起茶杯,分三口慢慢啜饮,然后放下茶杯,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这一点在交谈和交流过程中得以延续,可见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本质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