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昭笔下人物的一生

1910出生在浙江温岭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柯伯村在当地一家小布店做店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境贫寒,勉强度日。柯昭五岁的时候,父亲教他读书,管得很严。

1921岁,克昭11岁,本可以升入中学。因为年纪小,父亲让他在老家的私塾读了一年,打下了很好的古代汉语基础。

1922年进入杭州安定中学。

1926毕业。同年考入厦门大学预科。

1926—1928就读于厦门大学。1928—1930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28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读了两年,他希望转到师资力量更强的清华大学。为了筹集学费,他去中学教了一年书。

1930—1931年浙江海门东山中学教师。

1931—1933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系,获学士学位。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系。当时,熊清来、孙广元、、胡昆生在系里教书,、华、许、吴达仁与柯昭一起上课。华是系里的工作人员,和吴达仁是研究生,柯昭和许是本科生。后来,他们五个人都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1933,荣誉毕业。当时清华大学的淘汰率极高,同一届只有他和许顺利毕业。

65438-0935年,柯昭先生公费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莫代尔。当时的曼彻斯特大学聚集了一批国际数论新秀,柯昭先生和同学阿尔迪、德凡波特、马勒等经常讨论学术问题,相处得很好。在这个求学的黄金时代,他在《数论杂志》、《牛津数学季刊》、《伦敦数学会杂志》等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优秀论文。许多研究成果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柯昭先生发表了近百篇原创性论文,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2002年8月,他作为特别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数学家大会。

柯昭被誉为中国“现代数论和组合学的奠基人之一”、“二次型研究的先驱”、“一代数学家”。

1933年,柯昭以优异成绩毕业。当时清华大学淘汰率极高,毕业时只剩下何和许,两人都是初三转的。杨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早期在中国从事近代数论研究的学者。柯昭和华都在他的指导下,师生情谊很深。闲暇时,柯昭经常去老师家下围棋。杨武之的儿子杨振宁那时还小,经常站在旁边下棋。

65438-0933,柯昭被蒋力夫聘请到南开大学数学系做助教。当时南开大学数学系只有一个助教,任务很重。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工作出色。

1933至1935在南开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35—1937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数学系,获博士学位。

1935年考入中英耿式公费留学生,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L.J. Mordell的指导下,他研究了二次型,在二次型是线性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被邀请到伦敦数学会演讲,受到了当代著名数学家G.H. Hardy的好评,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伦敦数学会的讲台。

1937年,哈代和莫德尔参加了考试,柯昭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数学系工作了一年,指导一个英国学生拿到硕士学位。在英国的三年,柯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他的终身数学教学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到1938,才华横溢的柯昭在《数论学报》、《牛津数学季刊》、《伦敦数学会学报》、《伦敦数学会学报》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优秀论文,不仅有一系列关于二次型的深刻著作,还有国内最早的代数数论和数几何的研究成果。

1937-1938在曼彻斯特大学数学系指导研究生。

当时(1936-1938)曼彻斯特大学聚集了一批数论新秀。其中,除了柯昭,还有p·鄂尔多斯、h·达文波特、k·马勒等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柯昭和阿尔迪在曼彻斯特大学期间合作撰写了三篇重要论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2年后,阿尔迪在《四川大学学报》出版的画册上发表文章,庆祝柯昭80寿辰,深情回忆了柯昭在英国当同学的美好日子。

1938年夏,柯昭不顾恩师莫德尔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到了饱受侵华日军蹂躏的祖国。他和留学英国的李双双来到成都,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代数和几何。次年夏天,担任四川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这时(1939)四川大学为了躲避侵华日军的空袭,从成都迁至峨眉。尽管抗战大后方条件极其艰苦,但他坚持教书育人,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此期间,他与李合作研究矩阵代数。特别是他主持数学系后,非常注重科学研究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他还定期为整个系举行学术研讨会。川大校史上有一段记载:“在峨眉1938-1942期间,数学系每周成立一个专题研究班,召集系里全体师生集体研究,每人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 * *这项特殊的研究非常有吸引力...它造就了一批在数学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人才。”他与李合著的论文和与学生朱福祖合著的关于二次型的论文都是这个特殊研究班的成果。

65438-0946,柯昭受聘为重庆大学数学系教授。当时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教师的生活很差。柯昭在教学上依然孜孜不倦,精心讲授《群论》《数论》等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培养出陈仲穆等优秀学生。建国后,柯昭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

1946年8月,柯昭以教授身份来到重庆大学数学物理系,担任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在这里,他很高兴认识了他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胡昆生。1933胡昆生回国后,受熊庆来邀请,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做专职讲师。当时,柯昭、陈省身和吴达仁都是学生。他们和这位年轻的老师相处得很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印象。抗日战争时期,胡昆生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任数学系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CUHK迁回南京。胡昆生不想离开四川,所以他留在了大学当教授。

从65438到0947,胡昆生成了数学系的系主任。在各大数学系的教授中,何路、段、郭、是与熊清来、蒋力夫同时代的数学家。他们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为开创中国现代数学的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他们的努力,各大数学系已经初具规模。但他们面临的情况和柯赵刚刚到川大数学系时差不多,就是教学达到一定水平,科研却难以开展。柯昭和胡昆生都是在科研上很有成就的教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和数理学部的师资队伍相当重叠,没有分开。只是前者侧重于研究,后者侧重于教学。柯昭主要从事代数和数论,讲授近似代数、线性代数、群论、数论、矩阵论等课程。胡昆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变分法,教授的课程主要是解析系统,包括函数论、变分法、微分方程等等。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导师是柯昭和胡昆生,招收了一名研究生。

在柯昭长达7年的主修生涯中,他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人才,其中包括数理大学院教授李平原、陈廷槐,西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陈仲穆,西师大代数系教授张长泉等。李平原和陈廷怀是科招的研究生,陈忠木在科招的指导下完成了数论的毕业论文。从此,他致力于代数的研究,成为了有限群方面的专家。

据李平原教授回忆,“柯昭教授有两个最突出的教学特点:一是始终走在科学的最前沿,总是使用最新的书籍,不断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第二是他从来不备课听课。他很熟悉,大部分时间不会有问题。”李平原认为:“这是展示他教学水平的最好方式。如果在讲课中遇到问题,就在课堂上学习,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他的研究思路,了解他的研究现状。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把你的研究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柯昭教授和胡昆生教授对各大数学和物理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迁至重庆,胡昆生帮助他在中央大学的同事周雪鸥把家安在了老家乐山。1947年冬天,周雪鸥从美国留学归来,准备带着家人去南京。在胡昆生的邀请下,第二年8月,周雪鸥来到梅杰。周雪鸥健谈,语言生动,善于表达,教学效果特别好。他的到来对提高各大数学系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柯昭、胡昆生、周雪鸥私交甚笃。他们的性格各有特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柯昭和胡昆生都热爱自己的专业,可以随时随地全身心投入研究问题。柯昭和周雪鸥性格活跃,兴趣广泛。而胡昆生,安静,沉默,视力不好。他经常喜欢静坐沉思。

下班后,柯昭和周雪鸥喜欢打围棋和桥牌。他们对打的时候,胡昆生经常看,各有各的乐趣。即使是为了娱乐,他们也喜欢钻研。柯昭研究生李平原教授说:“生活中的柯昭教授特别喜欢打桥牌和下围棋,而且都有专业的打桥牌教材。只要遇到问题,他们都会研究透彻。他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小问题,就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这种研究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1950年,柯昭开始担任主要副教务长。这一年,经朋友谢介绍,他加入了九三学社。1952年被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逐渐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行政工作增加了。

新中国诞生初期,重庆大学的管理机构是校务委员会。何路为主任,谢、为副主任。其下设的一个机构是教务处,主任是金锡,副主任是柯昭和王继强(来自各大理工学院的教授)。

当时(1950)教务处规模很小,办公室很大,几把桌椅,工作人员很少。虽然工作不多,但是什么都要自己做。柯昭曾经把自己的客厅开成了做卷子的场地。

在学校最常见的就是政治运动。柯昭经历了思想改造、三反运动等,但没有受到冲击。

65438-0953,柯昭译《线性代数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原作者是Maritzf。

从65438到0953,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理学院撤销,并入四川大学。科照等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大部分师生都搬到了川大。

1953年调回川大任教。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他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历任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有效地把握了几个重要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等等。

从65438年到0955年,他带领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最大不可量线性型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他继续发表一些关于二次型的优秀论文。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他得到了一系列关于不定方程的优秀结果。在组合数学方面,他与阿尔迪和t·拉多合作,发表了著名的阿尔迪-科-拉多定理。他主张科研工作要持之以恒,不应停止。他说,“研究工作不怕慢,就怕站。”。他长期参加并指导一个由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的数论讨论班,鼓励大家敢于挑战难题。他用袁枚的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科研的深刻理解:“但只要你肯找诗,就会有诗。本质是我的老师,夕阳是平凡的,诠释和运用都是妙语。”他说:“科学研究有这样的境界。如果你愿意努力,你总会有所收获。灵感来源于努力,可以灵活运用,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1961年,柯昭先生、匈牙利数学家阿尔迪和英国数学家拉多达成了组合论中有限集合的交定理,被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阿尔迪-科-拉多定理”,极大地推动了极限集合论的发展。正如弗兰克尔和格拉希指出的,“阿尔迪-科-拉多定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重大成果,它为极值集合论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1962年,柯昭最终以精湛的方法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被世界数学界誉为“科里奥利定理”。它使用的方法被称为“克昭法”,并应用于不定方程的研究。1977年,法国数学家泰尔佳年利用柯昭方法证明了偶指数费马大定理的第一个案例,国际数学界惊叹于柯昭方法的精妙。

1972-1973,赴四川湖州、广元、峨眉、成都等地推广优化方法,与部分中青年教师一起举办讲座。1974-1975年,他亲自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组合论讲义,作为军校学员培训班的教材。他支持他的学生魏万弟进行组合数学的研究,支持孙琦、郑德训进行快速数论变换的研究,使四川大学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好的成果。80年代初,他积极带领四川大学数论组教师从事国防应用数学研究,开辟了数论应用的新领域,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74年,他被自行车撞伤,因此卧床近两个月,那次组合论的讲座是在康复期间的病床上完成的。他年过八旬后,仍花大量时间审稿、评论论文,关心数论的发展。

1990年4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了庆祝柯昭80寿辰的画册,* * *发表了38篇献给柯昭80寿辰的论文,其中有阿尔迪、格雷厄姆、r .蒂德曼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数学家撰写的优秀论文,充分说明,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990 4月12日,四川大学、四川省科协联合举办庆祝柯昭80华诞暨从教60年大会。数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封贺电和信件。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他几十年来成功而艰难的道路,赞扬他为发展祖国的数学事业无私奉献。

2002年6月8日,献身于我国数学研究和教育的柯昭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