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在小学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的报告
序
1.1研究背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理念也很难成为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成果。当务之急是一门重要课程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体育场地和器材也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障。国家制定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的目录。各地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目录》,力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完成配备,并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完善。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实现体育器材设施的现代化。所有校对人员应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努力开发其潜在功能。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实现新一轮新课程目标的前提。
1.2项目研究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和研究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尤其是诸暨,作为教育强市,学校体育工作应与其他教学工作齐头并进,其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通过对各学校场地、器材的调查,将数据进行整理,并与姐妹市、县、区、省的标准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差距,争取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加大体育专项经费的投入,购置相关体育器材,扩建体育场地,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1.2.2了解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根据问卷和讨论进行分析讨论,采取可行方案,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加强师资力量,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1.2.3了解各学校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的情况,分析各学校的特色和成功经验,提出可行方案,推广相关先进经验。
1.2.4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强教师对体育、家乡诸暨和学生的热情。
1.2.5课题组成员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各校体育教学现状,交流思想,研究并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1.2.6充分了解诸暨市学校体育现状,在进一步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分析发展对策,争取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将先进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体育教学理念逐步推广到全市所有学校。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学校体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更新观念,努力学习,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区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现状及分析
3.1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课堂练习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学常规开始,但从个别学校的校长、教育局长、教研组长的教学访谈中得知,我市仍有少数体育教师课后备课,在检查教学常规时,从网上下载一系列现成教案敷衍了事。大多数小学兼职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师教育。
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活动正在走向规范化。近年来,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学校积极排练,教育局组织竞赛,大部分小学都开展了大课间活动,开展得很好,平均每天30分钟以上。初中和高中都有升学压力。相对来说发展不大,课外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大课间也不开展,每天也不能保证学生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高中生的课间操让人直摇头,懒洋洋的,一点精神都没有,对运动一点概念都没有,每一个直的动作都是弯的。我们认为这是学校管理和体育教师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学校也开展了体育节,包括田径、跳绳、拔河、球类和趣味游戏。体育节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
3.2学生体质健康与课程标准
全市所有中小学都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和初中三年前开始实施新课程,高中今年开始实施新课程。虽然小学和初中新课程已经实施三年了,但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仍然不到位,他们的观念没有改变,新课程标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没有真正确立。有的老师干脆把原来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改成现在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近年来,我们无可奈何地看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整体技能水平在退步。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因: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重视不够,体育场地器材短缺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初中有些老师搞应试教育,对学生的体育中考考几个考试项目,却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育兴趣的培养。这样,学生就成了目的明确的运动机器,为了分数而努力,为了分数而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体育的真正价值。
3.3体育场馆设备
学校体育场地和娱乐设施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由于诸暨市多次调整,场馆设施难以进一步重建。全市有5万多名小学生,但只有3所学校有健身房,占5%。室内运动场馆或风暴球场5个,占8.3%;室外标准篮和排球场92个,平均每校1.8;70%的学校有环形跑道,几所中心小学没有环形跑道;修建塑胶跑道4条,占6.7%;有游泳池的学校有1所。从这些数据来看,学校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学生在拥挤的场地开展活动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而且场地的性质还停留在水泥、煤渣等简单的混合场地,尤其是煤渣场地在干燥的季节往往会扬起漫天的灰尘,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按照浙江省学校体育器材的配备标准,我市至少有一半的学校没有达到这个配备标准;大部分学校都是体育老师兼职托管。从统计数据中得知,我市某镇中心学校、重点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场地器材状况堪忧。全校30多个班1.500多名学生,但只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和4名兼职体育教师。没有环形跑道和篮球场。全校现有设备如下:
某镇中心小学体育器材统计表
乒乓球桌
拔河绳
执行跳马
保险盒
小型体操垫
大体操垫
磁带
接力棒
跳跃标准
跑表
篮球
跳绳
实心球体
三
1
1
1
五
2
三
20
1
四
30
100
20
不知道不知道。发现了真的很震惊。这样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如何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小学的体育课没有器材,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体育课是怎么来的。学校根本无法开展课外活动,那学生的身体健康怎么保证?不知道重点学校的名片是怎么来的。或许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有很多无奈。从对部分学校教师的采访中得知,体育教师的办公条件较差,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有单独的体育办公室。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条件也与其他学科共享,体育教师很少使用计算机。由于缺乏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的工作效率难以提高。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请假的老师一起工作比较合适,有利于课前的沟通和讨论,可以充分利用和规划场地和设备的使用,但目前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
结论
4.1缺乏体育经费和体育器材。诸暨市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很多乡镇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的体育设施相对落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政府应统筹更多资金改善这些学校的体育设施,以进一步满足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4.2目前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兼职体育教师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一些不具备其他学科教学资格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师,从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按照国家规定,学生每天必须有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有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体育教师短缺已成为我市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4.3科研导航作用尚未发挥。新课程改革对大多数教师来说
是全新的,如何帮助和促进教师进入新课程,科学研究必须指导新课程。每个学校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但是体育课题不多。如何将体育课题研究与新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需要学校领导特别是学校教学部门的帮助和指导。学校要以经济为杠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体育课题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用课题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
4.4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一线教师不仅要负责学校的“两操”和学生的课后培训,还要每周上课15-16小时。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大,但相当多的学校仍未能对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
4.5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势在必行。教师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力度不够,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很少。高中教研组制度比较健全,相应的培训也比较多。初中、小学“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活动已经开展,但真正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的人并不多。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不理想;体育教师利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高,中央管理学校之间交流不多。
新课改以来,室内理论课甚至一些实践课对多媒体信息整合的要求很高,但一些学校的设备跟不上,导致教学方法落后或陈旧;部分教师的多媒体信息应用技术有待进一步加强。
4.6“健康第一”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和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体育与其他工作并驾齐驱,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说重要,做其次,不要忙”的事情屡屡发生。高中阶段,高三,学生和学校都不错,整体教学重点是准备高考;到了初中,因为初三有体育中考,体育课的教学往往成为应付体育中考的应试教育;相对来说,小学的体育教学要好一些,大课间也是轰轰烈烈的。然而,由于体育教师的短缺,小学体育教学科研氛围不容乐观。
《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中指出,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教育,使学生有强健的体魄,保证学校体育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素质。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区体育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为我区的发展提供行动纲领,努力培养坚强乐观、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具有良好心理和身体素质的一代新人。
从许多调查、研讨会和优质课来看,大多数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经过培训,观念有了更新,但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困惑。但我们都在积极探索,投身于课程改革,努力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
发展对策和建议
5.1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5.1.1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朴素优雅、整洁有序、文明精神饱满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他们不能再是只懂一些运动技能的老师,而应该是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超人、经验丰富、技能精通的教育者,成为教育家、教学工程师。
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水平。由于社会客观原因,部分学校存在部分体育教师;其他学科的老师地位不一样,虽然我们体育老师更应该自尊自爱。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要抱怨事情和担心别人,抛弃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客观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己勤奋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改变同事和校领导的看法。
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有全新的终身体育观、快乐体育观、成功体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一个像陶行知那样“捧一颗心,不带一根草”的高尚的人。
首先要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邀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刻认识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注重教学,爱岗敬业。其次,在业务上精心培养,举办教学观摩,开展多层次教学基本功选拔活动,交流课改经验,展示课改成果,积极搭建体育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以“学科中心组”为活动载体,多渠道、多层次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督促一批青年教师早日脱颖而出,成为我区体育教学的带头人。
5.1.2教学中以人为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学习热情、白色自信和自制力、勇敢、坚韧、独立等心理素质;重视情感体验,开展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随时处理课堂上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正确调整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全组、能力、重启发展,促进其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
5.1.3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科研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师”,更是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不受固有观点和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敢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在创新中生存,在发展中发展的科研型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促使教师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趋势,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使体育教学更加新颖、丰富,充满新时代的气息。教育研究是揭示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本质、启迪教育创新的思想武器。所以,当我们期望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占领教育教学的制高点时,我们不能不参与教育研究活动。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公开课,讲课,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要兢兢业业,多观察,多思考,多反思,积极总结教学中的得失,注重平时的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更新课程内容,使体育教学不断发展。
5.1.4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和过程。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课程标准中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教育。因此,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和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师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效果。最优化要求综合考虑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以及所教班级和学生个体的特点,使教育教学过程按照既定的标准发挥最有效的作用。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和教育过程,有意识地、科学地选择特定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5.1.5继续开展各种培训活动。进一步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培训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定期邀请专家授课,获取最前沿的信息和成果;组织骨干体育教师有计划地外出学习,了解教育改革动态,学习其他兄弟县、市、区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
5.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
5.2.1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应该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团体比赛和课外体育训练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内容和自定项目。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素质,开设各种培训班或运动队,培养运动技能和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特长,如组织武术队、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舞蹈队、健美操队等。这些运动队不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和环境,还活跃和繁荣了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体育精神,积极开展团体比赛,要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多样的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家长互助小组等。让他们在学校的统筹下组织自己的体育竞赛,并纳入学校团体竞赛计划,为他们提供各方面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还可以收集比赛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比赛内容。此外,组织和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安排、宣传、主持、演讲等。如果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其育人、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示各种才能都有很好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5.2.2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出发,重视学校体育场地的高标准建设和进一步加大体育器材专项经费的投入,合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场地,发挥其最佳效益。学校教务处要与体育老师协调学校体育课和活动课的安排,尽量将体育组设置为单一的教研组。通过体育老师在课前对场地和器材的及时协调和安排,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场地和器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健康快乐的运动。此外,还要加强对场馆和设备的维护和科学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场馆和设备的最佳效果。
5.2.3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不仅要关注学校体育理论的内容和教学改革方向,还要关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组织体育教师到先进学校或周边地区观摩学习,以拓宽教学思路,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鼓励青年教师高学历深造,使理论和实践都有所收获。
加强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是终身受益的。将体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同步发展“三育”或“五育”,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体育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学生体育教育,培养锻炼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的心理定势,几十年后将分布于社会各条战线,成为家长,不可估量,影响深远,是一项紧迫的教育任务和长远规划。
5.2.4各级人员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因为我们不仅要培养有聪明头脑的学生,还要有健康的身体。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聪明的头脑,就像体质是“1”,其他素质是“O”,没有前面的“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只有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评估体系,才能促进我区体育工作现状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5.2.5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增强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比较辛苦,学校有必要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在评价优秀学生之前,我们应该关注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职称评定应考虑体育专业的职称结构。对贡献大、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提拔,不拘一格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和我区体育事业多做贡献。
5.3加强体育新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课程改革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齐头并进。深化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倡导有效的学习方法,倡导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使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面对课程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克服困难,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创造机遇,把体育课程改革引向更深层次。
5.3.1积极推进校本教研。以案例教学为载体,改变个性化备课
行为,开展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注重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倡导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教学内容应包括视听资料、书籍、网上信息和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信息,并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第三,师生关系,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帮助学生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同时,要加强交流,共享资源。直属学校教研组和中央管理学校教研组要重视典型案例的收集,加强校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将清醒地看到我市体育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应进一步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为我市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行动纲领,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和身体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