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社会
1951 3月,县里成立了医务工作者协会。协会出版各种医疗卫生技术资料,供会员学习和研究。
1952年65438+2月,全县成立兽医工作者协会,在黄镇、新仓、花垣、徐桥、温桥、江塘、龙湾、虎丘、北中、司前等10区成立分会,会员72人。
1956年春,县里成立了科技普及协会。1959年9月,更名为“科学技术协会”。同年夏,县科委成立。后来科协就瘫痪了。1964年恢复科协,全县成立10多个科研小组,开展科研活动。“文革”开始后,科协的活动停止了,随后随着人员的转移而消失。
1961,10年6月,该县成立农科所,由县委南门农业实验场改建。当初组建180人,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实验。1963年4月改为示范育种场,70人,以种子实验为主。1972恢复农科所,开展良种繁育示范,省、地、县承担品种区域鉴定、主导品种提纯复壮、栽培技术研究、科技培训等相关试验。
1972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成立科技组,承担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1977年,全县四级农科网全面建成,社会办农科所43个,生产队农科所406个,生产队农科所3937个,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万余人。同年5月,科技组撤销,成立科技局。7月,县科技领导小组再次成立。
1978 165438+10月,撤销科技局,重建县科委,名额10人。
1980年2月,恢复县科协。5月,县科协与县科委合署办公,名额12人。归口管理县标准计量所、县地震办、县农村能源办。当年2月,县森林病虫害测报站成立,由罗湾、浏阳、天台、古塘、城西5个测报站组成,重点测报防治马尾松毛虫,监测面积40万亩。
7月,1980,中华医学会太湖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太湖分会成立。分别成立了“农业技术”、“工程技术”、“医学”职称评审委员会,首次为350名科技人员授予技术职称。
1982年3月,县农学会成立,设理事3人,秘书3人,常务理事7人,理事13人。
1984年9月,县青少年科学与科学协会成立,隶属于团市委。那一年,县委成立了实施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1985年4月,县二轻系统成立硅酸盐砖研究所,将河砂制砖新技术推广到外地。同年,县科委成立了科技咨询开发中心。清末癸卯学制包括“蒙古养老院”,民国“现行学制”也包括“幼儿园”。
解放后,县学前教育起步于1954。县城的金溪小学有三个班,城关小学和徐桥小学各有两个班。该县* * *有65,438+035名儿童和7名教育工作者。
随着“大跃进”形势的发展,1960年,县文教局提出了基本普及幼儿教育的要求。全县有公办幼儿园20个班,民办幼儿园113个班,幼儿4136人,教师133人。县城关小学幼儿园班也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省政府和国务院都颁发了证书。当时农村的学前教育是赶不上办学条件的。1961年后,全县农村学前班全部停办,城市学前班仅剩7个,幼儿215人,教育工作者8人。
1966文革开始后,幼儿园班级全部停课,1969恢复,1971迅速发展。全县有30个幼儿园班级,1033名儿童。
65438年至0980年,借鉴湖南省“三教、幼儿教育、普及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的经验,重新发展了学前教育。1982后,学前教育纳入社会教育范畴,妇联与学校合作,使其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到1985,幼儿园发展到5个学校,12个班,422个孩子。
从65438到0984,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3.4%。经检查验收,北中区铜山乡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8%,合格率99.2%,普及率96.8%。
从65438年到0985年,全县有2所完全中学,7所普通高中,50所初中。全县高中46个班,学生2473人,教师136人。初中238个教学班,学生13330人,教职工840人。全县普通中学数量是1949的59倍,学生人数是1949的65倍。清光绪八年(1882),唐、戴、金、元、叶、刘、陈七姓村的大石堂林,组建了一个新的长春业余京剧班,俗称京剧班。历经三代60年,演出主要有渭河、龙袍、四郎访母、平桂归窑、杀西门、活捉三郎太、华容道、白虎堂、伍家坡等。民国32年(1943),县政府组织反建剧团,服装道具被没收,新长春京剧团解散。
清光绪末年(1908),徐家桥艺人魏春太邀请桃花铺的甘志祥、望江的蔡忠贤组成“三打七唱”徽剧曹太社,名为春台班,在徐家桥、望江、宿松等地的杨斯寺、县东南乡演唱黄梅调。黄梅戏第一个女演员胡普亚,曾经是这个班的艺人,所以也叫阴阳班。民国初年解散。
南斗人爱曲子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剧团都会上台演唱。建国后,乡村教师和有文化的农民仍唱曲子戏,1956年参加县文艺汇演。
民国二十七年(1938),浏阳地区10多名学生回到家乡,组成抗日宣传队。演出有《活该家义》、《马白》、《叛徒的下场》、哑剧《叛徒》、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次年,由于主要成员调走,宣传队解散。从1953到1956,全县共有300个社团,由县人民政府为各社团的辅导员颁发聘书。俱乐部的活动包括书籍阅读、戏剧表演、幻灯片放映、体育比赛、地方广播和黑板报宣传。1958年底,新仓、小池区成立火箭人民公社艺术团,山区成立东升艺术团。截止1965年底,全县有徐桥、卓普、文桥、花梨、门楼、新民、林冲、大阪、托米、沙河、马嘶、龙寨、红河等业余剧团。1969,全县各大队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截止1985年底,全县业余剧团26个,演员500人以上。光绪十五年(1889),全县有中医100多人。县城、徐家桥、新仓、小池、司前河、刘山铺、弥陀寺、黄界河、学义和、王天上花桥等集镇,有21家中药店,大部分都有中医在课堂上,有时还上门治疗。
10年(1921),全县有中医300人,药店70余家。18年,国民政府推崇西医,禁止中医行医和带徒,使中医发展受挫。后来有人被生活所迫,去淮北、合肥、六安等地做插花医生。36年,县中医界成立“中医协会”。
1950人民政府发出“新老中西医结合”号召,中医积极发挥医学专长,为广大疾病患者服务。1952中医自愿建立中医联合诊所,178名中医参与诊所。1955,全县有中医368人,其中250人就诊。1959年参加区、公社卫生院(所)的中医159人,中医人员52人,中医学徒48人。
“文革”期间,1967,全县82名中医被迫转行,70名被遣送回家。大部分老中医被批判,中医团队受挫。1969之后,医疗工作逐渐正常,错杀的中医得到了平反。1972,65名被“洗”回家的中医被追回。65438-0985年,全县共有中医227人,其中主治中医3人,中医39人,中药师8人,中医48人。
为了壮大中医队伍,除了每年接收少量高校毕业生外,还鼓励有实践经验的名老中医带徒。
为了提高在职中医的专业水平,或者送去外地深造,或者县里集中培训。1956年,县医院选派1名中医到芜湖中医学校学习,3名中医到合肥中医学院深造。毕业后转入合肥针灸师范班进修。1975年,15名中医参加了省中医函授学校。同年,县里举办了第一期针灸培训班,由省针灸名师班回来的中医授课。
1958年,县初级卫生学校开设中医1班,学生40人,学制三年,聘请县内名老中医授课。9月1960中医班停课,成绩好的同学被介绍到区、公社卫生院行医,其余的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1980 11月,举办了6个月的中医培训班,推荐了1967以来招聘的38名中医人员在校学习,毕业后回单位工作。
1984年3月,举办中医培训班,历时1年,41名学员通过考试,全部颁发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