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寅昌人物简介
1951年春天,未满15周岁的周寅昌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歌唱毛主席和* * *生产党》,经老师修改,不仅出版,还入选了当年的中学音乐教材。在我们学校,在西城区,在北京中学的校园里,都唱过中学生自己创作的歌曲。在人才济济的北京四中,周银昌的名字被加入了长长的优秀学生名单。
1953年春天,周音昌怀着对音乐学习的满腔热情,带着刘驰和陈子写的推荐信,来到了沈阳南湖那座灰白色的小楼。不久,他成为东北音乐学院新成立的“附中”第一批学生。从此,他开始了音乐专业漫长而规律的学习生活。虽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一直从事许多音乐社会活动(其中一部分是勤工俭学),但因为勤奋,在八年的学习中,他始终保持着各门课程的优异成绩。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30多年来,他的工作几经波折,形成了职业生涯的曲折之路。虽然有波折,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走向了更高的位置。他有开拓精神。原本他的兴趣是作曲,在实践中也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他和著名作词人张莉合写的《节日之夜》(1956),从东北推向了北京,推向了全国。与著名诗人金波一起进入儿歌创作园,创作了《牵牛花》、《雨歌》、《小红花》、《谢谢》、《小河》(田甜词)、《雪花》(沈芸词)等一批佳作。到大学毕业时,他已经出版了100多首歌曲,包括《红五月》、《好五月》(1959,金伯词)、《春日歌》(1960,崔吉喜词),流传于东北和北京。《丁咚》(穆青词)、《山野之歌》(穆青词)被1962评为全国优秀少年歌曲。它们和小红花、小云彩一起,成为了中国中小学的教材。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还把《小红花》编排成歌舞,作为剧团的保留节目在国内外演出;儿童音乐剧《大南瓜》在沈阳受到热烈欢迎。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所限,他的毕业代表作《蔡文姬》未能排演。周音昌作曲用的笔名是尚吉。伴随着国富论(1963),金伯词),祖国好(1964,魏词),我们是党的贴心人(1965,金伯词),大庆精神大放异彩(65438)一篇文章评论说:“在家里,在大街小巷,小红花没有什么轰动效应,却像一股涓涓的清水流进了二三代的心里。”可以推断,如果他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在音乐创作领域可以取得更多更高的成就。但由于大学毕业留校,工作需要,他只能把创作放在“业余”的位置。
1962年7月毕业时,周寅昌谢绝了北京几家欢迎他来工作的创作和表演单位,服从组织分配留在母校,立即担任作曲系四年级正式班。为了把课教好,他孜孜不倦,没日没夜地花了几年时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讲义。到1996,他已经成为一名受学生尊敬的优秀青年教师。
“十年浩劫”很可怕,但即使在那几年,他也没有停止学习。他利用“下放”和“纠正”的机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的哲学和文艺、美学的理论一个一个地读了一遍,为他以后的事业填充了理论基础。
“文革”后,周寅昌作为作文的主要老师,重新进入教学岗位。1979年秋,周寅昌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随着专业的“民转军”,事业也开始“转行”,从作曲专业转到乐理专业。从此,他把精力投入到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化乃至文化管理的广阔天地。这一转折的标志,始于所谓“港台流行歌曲”的研究和理论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为此,他从1979年底开始,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有关领导、同志和夫人邱黛安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流行歌曲录音资料,录制了近百首歌曲,分析了600多首歌曲,反复比较研究了100多首歌曲。同时对工作中的香港歌手、干部、老师、学生、家长、卡拉ok经理甚至深圳、广州的一些饭店、餐厅进行了100多次的讨论和采访,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在扎实的研究工作基础上,他撰写了《港台流行歌曲》专著,对港台流行歌曲的含义和解读进行了清晰的概括,对复杂的港台现代流行歌曲进行了清晰的分类,并从歌词、唱腔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特点和规律。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解释和回答了为什么一些“流行歌曲”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对它们着迷,以及它们所造成的社会效应。虽然手稿的篇幅只有三四万字,但却是建国以来,乃至上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部对中国“流行歌曲”进行全面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学术专著。也可能是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受欢迎程度最广的音乐学术专著。该专著以《流行歌曲简析》为题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在国内外发行。同时,其单行本第一版就印了20万册,很快就被党政军系统抢购一空。如果再加上人民音乐、歌曲等10多种报刊上发表的十几篇文章、报告、讲座、视频、转发、转载,真的很难计算出它的辐射面之广。
从1981开始,周银昌作为干部培训班的老师,协助老主任小黑想部队之所想,忧部队之所急,策划开办了文化干部培训班,实现了军队文化干部进院校接受专项培训的创举,受到了部队的热烈欢迎。五年来,为总后勤部、海军、总参、二炮、国防科工委、炮兵、福州、成都、乌鲁木齐、广州、昆明等军区举办了九届。1984 2月,他走上部门领导岗位后,根据部队文化系统的需要,陆续开办了影视技术、曲艺创作、表演等培训班。同时,他还把文化干部的培训延伸到地方,为北京和全国总工会举办了相应的培训班。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现代工业和企业管理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实现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研究成为工商、行政领导、思想和学术界的热点。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周银昌觉得将管理科学引入文化工作势在必行。培养新型文化干部的任务即将提上日程。经过一番努力,1987招到了第一批文化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他主编的《文化管理手册》主持了部队文化管理部分的编写工作。主持了"新时期基层音乐生活的合理配置"的科研项目,本系部分教师参加了该项目。在文字成果的基础上,他制作了一套十盘的《兵营之声》磁带,分发全军使用。“军艺”文化工作系是我国第一个文化管理专业系,不仅学科建设领先,而且在全国率先进入实际教学运作。周银昌和另外两位老师因为建立了文化管理的教学体系而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奖。他对文化管理专业教育性质的概括和“加强政治素质,突出专业技能”的十二字教学方针,被许多高校所采用。
十几年来,周银昌不断拓展研究课题和工作领域,陆续取得新的学术成果,并将这些成果植根于基层单位和群众。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为军队、机关、厂矿、大专院校内外授课600余场,听众20余万人。发表和完成的论文、文章、专著和教材近百万字。鉴于他在音乐理论工作、教学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突出成绩,《军艺》授予他两次三等功和两次“教学成果奖”。1989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优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后获全国教育艺术“铸魂”金杯奖,被誉为“十佳青年教育家”。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